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选》例主《诗》教”说,由近代刘咸炘提出,其认为《文选》是在狭义之“文”的基础上,遵从《诗》教的选集,其中文体可分为词赋之体和告语之体两大类.词赋之体直接源出《诗》教,告语之体乃《诗》教之流衍.《文选》的编排,应以《诗》教为根本标准.此说吸取了前代目录学的有益成分,体现出对汉代以来狭义之“文”的信服,并继承了章学诚开阔的学术源流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过分看重《诗》教的影响,亦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母语教育没有"语文"的说法,但有诗教"文教"之说.其涵义与现代语文教育基本相近.孔子是"诗教"的创始人,建构了一个美丽的诗教理论系统,建筑了一条宇宙感悟式审美路径,设计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诗教过程,提倡不言式、对话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孟子是诗教理论的发展者和践行者.建构了具有实践价值的诗教释义学,设计了回归学习者主体的"知言养气"范式.  相似文献   

3.
"诗教说"的提出虽然较晚,但"以诗为教"的传统却几乎始于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夏商周三代,"诗教"传统一脉相承,并且成为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国家礼乐制度的解体,诗教传统亦盛极而衰,并开始了由官学诗教时代向私学诗教时代的转变.孔子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继承并捍卫西周春秋初期以来的"诗教"传统,恢复并进一步突出了<诗三百>在礼乐教化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代儒家特别是汉代"诗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典籍中关于"礼乐"传统的记叙和<左传>中的引<诗>赋<诗>例看,早在孔子诗论之前,作为儒家诗教基石的功利诗学观和"中和"艺术现已具雏形,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以孔子诗论为源头的儒家诗教,只是对"礼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不具备原创性.儒家诗教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脱胎于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礼乐"传统.  相似文献   

5.
儒家诗教以它凸显政治教化、强调"温柔敦厚"的风格影响着后世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对其被长久奉行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拟从礼乐政治与《诗》的关系,"为政以德"的儒家政治诉求对诗教的需求,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诗教的影响,士大夫政治使得儒学、进而儒家诗教的长期奉行成为可能等方面来分析儒家诗教历代承传的原因,并强调要正确认识儒家诗教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教观,是黄节学术思想的核心。他的诗教观萌发于少年蒙教之时,并深受岭学之影响,而后在时局的变动和内心的激荡中,终于成形,并集中的体现在其《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叙》一文中。黄节的诗教观不仅体现了他以诗歌为教化的信念,更反映出中国近代学者希冀借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以救国济民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诗教作为中国教育传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校园诗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创新能力,完善自我人格.本文结合高校的诗教经验,从观念更新、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开展诗教育人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一个融汇礼乐文化的综合文本,诗教的实际操作贯穿了人对艺术语言符号的认知过程。这是对诗教进行艺术符号学阐释的合理性依据。诗教的实现手段是艺术,艺术在中国美学体系中获得了本体性地位。这是对诗教进行艺术符号学阐释的哲学意蕴。诗教追求的尽善尽美的艺术理想,使艺术批评不能离开善与美的维度。这是对诗教进行艺术符号学阐释的实践要求。诗教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仁人",从中可以管窥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9.
孔子《诗》论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诗经》有着密切关系。孔子又是儒家诗教的奠基人。孔子论《诗》继承了春秋时“赋诗言志”的传统,既重视《诗经》的社会功效,又把《诗经》中的诗句和个性修养相结合,与仁礼教化相结合,为儒家诗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孔子论《诗》注重诗的本体特征,有较高审美价值,对人们认识《诗经》的文学价值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孔门乐教-诗教思想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教的现代踪影;原初的诗教即乐教;乐教的基本概念、原理及要点;孔子乐教思想承绍周文化;孔子对乐事情有独钟的深刻原因,乐教是最理想化的行政方式;上古诗、乐一体,关于《诗经》体制的争论基本上不否认《诗》皆入乐;诗-乐的结合对于乐教-诗教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