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3年间,北平相继出现了两种大型文学杂志《文学杂志》和《文艺月报》。体裁与内容相似的这两种公开杂志之间有何关系?关于《文学杂志》,据当时左联负责人员陆万美的证言,它被当做了北方左联的机关刊物。但朱正以王志之在其《鲁迅印象记》里所描写的该杂志发刊筹备的情况为证据,主张它不是左联机关刊物。我再三慎重斟酌两种杂志的内容以及两位论者的主张,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与朱正的主张相反,我认为《文学杂志》的产生是北方左联在纠正"关门主义"的过程中所做的实践之一。但这个富有重要意义的尝试也被文总(即指导左联的上级机关)视为"右倾化"的产物而拒绝了。负责开展左联活动的潘漠华、陆万美等人受到批判,左联又改变了方向。《文艺月报》是在文总的指导下以北平社联的负责人员为中心创办的刊物,它是在推动北方左联全体走上"左倾"路线起了很大作用的一种杂志。  相似文献   

2.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二期起改名《文学导报》),是一本研究左联时期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材料。第一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专号,包括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爱宣言》、《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及左联五烈士和宗晖烈士的小传、柔石、胡也频、殷夫烈士的作品,都是最珍贵的现代文艺史料。这本刊物是在白色恐怖极端严重的情况下秘密印刷出  相似文献   

3.
支克坚(1935-2009),男,浙江嵊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兼任甘肃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及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发表了有关鲁迅、冯雪峰、胡风以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出版《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和《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等专著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提出文艺大众化的,恐怕就要算左联了。左联成立之后,就将文艺大众化作为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左联执委会认为:“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路线,即实现了运动和组织的大众化,作品、批评以及其他一切的大众化,才能完成我们当前的反帝反国民党的苏维埃革命的任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①因此.几乎与左联成立同时,左翼作家就在《大众文艺》上发表了一组文章,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此后,又曾展开过第二次讨论。这是因为“大众化”与左联成立的目的,左联认为的艺术方向、服务对象等是紧密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5.
近来韩国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越来越关心,并且研究者也越来越多。许多中国文学研究者认为如果不了解鲁迅就不能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以开始注重对鲁迅和他的作品及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一、朝鲜朝对鲁迅作品的介绍情况 1910年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强占朝鲜之后,中国就成为朝鲜独立运动的根据地。那时在中国活动的朝鲜独立运动的爱国志士、文学青年开始向朝鲜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根据《鲁迅日记》记载,曾经跟鲁迅交往的朝鲜人士有李又观、金九经、柳树人等”。大约1925年以后,鲁迅受到了朝鲜朝的许多作家和文学青年的敬仰和爱戴,而且当时的鲁迅作品的朝文译本也已被一般读者所接受。 鲁迅作品中最先被译过来的是他的白话处女作《狂人日记》,译者为刘树人,1926年刊登在《东光》杂志上。《故乡》由李陆史在1936年翻译,刊登在《朝光》杂志上。以后又收入他的诗集《青葡萄》中。《阿Q正传》、《伤逝》、《头发的故事》等也先后被翻译介绍到朝鲜。  相似文献   

6.
1933年 ,在日本留学的雷石榆就参加了台山同乡林为梁 (林基路 )等人组织的留日爱国青年的文艺学术活动 ,进而加入“左联”东京分盟 ,主编盟刊《诗歌》。为此曾受到日本警视厅的屡屡传讯和警告 ,俟编到第四期就被迫声明辞退主编职务。但是 ,雷石榆的爱国反战活动并未中断 ,而且更加勇敢和自觉地将其纳入国际主义轨道。翌年秋天 ,雷石榆毅然加入日本左翼诗歌同人杂志《诗精神》,成为其中唯一的中国人 ,也是最年青的成员。 1 934年秋 ,他接连在《文化集团》发表了翻译和日文诗作品 ,他的日文写作水平和思想倾向引起《诗精神》主编新井彻氏的重…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组编篡的《鲁迅手册》(试编本,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有关“鲁迅主编和参与编务的报刊、丛书”的史料里,没有列入鲁迅先生战斗的最后二、三年间出版的《太白》半月刊,这是一个重要的疏漏。鲁迅先生是《太白》半月刊的主要编委之一,参与了该刊的编务。而长期以来,研究鲁迅先生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学者们却忽略了这方面的有关史料。本文想就这方面提供一些研究线索和看法。《太白》半月刊,是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间,在上海出版的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文艺刊物。由陈望道同志主编。据陈望道同志说:“《太白》杂志是在鲁迅先生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创办的。1934年创办这个杂志,是想用战斗的小品文去揭露、讽刺和批判当时黑暗的现实,并反对林语堂等人配合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而主办的《论语》和《人间世》鼓吹  相似文献   

8.
《文学杂志》是1933年4月在北京创刊的北平“左联”的机关刊物。它的编辑和出版,自始至终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支持和帮助。现收入《鲁迅书信集》下卷“附录”中的鲁迅致王志之的一封残简(以下简称残简),就是鲁迅指导《文学杂志》编辑工作的一个生动例证。包子衍同志在《关于〈鲁迅书信集〉中几封书信写怍时间的考订》(载《破与立》1977年第6期)一文中对残简内容作了不少考证,但他没有注意到残简其实是为《文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而写的,以至误认为残简写于1934年5月22日。王志之,曾用名王思远,当时是北平“左联”成员,《文学杂志》编者之一。残简最初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湘灵歌》引起大家讨论研究,体现了党的“百家争鸣”政策。我也来谈谈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一、《文艺新闻》上的编者按首先提出有关《湘灵歌》的史料的,是吴海发同志,他在南京师范学院《文教资料简报》1976,7—8合刊上发表了《鲁迅的〈湘灵歌〉与长沙事件》,提出了《文艺新闻》上的编者  相似文献   

10.
话语权力之争:文艺论争的一种隐形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黎君 《北方论丛》2004,5(4):47-49
文艺论争贯穿了整个三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这些论争的起因既包含有意识形态与美学观念上的分歧,更蕴涵着话语权力争夺的因素.从创造社挑战文学研究会、革命文学攻击鲁迅、茅盾、自由人第三种人对付左联的事例中,可以发现话语权力之争是激起多次文艺论争的潜在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1.
左联五烈士与戏剧彭耀春由于现代文学研究者们辛勤不懈的努力,新时期“左联五烈士”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1]在这些众多而珍贵的历史与文学的记载面前,我们见到了一个由“中国新文学界的精华”所组成的中国现代革命作家群,和这一革命作家群体较为完整的...  相似文献   

12.
戴平万是“左联”时期一位有过一定影响的广东籍作家。“左联”成立之前,他是“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和蒋光慈、饯杏邨(阿英)、杜国庠、洪灵菲等一起出版《太阳月刊》,创办《我们月刊》,并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有关“左联”的筹备工作。“左联”成立以后,他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是“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撰稿人之一。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年,他先后在《太阳月刊》、《我们月刊》,《新流月报》、《拓荒者》、《海风周报》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小说和译作,还撰写介绍外国革命作家的论文,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出路》、《都市之夜》、《陆阿六》,中篇小说《前夜》和《荔清》,被当时的评论界誉为新兴文学的花蕊。他的小说《陆阿六》,还作为“左联”时期的优秀作品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去。一九三○年以后,他主要从事其他革命活动,创作较少,但也  相似文献   

13.
台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锦,对中国现代文学喜爱和执著的热情毅力,确实令人钦佩。他在继完成了《中国新文学史》、《朱自清作品评述》、《朱自清研究》、《〈围城〉研究》、《论〈呼兰河传〉》等论著后,又完成了一部工程浩大的三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继而又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乡土语汇大辞典》,还计划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术语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笔名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于1986年9月由台湾智燕出版社印行,而由美国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葛浩文作序并协助出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收集了自1919年至1949年全国的、1950年至1985年台湾的文学作品共7895册。其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学人     
罗振亚,1963年生。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北9币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中国新诗的文化与历史透视》等专著6种,主编《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龙江特色作家研究》等丛书4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诗探索》等刊…  相似文献   

15.
林块平教授自1927年在他的家乡广东省台山县中学读书时发表小说以来,从事文艺工作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这六十年中,他在上海参加过“左联”,也参加过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学生运动,因遭到迫害,不得不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主持东京“左联”支部的工作。留日归来,他就在高等学校从事文学教学工作,先后出版了《文艺的欣赏》、《活的文学》、《抗战文艺评论集》、《文学论教程》、《文学概论》等著作,并且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政论以及文艺评论文章,还翻译了不少国外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的评论及美学著作。在他过了七十岁以后,他还亲自动笔并且指导他的研究生于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编写了《文学概论新编》一书(二十七万字,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又亲自校译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左联五烈士"牺牲九十周年,话剧《前哨》创排演出,是一份特殊的纪念与献礼.从左联刊物到现代戏剧,《前哨》对待史料是严肃严谨的,在虚构与真实、细节与想象之间做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与融合.在剧中,鲁迅成为一个线索人物与灵魂人物,将相互独立或交集不多的五烈士连贯为整体形象.《前哨》面向青年,以青年为视角,是一部理想主义的青春之歌.剧作以现实主义为底色,充分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叙事结构、浪漫主义的桃花意象与唯美画面等艺术形式,展现革命与牺牲中"美"与情感世界的一面.在内容与形式上,话剧《前哨》都表现出一种先锋探索的前卫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文艺月旦》(甲集)是20世纪40年代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所编写的一本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资料。编者立足于天主教的道德伦理观,对现代文学的许多作品进行了简要的道德评介。此书的序和导言对中国文学特别是现代文学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就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加以探讨,拓展了我们的批判视野。但无疑,囿于道德立场,其结论带有浓郁的天主教道德伦理色彩,难以对现代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上,鲁迅是引进外国文化、文艺,交流中外文化的杰出人物.他所从事的翻译、介绍、评论、研究外国文化思想和文学作品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一、从文艺为"立人"、"治人"到"新人"鲁迅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直接受到外国文化思想熏陶.在南京求学时期,严复译述的《天演论》,便象一阵清新的空气,扑进鲁迅的心胸,一新鲁迅的耳目.它成为鲁迅最早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5):F0002-F0002
罗振亚,1963年生。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中国新诗的文化与历史透视》等专著6种,主编《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龙江特色作家研究》等丛书4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诗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与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在本刊发表论文《1920年代象征诗派艺术形态论》(2006年第4期)。  相似文献   

20.
王瑶,山西平遥人,著名的文学史研究专家。鲁迅研究只是他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1953年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这为他后来从宏观角度研究鲁迅打下了基础。此前,出版过《鲁迅与中国文学》。1983年,他把近三十年来所撰写的论文,分别编为《鲁迅作品论集》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前者是研究鲁迅专著,后者有些篇也论及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还有一些研究鲁迅的论文,散见于各报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