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防戍与劳役相兼的番兵,又称为役,是北朝封建国家责于州郡民丁的基本徭役之一,已述于上篇。本篇讨论州郡民的另一基本徭役——杂徭。杂徭,有关北朝的历史文献既无概说,又乏资料,遂令后人有莫衷一是之叹。诚如日本学者掘敏一所云“是该时代的研究史中的最大难题之一”。拙见以为,北朝杂徭有一个逐渐制度化的过程:北魏献文帝以前,未见使用杂徭之名,  相似文献   

2.
一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学者章学诚尝调:“张桓侯称其爱君子,是非不知礼者,《演义》(按,指《三国志通俗演义》)直以拟《水浒》之李逵,则侮慢极矣!”且不说此评论是道地的封建士 大夫的一种阶级偏见,用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去观察和评论文学上的典型形象,即以史实考之,亦大相迳庭。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水部》(下称《说文》):“染(《广韵》作染),以缯染为色,从水、杂声。” “杂”,不见于《说文》以来的字书,古籍并卜辞、铭文中也未载录,所以后世学者对“杂”以及“染”在传统六书中的归属问题解说分歧。笔者仅就所见,把前人说解摘要归纳如下: “染”为会意字。或以为从水从木从九会意,但对“九”的解释又不一致,如大徐本载徐锴引裴光远:“从木,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段玉裁以为“裴说近是。”又林义光《文源》:“九,揉也。”或以为“染”从水从杂会意,杂为朵之沩。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树玉谓杂疑为朵之(讠为),朵当同极(木乃),如柘或作泵也。(木乃)读如仍,  相似文献   

4.
(一) 从来把“鲁用田赋”,作为鲁国按田亩纳赋来解释,这是两千年来对文字上、制度上莫大的误解,其实田亦可以用作甸。这里所谓“田赋”实为“甸赋”,系按“甸”的地区单位征收军赋,它与按亩收税作为政府的另一项收入是两码事。如果把“甸赋”作为“田赋”来解,会与后来的田赋,在名称上、内容上混淆起来,这也不能把当日以甸为征收地区单位的军  相似文献   

5.
《诗》三百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就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了。但是,在秦“焚书”之后,《诗》三百篇也和其它先秦典籍一样,遭到了毁灭。汉兴,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需要进行文化建设,才下令全国“献书”,搜集整理已经散失的先秦古籍。《诗》三百篇,是属于先秦古籍之一,也在搜集整理范围之内。在汉代,传授《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鲁国申培公所传的诗称为“鲁诗”,齐国辕固生所传的诗称为“齐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称为“韩诗”,赵国毛  相似文献   

6.
闽东疍民的由来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疍民也称“疍户”,是旧时对分布在祖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水上群体的称呼。“疍”,又写作“蜑”、“蜒”、“蛋”等。《说文》:“蜑,南方夷也。”《康熙字典》:“蜑……一作蜒,或作疍”。《吴下方言考》:“疍本作但,后世改作蜑,柳宗元乃作疍。”历史上的疍民自成一族,因此有“疍族”之称。后来由于与汉族的融合程度过深,基本上失去了作为一个单独民族的特色,被称为“连家船民”、“水上居民”,为汉族的一个民系。闽东人一般称疍民为“船民”、“船人”,“曲蹄”(“屈蹄”)是旧时人们对他们的辱称。  相似文献   

7.
《周易》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经,称为《易经》;一部分是传,称为《易传》。两部分合称为《周易》。《经》中包括由八卦推衍出来的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积变而成的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传》中包括对卦辞、爻辞的注释和论述,这些论述注释性的说明又称为“十翼”,包括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相似文献   

8.
丞相、右丞相:[课文]:《失街亭》.“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丞相,始于战国时,为百官之长,尊之则称为相国.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三国、晋、南北朝时,或称丞相,或改司徒.南宋改左右仆射(Pù yì )为左右丞相.  相似文献   

9.
《型世言》:话本小说的又一重大发现张兵一年前,我为《古代小说评介丛书》写过《话本小说史话》、《凌初与“两拍”》、《文康和儿女英雄传)》等三本小书,当时,曾对有关历史典籍中著录的“《幻影》又名《型世奇观》”一语以及被人称为“两拍”续书的《幻影》、(或称...  相似文献   

10.
封建国家的田制是在豪强士族地主、庄园经济的存在发展与“以人为本”的赋税制度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唐代两税法的”舍丁税地”税制,改变了以“人丁为本”的税制,促使封建田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正> 南朝时期,在帝王的诏敕中,屡有“三调”的名称出现。“三调”的內容究竟是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从现今史乘所见,最早注释“三调”的是元代史家胡三省。他在注《资治通鉴》时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①此说有何所本,胡三省并未言明。但根据胡注的惯例,若对某一史事的注释有据,一般均要注明其渊源、出处。然而胡三省在此处则不然。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判定:胡三省对“三调”的理解,只是一种推测而已。近人李剑农对“三调”的看法稍有不同,他说:“所谓‘三调’究何所指,史籍中无明确说明。若据……《隋书·食货志》所述,则三调以即指绢布、丝绵与租米三者而言”②其实,《隋书》史志部分原题《五代史志》,它只载南朝梁、陈、北朝齐、周  相似文献   

12.
《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或《八仙出处东游记》,明人吴元泰著。 《东游记》是明代有名的神魔小说之一。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第16篇论及此书:“《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鲁迅所见的是《四游记》合刊本,他说:“今有《四游记》行于世,其书凡四种,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编定,惟观刻本之状,当在明代耳”。按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说,现存最早的《四游记》刊本是嘉庆十六年坊刊《四游传》本,此外是道光十年的《四游全传》本和小蓬莱仙馆《四游合传》本。换句话说,现存的《四游记》本都是清刻本。孙楷第又说道光十年坊刊大型本“似覆明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王熙凤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正式出场前,就有冷子兴介绍这位小说的重要人物:“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又有贾珍夸她从小儿“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越发历练老成了”。确实,对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曹雪芹并没有只把她作为一般的裙钗之辈来描写。把《红楼梦》看作只写家务事、儿女情的人,说王熙凤是什么“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品”,这完全歪曲了《红楼梦》和王熙凤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作为一部政治历史小说,《红楼梦》在王熙凤这个维护贵族大家庭利益的贾府当家人身上,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反动本质的若干重要方面,通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我国原有的税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按GATT原则改革、调整我国税制。一、确立我国新的税制改革方向明确我国税制的改革方向,是新一轮税制改革中最基本的问题。早在八十年代中前期,我国进行“利改税”过程中,就已确立“双主体”理论为我国税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两晋南朝的治“蛮”机构与“蛮族”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以后至隋统一前,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把居住在长江南北的少数民族贬称为“蛮”。东晋以降,以所居住的州被分别称为“荆、雍州蛮”及“豫州蛮”。①这些少数民族的活动,在现存史书中记载极不完整;然而封建史家也多少记录了一些为镇压“蛮族”人民所采取的军事、行政手段。对这些记录进行一些考查,于了解“蛮族”的历史应有一定帮助。据《宋书》卷40《百官下》记载: 南蛮校尉,晋武帝置,治襄阳。江左初省。寻又置,治江陵,宋世祖孝建中省。宁蛮校尉,晋安帝置,治襄阳。以授鲁宗之。魏、晋有杂号护军如将军,今犹有镇蛮,安远等护军。镇蛮以加庐江、晋熙、西阳太守。安远以加武陵内史。在《隋书》卷26《百官上》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现行增值税有关管理规定对企业经济行为及会计处理的影响胡文君所谓增值税是指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它是流转税的主体税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增值税的计算、征收实行的是“凭票抵扣”制度。即纳税人凭购进业务...  相似文献   

17.
前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反动儒生李毓秀作,后来经贾有仁修改,才改叫《弟子规》。李毓秀字子潜,康熙时秀才,没有考上举人,就掏钱买了一个县丞。李毓秀是一个反动的封建地主分子,对广大农民残酷剥削,罪大恶极!他所写的《弟子规》是一本宣扬孔孟之道,为反动统治阶级培养反革命接班人的“童蒙教材”。它以孔老二的黑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主线,从反动儒家经典《论语》《孝经》《仪礼》《礼记》等书中摘抄一些词句,或者根据这些反动经典的某些话语加以发挥,东拼西凑而成。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肆宣扬孔孟之道的“孝悌”、“仁爱”、“忠恕”、“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以及剥削阶级腐朽庸俗的处世哲学等谬论,妄图用一整套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诠释:“漕,水转谷也。”追溯本意,漕运即是通过水路转运谷物的一种形式。但是,封建社会中的漕运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很早以前,我国民间便久已利用沟渠和自然水道转运百物,但是,都不称为漕运,漕运是一个历史概念,专指历代封建政府将所征粮食运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9.
读诗琐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是一个很好的唐诗选本。然而,白玉微瑕,其中的一些训释似乎尚可商榷,(?)琐记几条如次。1、杜甫《丽人行》中的“后来鞍马何逡巡!”原注:“逡巡”,急驰貌,形容杨国忠的骄横。按:《庄子·让王》:“子贡逡巡而有愧色。”白居易《重赋》诗:“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这两句中的“逡巡”都是却退、或欲进不进,迟疑不决之义。“逡巡”又作“逡循”、“逡遁”。《汉书·万章传》:“章逡循甚惧。”贾谊《过秦论》: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和轻商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业一直采取抑制政策。抑商是为了重农,抑商与重农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历史上往往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之为“重农轻商”或“崇本抑末”。这里的本,指的是农业和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末,开始指的是手工业中的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后来又扩大到所有的民间工商业。当然,封建统治阶级的重农,並不是重视农业,也不是重视农民,而是重视依靠剥削农民所得的地租和赋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