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巫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6400年前的大溪文化.巫咸国和巫载国是三峡地区以盐立国、名闻遐迩的土著文化.巫成、巫盼等十巫曾到巫山采药,改进了巫盐技术和丹砂开采,是中华医药学的最早传承者.巫师发明的八卦.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正>江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而今它们却危在旦夕。人类与江河、自然共生共荣之关系——如何重建?人类学高级论坛和重庆文理学院以"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为主题,于10月24-25日共同举办了"第十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与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高校60余名学者,一道"把脉江河,诊断人类,传承文明"。24日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彭兆荣、尹绍亭、赵旭东和周大鸣等知名学者分别作了题为《水传统: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生命表达》、《云南江河与文明》、《中国人类学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和《珠江流域的族群与文化略论》的主题演讲,探讨了江河与人类共生共荣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霍巍 《西藏研究》2005,(1):43-50
文章通过近年来西藏西部地区新发现的"前佛教时期"考古资料,回顾了在对西藏西部早期文明探索若干问题上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通过对这批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的分析,联系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所涉及到的关于西藏远古历史上"恰"、"穆"氏族以及古老象雄文明等问题,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某些联系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对新出考古材料的时空关系及其学术价值也作了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2014年9月27-28日,"人类学与黄土文明——第十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在山西大学隆重举行。出席盛会的代表共60多人,既有台湾、香港地区和日本的知名人类学家,也有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者。本届论坛对黄土文明进行了多学科的阐释,重点是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深度挖掘黄土文明的历史文化内涵、构建分析框架和确定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人类学研究范式由点到面的区域研究延伸。  相似文献   

5.
文化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摩尔根、泰勒、斯宾塞、弗雷泽、拉伯克、麦克伦南、巴霍芬等;传播学派,创始人是格雷布纳,他与施密特的学派又称文化圈学派;历史学派,创始人是博厄斯.后来又分化出"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是马利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市郎;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莱维——斯特劳斯和利奇;新进化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对我国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统领作用,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结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矛盾冲突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理论特质及当代价值两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对延续华夏文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对我国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统领作用,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结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矛盾冲突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理论特质及当代价值两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对延续华夏文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末,李济重启古史辨时期的中国上古史重建工作,围绕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与性质等问题展开讨论。他在自然史进程中架构了中国文明的基本格局,规避了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史学问题意识影响下中国整体论述的部分困境。经由其学生张光直的发展,李济中国早期文明论述中的普遍性问题不仅上升为一种社会科学普遍模式,而且超越了方法论民族主义困境。由于李济与张光直均将中国早期文明置于环太平洋文明空间,所以对二人的研究加以申述,有助于在更为广泛的亚欧文明世界中观察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内外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施琳 《民族研究》2002,(2):97-103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赫斯科维茨等一批美国人类学家在欧洲学者早期探索的基础上,顺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创立了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经济人类学。我们通过对美国经济人类学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察,可以看到人类学和经济学这两门学科走向结合的过程,也可以看到早期经济人类学在不同层次上对各种经济类型所做的比较研究。时至今日,这些对我们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另一方面,这些开拓者的研究也为经济人类学日后在更广阔层面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华夏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从文化大传统视角考察文明发生期的核心物质与核心价值相互作用情况,找到玉石神话信仰(简称"玉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参照韦伯的历史因果诠释模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建立一套诠释华夏文明所以然的理论模型,深度解说"神话——物质——信仰——观念——行为——事件——历史"之间的因果链。玉石神话大传统向文字教化小传统转化的标志是伦理化,突出表现在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教义中,用四重证据法说明"君子温润如玉"的取象原型为昆仑山和田玉,揭示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四千年,及其造就的多民族互惠生存理想"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一直在运用民族学研究方法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一方法可以概括为基于进化论与生物学两门学科所存在的内在脆弱性的假设,即,一是社会进化论者注重于"文明"与"原始"之概念以质的(定性的)、按等级划分的理论;一是种族主义观念至上的生物行为理论。然而,这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觉对民族问题予以考究,拟重新调整学科的理论构建,建立民族学研究之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多彩中华”,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国家民委领导下打造的以全面展示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为内容的重点文化项目,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曾多次走出国门,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05年,“多彩中华”取得了新的成绩。北京保利剧院汇报演出经国家民委批准,中国民族博物馆于2005年3月9~10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多彩中华’——大型中国民族服饰表演汇报演出”活动,获得成功。中央电视台的转播车在现场进行全场录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并陆续报道。本次活动规模大,涉及面广。参加演出的单位多达15家,模特、…  相似文献   

13.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考察朱熹园、八廓街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从察看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到点赞非遗项目苗绣、藏毯、沙县小吃,从指出"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到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开启之际,让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传承历史文脉,赓续红色血脉,激发时代活力,激扬文化自信,积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底气。  相似文献   

14.
中华黄河坛     
大漠、长河与落日,这幅雄奇壮丽的自然杰作已延续千万年。然而,时值21世纪初叶,在黄河金岸这幅人们早已谙熟于心的画卷上,出现了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中华黄河圣坛。贺兰山脚下,金沙湾之畔,九曲黄河如书法名家手中的"狼毫"提笔一勾,在这里潇洒转身,一路前行。就在这黄河宽阔的臂弯里,中华黄河圣坛依山傍水拔地而起,青砖碧瓦、楼牌洞桥,在落日洒下的点点金辉中,与周围的景致和谐相融,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15.
雷州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雷州半岛,依然屹立着一个有别于中原文化的雷神像——石狗。雷州石狗堪称世界一绝,石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精华,素有"南方兵马俑"之称。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文明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伊斯兰文明具有政教合一、复古倾向、文化统一性以及因强大的适应能力导致的多样性和区域化倾向等文化特点。对于中国穆斯林中的回族而言,文化自觉包括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研究,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研究。对于伊斯兰文明的研究,特别需要关注伊斯兰文明的网络结构以及伊斯兰文明对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文化自觉的意识源自危机和危机感。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必须从文明内部寻找原因,并从内部和外部全方位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可以从中国伊斯兰文化和域外伊斯兰文化中受益。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的研究始于“简单社会”,当从“简单社会”迈向“复杂文明社会”研究的时候,原有的研究范式面临着挑战。将学术视野聚焦于山西晋中介休市这样一个黄土文明所孕育下的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有三个重要意义:探讨从社区研究走向区域研究;开展中西方对话,形成新的人类学“复杂文明社会”的研究范式。因此将介休作为“实验地”的研究体现了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经验有可能对于国际人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科学界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作者应邀于2014年2月13日在伦敦大学大学院(UCL)文明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所作的庆成讲座全文[原题为"To learn from the ancestors or to borrow from the foreigners:China’s self-identity as a modern civilisation"(《师从先辈与借力外人——中国的现代文明自我认同》)]。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在世纪转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文明论述,梳理了此类论述的观念史脉络,回应了20世纪初以来西方关于同一概念的论述。作者认为,在近期中国学术界,文明论述表达了论者对于"前后内外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其中,"前后"指历史与对历史的看法,"内外"指共同体之间界线本身表达的关系与对于此类关系的看法。对于这些文明论述加以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中国思想的特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作为过程的文明本身。作者指出,任何文明进程都必然既"师从祖辈"又"借力外人",既"尊祖"又"崇洋",前者给予文明历史脉络与性格,后者给予文明更大的生命力,二者均为文明的动力,均为文明动力学研究的必然对象。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重要根基,"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纽带。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中国的观众似乎更青睐于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中国的影视作品也逐渐倾向于个人英雄主义与西式风格。张艺谋新片《影》的上映,使中国影视作品再次回归到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当中。影片中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全片将中华武术、太极文化、水墨字画、香、琴等元素融入影片当中,在向观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安全视域下探讨网络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传承作用和"共情"特征,明确网络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种体现方式分别为直接继承、合理扬弃和融合创新,必须符合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