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一多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也译作多元系统论)[1]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就在其著作中提及并不断完善的理论。该理论以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为基础,认为文学和文化等社会符号现象都是一个开放式的多系统(Polysystem),即一个系统网(Network of Systems),包括具体与抽象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现象里 相似文献
5.
文本没有终极的意义。翻译的主要任务是传达意义,而无法完全准确科学地获取意义则使源文难以逃脱翻译暴力的侵袭。中国典籍文化的深厚性使其在经过译者的理解和再表达后更易遭受种种损伤。翻译暴力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暴力阻碍文化交流,积极暴力促进文化交流。译者无法避免翻译暴力,所以译者的明智之举是切实规避消极暴力,适当采取积极暴力,以便忠实源文精神,守住伦理底线。翻译暴力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间是矛盾统一的关系,译者应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促进者,而不是阻碍者。译者在典籍英译中要坚决维护中国文化的正面形象,灵活运用积极暴力,增加源文的可译空间,努力促成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中国文化在异域他乡广为流传,泽披天下。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不仅泽被东方,而且影响西亚、远渡欧洲。现代中国文化走出去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同历史相比,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份额、文化认可度、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通过进一步明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制定、优化文化走出去的内容体系、拓展文化走出去的主体范围及渠道、构建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措施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及部分省市自治区与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交流与冲击、渗透与融合、碰撞与竞争的发展态势,解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政府行为、民间行为的现状、路径及其以各种特有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行为模式、经验教训等具有代表性和规律性的案例。就如何更加有效的加强民族文化自主创新,提高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和国家文化安全,以及如何制定急需的配套政策法规、战略发展规划与应对策略,贯彻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大文化国策等若干问题,深入探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和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苏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有了广泛的关注。然当前并未形成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系统研究。人们往往把文化走出去等同于文化产品走出去,但是,文化产品仅仅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全面地概括文化走出去战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战略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以及战略具体措施等方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
从长时段的文化历史视域来观照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构,是一个与中国追求现代化历史实践过程相伴而生的由文化蒙昧走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觉自信的前提下重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发展之路,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鉴于此,通过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斐然成绩,但仍存在诸如文化产品附加值低,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意;文化“走出去”缺少文化共鸣的基础;文化“走出去”缺少品牌战略意识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从技术、文化产品和服务、传播者、受众等四个方面探讨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在新形势下制定的国家层面的战略,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世界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世界文化"思想、文化全球化理论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在联系,能够深刻地理解"世界文化"思想的当代意蕴,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5):93-102
文化产品生产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具备"目标受众数量最大化"倾向,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具备需求导向;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规模巨大的国家可通过开放来促进全球资源生产包含该国文化元素的产品并向全世界销售,实现该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文以电影产业为例论证上述观点,并指明政策启示。认为中国就是为数不多的具备大市场优势的国家之一。虽然通过出口来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最终目标,但是在当前发展阶段,通过文化贸易"进口"来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更为现实的路径,也是达到最终目标的一个阶段。政府应当调整政策思路,从以保护文化产业为主转为以保护中国文化元素为主,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全球文化产品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5):5-10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意义重大。其一,浑融一体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最基础、最根本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创造,任何阶段的文化都是以五千年文明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为基因的,中华思想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其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应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形成的基础,革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体结构,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存在较大逆差,文化走出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本文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涵与现状进行了创新解读,提出走出去战略的本质是在继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使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转变以往吸收多而输出少的局面,形成双向、均衡交流和传播的新格局。与此同时,本文总结分析了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和途径,将其概括为一种政府扶持、企业运营、银企合作、利用和建设国际化流通渠道与传播平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模式。鉴于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的赶超型和后发型特点,本文强调在十二五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应当进一步创新有利于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传播方式和公共政策,兼顾内需、外需两个市场,发展和完善各类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政策扶持、文化创新和资源整合,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5.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言语修辞和言语叙事学-诗学理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具有言语行动的内涵和行动能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言语行动基本内涵应该包括言语身份的建立、确立文化表达策略和基本形式以及文化自我的发掘和完善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17.
也论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依赖于文化的自觉,然而什么叫文化自觉?如何才能达到文化自觉?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很难形成共识.要达到文化自觉,不在于是否热爱文化,而在于如何将文化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性为坐标去加以实现.我们必须弄清楚文化本身的性质,否则,不能真正地称为达到了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不仅需要文化的自觉,也需要文化的自信.但文化的自信需以文化的自觉为基础.在文化的自信上应分清文化自信与文化盲从的区别;分清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大的区别;分清文化自信与文化强权的区别.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更需要文化的自立.要实现文化自立,建设文化强国,既不能走照抄照搬的路,也不能走回归与复古的路,而必须走创造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发展国际文化贸易,要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地缘战略相结合,立足于中国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文化丰富、周边环境多样化的大国国情,重点是利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探索多种国际文化贸易模式,开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出发点 ,就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最新进程、基本格局与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基于对各种权威数据的比较、分析 ,文章认为中国企业实际发生的对外投资 ,要大大多于官方统计数据 ;基于对这些投资的产业、地域、企业类型等五个指标的分析 ,文章勾勒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本格局 ;基于大量实证研究 ,文章将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为五大类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