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她给予我母亲般的温暖,她永远地离开我们后,我经常向空宇茫茫处大声喊:萨日朗,回来吧!我的淖尔长大了我和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冬天羊妈妈们能产下更多的羊羔。12岁这一年,许多个晚上我和萨日朗守在羊圈里。我提着煤油灯,萨日朗手忙脚乱地做母羊的助产医生。她根本顾不上披起从肩膀滑落的皮袄,我一只手缩在皮袄里,一只手护着灯。萨日朗伸着血手  相似文献   

2.
段医生答疑     
<正>76岁女性怎么乳房胀痛段医生:我的母亲今年76岁。一年前,有人向她推荐了某种胶囊,说补钙效果很好。没想到吃了大约两盒之后,母亲就开始感到乳房胀痛。母亲以为生了乳房肿瘤,就去医院做检查。医生做了B超之后,说母亲是乳腺退化不全,有类似发育的征  相似文献   

3.
正医生的办公室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和老医生正谈得热闹。小伙子个头不高,精精干干的模样。我猜想,他是带家人来看病的。医生见到我,示意我先坐下——这一年来我和医生早就成了熟人。老医生指着小伙子,兴奋地对我说:"这孩子也是我治好的,19岁就得了淋巴癌,现在31岁了,早  相似文献   

4.
母亲每天待在家里,除了菜场就是厨房。她活脱脱像一只被我从四川捉来的熊猫,失去了熟悉的竹林,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伙伴。我一直以为,母亲老了可以和我生活在一起,但现在我发现自己错了。这事没那么简单。要让母亲彻底适应新环境,绝对需要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6.
唐厚梅 《老年人》2005,(3):31-31
记不清穿过多少双母亲做的布鞋了。反正在17岁前,我都是穿母亲做的布鞋,直到后来参加工作,去了重庆,才换下布鞋穿皮鞋。 从重庆第一次回老 家,我的脚上是一双锃亮的黑色高跟皮鞋。母亲看着那又高又细的鞋跟,不无担忧地说:“这鞋穿着怎么能让人踏实呢?没踩稳,岂不要摔跟头?”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一堆布鞋来,有冬天穿的棉鞋,有夏天穿的单鞋。一针针,一线线,依 旧是那么精细。母亲说,每年春节都以为我会回来,所以每年都照旧为我做鞋,谁知我3年才回来一次。说着,拿起堆在我面前的一双双布鞋,翻来覆去地看,然后又默默地放回柜子里。那年的我,没有读…  相似文献   

7.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8.
我今年53岁,一直饱受腰痛的困扰,尤其是在清晨,还时常伴有小腹、尿少而刺痛的现象。3个月前,我不小心“闪”了腰,医生嘱我卧硬板床,减少活动量。我“谨遵医嘱”,减少运动量,家人还到药店里买了不少补钙的营养品给我吃,希望骨头能早点长好。  相似文献   

9.
小城,大爱     
2005年12月2日,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那年和他离婚了。那时我13岁,我一直以为母亲会带着我走,可是没有,她把我留给了父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父母都心存恨意,尤其对父亲,我至今都认为,如果他肯早点转业回来,这个家就不会散。  相似文献   

10.
若兰 《当代老年》2006,(11):52-52
我是一名离休干部,今年已经76岁高龄。往年,老干部局每隔一年就要为离休干部检查身体,资料我都保管着,这大堆的资料显示着我患了多年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硬化、脑栓塞、脑萎缩……我大小医院住过几十次,家里一些无效或收效甚微的药品有一大堆。近两年来我的病情更为严重。不能出门,不能走路,很容易摔倒。有时候家里没人时我摔倒了,只得睡在地下,等到家人回来时才叫救护车把我送进医院。  相似文献   

11.
陈珊 《老年人》2007,(4):32-33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从我记事那天起,我就觉得母亲待姐姐和我总是不一样,厚彼薄此,好像我是捡来的孩子。姐姐7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母亲以为天塌下来了,急得团团转。一天,我冲着刚刚看病回家的姐姐狠毒地诅咒:“你最好快点死掉!”话音刚落,母亲就“啪”地扇了我一巴掌。那一刻,我捂着火辣辣的脸放声大哭,心里对母亲充满了仇恨。  相似文献   

12.
生日卡片     
刚入台北师范艺术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妈妈. 虽然,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虽然,我一直以为她并不怎么喜欢我,平日也常会故意惹她生气;可是,一个十四岁的初次离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仍然是自己的母亲.  相似文献   

13.
《女性天地》2008,(9):62-63
2007年6月,我母亲立了一份遗嘱,将财产全部给我7岁的儿子,条件是我和我丈夫必须负责她过世后的后事费用。遗嘱立好后,母亲到公证部门办理了公证。前不久,母亲因病去世,家人在谈到遗产继承问题时,我姐姐也拿出了一份母亲于今年3月办理的公证遗嘱,这份公证遗嘱指定母亲财产中的一间房子归我姐姐继承。请问,遇到立有多份遗嘱的继承情况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丁宁 《老人天地》2013,(5):49-49
丁老师:你好! 我是一位退休医生,已经72岁了,还要照顾94岁的母亲。尤其是去年母亲不慎摔断腿之后,连起床都困难了。现在我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了。  相似文献   

15.
其实,我晚年的打算从不曾改变——更老的我,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的滋味在心头。我的哥哥大我6岁,如今已经68周岁了。从21岁起,他一大半的岁月都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爸,我要考大学。"在我印象里,哥哥学习一直很好,老师说他是考大学的好苗子。那时候,父亲远在四川大西南当建筑工,月工资只有64元,他每月寄回家40元。一次,父亲的工友同情地对母亲说:"梁师傅太节省了,舍不得到食堂买菜吃,两分钱买一块豆腐乳,能  相似文献   

16.
何晓云 《老年人》2007,(12):34-34
大哥打来电话说,母亲不慎摔了一跤。我知道,97岁的老人摔一跤,一般都会伤筋动骨。于是,便立即从娄底赶回邵东老家,连夜将母亲送到县城一骨伤科医院。照片发现,母亲股骨头断裂。医生叹息:老人原本可以度过百岁,现在看来难逃这次劫难了。  相似文献   

17.
来小 《金色年华》2009,(3):21-22
十八岁,应该是人生最华彩的乐章,但我的十八岁却是凄风苦雨,伤心偏用泪水洗的日子。那时候,我已在家里歇了一年的工伤,心底的寂寞与沉重是不言而喻的。母亲害怕沉重的打击使已不愿示人的我孤独而颓废下去,便常常从家务中抽出时间,从本已不能再拮据的日子里抽出几毛钱陪我去看场电影散散心。那天晚上,母亲要为弟弟辅导作业,我的心却莫名其妙地被突如其来的坏情绪燃成了一团火,仿佛不跑出家门就无法压住胸中那个狂暴的恶魔。于是我向母亲要了钱,自己去看电影。  相似文献   

18.
母亲节到了,总想写点什么。5月10日是母亲节,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决定写一位地震中的母亲,她的名字很普通,叫李桂花,许多人一辈子也忘不了她。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我来到北川,亲身感受到这样的真人真事,不由得有感而发……2009年5月8日下午14:45  相似文献   

19.
南振中 《公关世界》2009,(12):58-58
母亲张秀芳一生操劳,熬出了个“四世同堂”。在母亲90岁生日前夕,全家人商量要献给母亲一首歌,我负责提供歌词,我的喜欢音乐的弟弟谱曲。我从来没有写过诗,更不知道歌词该怎么写,脑海里只有勤劳、宽容、善良的母亲的影子。6月17日凌晨3时,睡梦中忽有所悟,从心底流出了几段“大白话”。我披衣而起,赶紧把这些话敲进电脑。于是,就有了这首《妈就是“家”》。  相似文献   

20.
我只知道她真的老了,老成了老奶奶。我奶奶现在干吗呢?不猜我都知道,不是在她的小床沿上坐着,就是一手拐杖、一手小板凳,在院子里转啊转,偶尔转到前屋,隔着门缝看看外面。如果碰巧母亲没把门锁上,她能挪到大门外坐上小半晌。不能太久,久了她又会打瞌睡。因为坐在板凳上打瞌睡,她从30厘米的小板凳上摔倒三次了,两次骨折,一次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