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5月下旬在大连召开。会议对中国古代城市的概念、城市的类型、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根本动力,以及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广泛的讨论。关于中国城市的概念。中国古代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中国近代城市的概念是在明清时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以及城镇化的日益提升,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重大的结构性挑战,如何在推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治理体系,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因此,现代城市需要在比较和借鉴世界上不同城市的治理经验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治理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新的古城遗址,引起了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研究的兴趣;发表了一些论著,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仅就“城市的起源和私有制”、“中国古代城市兴起的地点”两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城市起源和私有制问题 有一种意见,认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私有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市和私有制是在同一个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生产力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又成为推动生产力和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力量。古代北方民族在曲折中对中国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同样也传达出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形态、功能要与当代生产力的性质、水平、文明程度及它们的发展前景相适应的信息。要尊重城市发展的这一规律,进行现代城市建设既不能落后于形势及发展的要求,也不能脱离实际走得过快、过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连绵不断的大规模的战争,对整个城市的物态本体、人口、腹地环境、发展动力机制、发展脉络等造成巨大的破坏与影响,导致城市本身及发展所必须的内外支持要素系统无法保持常态运行,城市随之出现衰落,城市文明积淀无法完成延续性积累。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历史上,由于广州作为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因此自然镶嵌在世界城市之中。自晚清以来,虽然广州仍然保持其中国对外贸易口岸的重要地位,但已经与世界城市体系处于脱嵌的状态。只不过广州还维持着国家对外贸易需要的交易性城市地位,没有彻底丧失重回世界城市体系的资格。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再次成为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真正重新嵌入这一体系之中,成为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座世界城市,成为当下广州城市定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按城市的性质和职能,可以把城市分为两个基本类型:综合性城市和专业化城市。中国古代大多是以行政中心为主的综合性城市,到明清时期,专业化城镇才大量出现,如丝织业的盛泽、震泽;棉纺织业的松江、南翔;制糖业的东莞,罗定等。近代专业化城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工业城市。由于生产的集中,各门类生产中形成了一批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化城市,分别称作钢都、煤都、瓷都、锡都和盐都等,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典型,各具特色,又有共通的一面。所以选取这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城镇进行个案分析,不仅能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特点,而且对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有着与西欧中世纪城市不同的结构,这种不同的城市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显示出它的特征。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往往由于它的产生和政治中心地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一方面表现出它的生产和社会结构更多地为贵族,官僚的统治和生活服务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出它始终在贵族、官僚势力的严密控制之下,城市的工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本文仅就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形态进行初步的探索,认为其特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性追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2)强烈的整体意识,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3)重视院落的空间组合变化,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国家起源、文明起源息息相关。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商周城市是中国早期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都可以在商周城市中找到渊源。本文从人口积聚、防御、政治和社会、智慧和知识、祭祀和礼制、手工业生产、经济和市场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商周城市的功能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力作——《中国城市史纲》述评刘舟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城市文明往往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明的积累、整合和传承的过程。在城市发展鼎盛的当今世界,城市学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过去、现状以致将来作一深刻认识和集...  相似文献   

12.
古代扬州因运河而兴 ,而近代扬州却因运河而衰。其原因在于 ,近代扬州已经缺乏原有的良好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近代化难以实现。本文还通过对近代无锡等城市崛起因素的比较分析 ,认为近代城市受客观环境优劣、变迁的影响还很大 ,因此仅仅依靠对外贸易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或者说城市经济建立在单纯的商业基础上 ,而没有近代工业的强力支撑 ,其近代城市的发展必然是不稳定的、暂时的。相反 ,有工业化支持的商业城市发展才会稳定、持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多重空间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作为故事场景而出现的城市空间展示和城市地标聚焦,到政治斗争、权力象征、人才选拔和节日狂欢等都市政治文化的书写,再到发迹变泰的平民梦想、两性相悦的市井传奇、司法公正的内在渴望所构成的市民日常生活描绘,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展示了远比地理空间丰富得多的政治文化表征和日常生活内涵。这些城市书写塑造了鲜明而各具特征的城市意象,同时这些意象又成为城市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文化想象,并使生活于同一城市的市民获得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立场。  相似文献   

14.
芒福德的城市功能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8,28(2):191-194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4):89-89
刘中顼等编著的《城市文化发展概论》一书于2011年3月由南方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章,对"城市文化"这一概念以及与这一概念关涉较密切的有关内容进行解说和阐释。第二章,叙说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已经形成了两种较为典型的发展模式——蔓延式发展和紧凑性发展。本文基于能源消耗视角研究了城市发展模式转型问题。首先构建了城市空间-环境模型,揭示了中国城市蔓延的原因。并通过对220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城市蔓延对城市能耗的影响。在这些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压力-愿景-势力(Pressures-Visions-Forces,PVF)动态框架。主要结论有:城市蔓延式发展将导致城市能源负荷增加,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方向应是紧凑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背景下的升级版,其规划、建设和发展遵从消费中心城市的一般规律。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消费城市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消费中心城市的产生与城市结构、功能以及城市的消费文化基础有关。从理论逻辑来说,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理论是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的逻辑起点,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是格莱泽、克拉克为代表的消费城市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演化。从现实逻辑来说,消费中心城市是遵循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产物,是我国引领消费结构转型、助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设计。  相似文献   

18.
河北南部一带在中国古代曾先后崛起邯郸、邺城、大名等重要城市,这些城市在各自时代都发展为地区乃至北方中心城市。在东汉末年和北周末年两个时期,冀南中心城市先后发生了由邯郸到邺城、由邺城到大名的转移。中国一乱一治的宏观历史环境,冀南特殊的地理状况,以及水陆交通条件的变化等构成了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力量之间出现了此消彼长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治理的逆行政化趋势。国外的"反行政"理念为这一发展趋势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在当下中国,业已改变的城市治理环境以及社会力量在基层治理中潜在的比较优势成为城市基层治理逆行政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尤其是社区层面应在政府角色、社区性质、治理思路、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我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十分古老的历史现象。中外古代史籍中不乏有关城市的记载,然而,城市史作为历史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则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才崭露头角,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较大发展。这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现代社会进行自我认识的产物。它得益于现代发展理论、“自下而上”的社会历史观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正是在这三者的作用和影响下,本世纪60年代出现了区别于传纪性旧城市史的“新城市史”,与人们津津乐道的新政治史、新社会史和新经济史并驾齐驱,成为国际史坛的一枝新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