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社会、历史双重维度,是一种社会历史范式下的道德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早期人生理想确立,经唯物史观这一实现路径,到最终实现道德理想,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也不存在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更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问题。在社会历史范式下,可以厘清马克思道德思想从道德批判到道德理想、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明晰马克思道德思想与社会历史的密切关联性、与社会现实的语境相关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变动性等特点,还可以透过道德这一视角,看到马克思对人真正成为历史自觉主体的理论向往。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道德理想目标,作为实现其社会理想的精神动力。他将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初期统治者的思想主张,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孔子的志向在于建立一个富足、文明、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出于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需要,他提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义"等为基本范畴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设计了具有不同层次品格的理想人格形象。他谈论最多的道德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人格应当具备的品格,最主要的是"仁""知""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后期的虚无主义思想源于悲观主义的虚无主义,他的虚无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与其历史观的演进是一致的.他意欲以主张"无生"、倡言虚无增进国民道德,为道德失范和价值失落的近代中国重建道德秩序、重构道德内容.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冲突中,他以扭曲的形式,即形于外的"无生"、虚无和涵于内的道德理想、理想道德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是实行搞活、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经济政策;建设精神文明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抵制和克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设想脱离现实生产发展状况要求不切实际的智力投资。但在理想、道德、纪律方面,我们却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把它认真抓起来。本文想仅就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层次性,在现阶段如何把理想教育具体化、阶段化、目标化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在理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表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李大钊都是五四时期最早创作新诗的人物。由于他们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 ,人生经历和艺术观点也大致相同 ,因此他们的新诗有一定相似之处 ;但又由于他们的美学理想、政治思想、文艺思想及艺术个性的不同 ,其新诗又存在着迥异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李大钊都是五四时期最早创作新诗的人物。由于他们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 ,人生经历和艺术观点也大致相同 ,因此他们的新诗有一定相似之处 ;但又由于他们的美学理想、政治思想、文艺思想及艺术个性的不同 ,其新诗又存在着迥异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儒家道德理想设计与社会道德实践的悖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道德理想可谓是一系列道德规范的精心设计,严密而和谐,具有高度抽象化、层次化和对等化的特色。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道德意识,儒家道德理想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道德实践与儒家道德理想的悖离证明儒家道德理想设计是失败的,这是儒家思想的悲剧,也是历史的遗憾。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估价儒家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影响及价值,还中国道德生活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探讨中道德这一范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西方哲学对道德的探讨是伦理学的主要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重新分析道德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分歧提供一些启示。本文试从中西哲学不同的角度探讨道德,麦金太尔对西方道德观念的考察与对西方道德思想的反思为我们的思想提供了新的观念,集中反映了道德分歧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对道德问题从中国哲学思想的本身出发进行探讨,做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东方和西方两种思想在道德层面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思想自古有之,但在不同时代,以人为本有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形态。尤其是,以往的以人为本多半浮于虚幻的理想层面,而今天我们的以人为本,更注重其现实的实践层面。以人为本从理想到现实,历经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之过程。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是对以往全部以人为本思想的积极扬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在"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法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同时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也是伦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道德与法律结合这一问题,中西方所关注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对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思想以及西方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思想进行了对比阐述.  相似文献   

12.
制度和道德在发挥各自的作用时,在依据、范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即同源、同质、同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取长补短,却不可替代.因此,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可以也必须结合起来,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  相似文献   

13.
在张载丰富的学术思想中,对“德”的强调和阐述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重视人的道德操守,将传统的“德”形而上学化,强调道德践履,重视道德培养的终极目标等。这对儒学道德体系的重构、传统儒家思想的形而上学化以及世风的改变等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之异同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道德是规范社会生活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然而,道德和法律之间又有某种关联,这主要是因为道德也是法,可以叫做道德法或道德律。道德和法律可以沟通,只不过沟通的方式不是道德的法律化而是法律的道德化。这是因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法,而一般的法只是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5.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论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道德的根据、道德认知的方法和道德实现的途径几个方面 ,论述了王阳明的道德哲学思想。指出王阳明以先验的“良知”作为道德的本源和根据 ,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和尺度 ;以先天的道德情感的直觉判断为道德认知的基本方法 ,排除理智推理和感性见闻 ;以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为道德实现的根本途径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王阳明的道德哲学思想可以为现时代如何摆脱道德价值困境提供某种教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传统德治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这一治国思想,对今天我们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真正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关系着21世纪中国的面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时期,毛泽东德育思想中的人生价值观、政治道德观、教育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气节,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标识一类道德人格和精神气质的独特范畴。它体现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先秦儒家气节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尚志存性为心性和德性的前提和目标,以对道义的持守为核心和灵魂,以无惧的义理之勇为人格特质和最终体现。儒家气节观对个体道德人格塑造,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