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沈阳故宫博物馆现藏一批从“后金”天聪时期到“清”崇德时期的信牌。这批信牌,就牌面文字而言,可分为三种:一是蒙文“聪明汗之诏”信牌;一是满、蒙、汉三体文字的“皇帝之宝”信牌;一是满、蒙、汉三体文字的“宽温仁圣皇帝信牌”。其中,除“宽温仁圣皇帝信牌”颁于清太宗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之后而外,其余两种信牌的名称、年代和用途,说法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清太宗”时期作为证件和文件的;有人则认  相似文献   

3.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四五年“八·一五”光复,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蹂躏了整整十四年,人们通常把这段时间,称为东北沦陷时期;而反映这一时期生活的文学,就被称作是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了。对于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早在建国前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沦陷十四年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诗人笔下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写不完,唱不完。诗人以酒自名、以酒命诗,甚至还出现了许多诗人或文人撰述的有关酒的专著。诗中酒名因产地不同而异彩纷呈,以酒入诗描写离愁别恨、羁旅行役、壮心难酬的诗篇更是各有千秋。缘其由,酒能助兴也能钓诗,酒能触发创作灵感也能托起想象的翅膀,正可谓不言酒,难以成诗;成诗者,必得酒字。究其实,诗人饮酒,诗中写酒,都蕴涵着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复杂的政治和思想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风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与风景●喻学才在中国,凡属有一定开发历史的风景点或风景区,无不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即使是最近十年来大量涌现的模拟景点和摸拟景区,如大观园、水浒城、三国城、西游宫也无不是以文学名著为蓝本开发出来的新景观。风景离不开文学。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从...  相似文献   

6.
在朝鲜的李朝时期,中朝两国的诗歌文学交流十分频繁,相互间的影响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深层次、相互融合的趋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少朝鲜优秀诗人的诗作反馈到中国诗坛,其代表性诗人有许筠、金尚宪、洪太容、实学派“四家诗人“;二是中国诗歌文学对朝鲜文坛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其典型代表是诗人王维、唐宋现实主义诗人群体、清代拟古主义文学思潮。在中朝诗歌文学的影响关系中,中国诗歌文学对朝鲜诗歌文学的影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略论禅与诗     
中国文人较普遍地接受佛教,是在东晋以后。从那个时期开始,诗与禅就逐渐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唐代以后,禅宗大兴,以诗明禅、以禅入诗成为风气;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两宋以禅喻诗的诗论。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论及诗、禅关系的论著。笔者不惴浅陋,亦就此略献刍议,以求教于各位前辈和同道。  相似文献   

8.
梦这个在人们看来有点离奇荒诞的东西却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他们常借作品叙述梦或借梦的形式来构筑作品内容,文学与梦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梦在文学艺术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重要的价值。文学与梦还存在着许多的相似点:梦和文学都是愿望的满足;梦和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现实;梦和文学都能引发对现实的反思。当然梦与文学也有着不同之处,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在现实价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关于梁启超的“新文体”,我们一般较多关注到其中的一种而多少有些忽略了另一种。事实上,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提到了两种新文体:前一种是他“以宣传为业”时期“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柬”的新文体;后一种是作家“向文艺方面讨生活”的“‘纯文艺’之文”的新文体。前一种侧重引入东瀛文体之“新名词”,后一种在主张“代译西籍”的语文翻译之外。也重视从文体古今流变的延续发展中锻造“国语新文学”。摸索二者的变化脉络,可知梁启超对作为启蒙工具的文学和“为文学而文学”的文学的不同态度。因此前后提出的两种新文体,既是梁启超为寻找理想的文学形式而进行不断探索的执著表现,也显示其在文学“革命”和文学“改良”之间的摇摆择抉。《清代学术概论》作于1920年,梁启超对两种新文体的论述,既是他对清末趋新文学的回顾总结,也是与五四新文学的对话商榷。  相似文献   

10.
何光顺  王源 《学术界》2023,(10):148-158
“缘域”是与“境界”“意境”“境域”等具有家族相似的概念,但将后三个概念遮蔽的缘起性、条件性和关系性凸显了出来。相较而言,境界重在一种空间性的场域存在并确立其某种界限;意境重在主体性的意识所变现之空间化场域;境域重在一种空间化场域的扩展状态;缘域则重在由缘起、条件和关系生成中的场域状态。中国文学可以从境界、意境、境域层面上去探讨,这已在学者们的相关阐释或研究中得到广泛实践,而从“缘域”论中国文学,则还远远不足。探讨中国文学的“缘域”,是可以与境界、境域、意境等概念并行而又别出新意的。中国文学缘域论借鉴了从印度佛教而来的缘起性空论,又在中国化禅宗的思想世界中得到发酵,而中国禅诗则是其最重要的实践。中国文学缘域在其发展中可以区分出三重境界,即文道真斋的自性悟(我是我)、人文涵养的他性悟(我非我)、文心通变的圆融悟(我化我),此即中国文学缘域三境论。对于中国文学缘域三境的论述和阐发,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阐释实践。  相似文献   

11.
老舍与张爱玲是 2 0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与其所在的城市结下魂体相依关系的作家。把两位作家关于京海两城的文学想象摆在一起作对照比较 ,便可见出两种不同的叙事图式 :同样关注市民人生 ,老舍选择了文化的视角 ,张爱玲则选择了人性的视角。“文化”的选择使老舍的小说从观念、选材到语言呈根性的、自重的、集体化、客观化的叙事格式 ,这种叙事从正面对应京城的精神品格。“人性”的选择使张爱玲小说侧重于虚构 :对人物境遇作想象性摆置 ,并在这种摆置中突出人物的本能性行为感受。她通过恍惚迷离、似是而非的叙事营构 ,折射出光怪陆离的沪上景观 ,从另一个角度对应了海城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学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于它取材于历史生活,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因此自古以来即和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文学的“这一个”特性,是造成它的真实理论与一般文学的真实理论既相似又不相同,具有自己独特品格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有的同志提出历史文学真实可以不受历史真实的规范和约束,并认定建立在它的“这一个”属性基础上的真实理论“并无前例”,只不过  相似文献   

13.
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韩国河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丧葬礼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都是社会意识构成的一部分,都曾经对古代人的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不管是原始宗教,还是人为宗教,都和丧葬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丧葬发展的每一步都烙...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流水与大海是两个有趣而迷人的意象.尽管后者远没有前者出现那么频繁,①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共同展示了古代文人鲜明而强烈的人生追求.如果我们从文化视点上试予剖析,会惊讶地发现:流水与大海这两个原型意象所昭示的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由此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感触到跳动在历代各体文学中古人的情感脉搏,从而对文学史所展示的文人心态与民族性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15.
王譞 《阴山学刊》2014,(2):62-66
古典园林作为一类意象频繁出现在中国各类文学体裁中,园林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古典小说对园林的展现最为详尽细致.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阶段集中在园林空间与小说叙事研究上,其实质是对小说空间叙事的延伸.之后转向对小说中的园林意象与园林文化的研究上,并以此来对作品进行更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以对整个民族的想象性建构和实现个体的自主性为诉求,苦难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试以“文革”后小说的“苦难”叙事为考察对象,在“现代性”视野和社会转型的话语中,追溯苦难的本质与根源,探索苦难叙事的表达策略和价值取向。文学以何种方式讲述苦难?这样的讲述方式敞开了什么?背后又遮蔽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年了。四十年来,《讲话》的根本精神在文艺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为大家所公认;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对《讲话》的意义的评价就有不同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就是这样。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五分法”,即“五四”时期的文学(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另一种是  相似文献   

18.
魏晋风度与文的自觉,在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学的研究中,是一个最常见的题目,但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角度去看,在这个题目之下,包含着许多令人神往的内容。鲁迅当年十分钟情于六朝文学,但鲁迅先生的研究方法倒重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史,他把拟写的六朝文学,定名为“酒、药、女、佛”。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是他在1927年9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所作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讲演,主要讲了“酒”与“药”,十分遗憾的是“女”与“佛味曾涉及,否则我们今天将能见到许多深刻的见解。总的来看,魏晋时期是一个中国民族文化精…  相似文献   

19.
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史稿》,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扬雅彬几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所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全书共五章。作者按时问顺序,从戊戍维新派代表人物学习西学,与社会学结下不解之缘写起,载至1949年。作者将这段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研究,即:社会学的传入时期,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时期,社会学在中国成长时期,社会学的中国化时期。系统地描绘出建国前中国社会学发展史的概貌。在写法上也有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20.
戊戍时期是新旧文化斗争的重要时期,也是封建文化教育向资本主义文化教育过渡的重要时期。其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劝学观,一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劝学观,一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劝学观。本文通过对这场斗争特点的剖析,试图把这一阶段的文化教育演变过程加以历史的、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