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里存在着三种研究取向,即符号加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主义取向。对心理学生态主义研究取向的界定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梳理广义生态学取向下的认知实证研究,可知认知生态学取向的研究模式有三种:情绪与认知、任务情境与认知、社会文化因素与认知。认知生态学应注重狭义生态学取向的认知研究,在动态系统研究中加入社会文化因素,并结合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等因素来探讨社会文化对认知的影响机制,加大生态学方法如生态瞬时评估法(EMA)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后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认知负性情绪,关于社会认知的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通过对后悔情绪心理特点以及后悔情绪神经机制两方面进行研究,并在心理学取向的后悔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利用后悔的神经生理与脑机制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后悔情绪相关理论观点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共生认知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心理学学派,是对以“表征”为研究纲领的传统认知心理学最具革命性的挑战,因其在心理学方法论层面从现象学、实用主义、规范主义三个转向,实现对传统认知心理学中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转变。目前,瓦雷拉自创生研究方案、诺伊感觉运动研究方案、赫托激进化共生研究方案、德耶格交互共生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发展并完善该学派理论。文章对其历史功与过、现实是与非分别进行了评述,认为未来还应该注重对4E认知理论的整合,研发成熟研究技术,摈弃蕴含于此学派理论中非此即彼的二歧思维,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推动心理学理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本情绪取向、评价取向是情绪研究的两种主要取向。基本情绪取向的主要特征是:情绪是先天遗传的,经由进化而来,是一种执行特定行动的本能或冲动,有其相应的面部表情;评价取向则认为情绪是一种有意识的状态,产生于对知觉对象的意义分析和认知评价。随着情绪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了一直被忽视的第三种取向:心理建构取向,这一取向认为,情绪是一种心理化合物,可以构造出更基本的、不同于具体情绪的心理成分。  相似文献   

5.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传统的文化心理学研究以"特质方法"为基础,证明了不同文化下人们在自我概念、认知过程、动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动态建构理论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把文化的影响看成是内隐的过程,认为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内隐文化理论来发挥作用的,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内隐文化理论不同,导致了人们在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智力理论和测验整合发展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力理论和测验的整合表现为科学的智力理论,决定着人们对智力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看法,对科学合理地编制智力测验,具有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对智力测验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又能够对相应的智力理论进行验证,并推动智力理论的发展。本文对20世纪心理测量取向、认知心理学取向和多元取向的智力理论和测验的整合分析表明智力理论和测验的整合发展,越来越丰富了智力的内涵,实现了人类智力的认知结果、认知过程及认知情境的有机结合,体现出整合发展的特点,走出了一条综合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共情是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体验和理解,共情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共情的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共情不是一个单维的心理结构,而是包含着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情绪分享过程是刺激驱动的自动化的过程,而认知调节过程会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两个过程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以确保个体社会适应的灵活性.两个过程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8.
关于认知和情绪相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学者关于认知与情绪的关系以及在情绪的产生中是否需要以认知为中介等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新近提出的MEM理论较好的解决了这种分歧.关于情绪状态对认知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记忆领域,基本上是沿两条路线展开的一是心境依存记忆,另一是心境一致记忆.  相似文献   

9.
一、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概述及问题提出 (一)自我价值感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自我价值感的定义,最早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James,他认为自我价值感是当人们实现或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时产生的情绪.概括起来其定义主要有7个方面的取向:情感取向认为是人们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态度、个人价值和能力的感受等;认知取向认为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或评价;情感和认知取向认为是个体对自身特征、性格、社会身份和举止的态度或评价反应;人格取向认为是行为特征、自我评价状态,是个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化论取向认为是为了适应外界的环境文化,人类而具有的一种特殊心理机能,是个体与他人人际关系状态的主观评价;现象学取向认为是个体以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应对各种挑战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0.
词块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学界日益受到关注。由于认知心理学对语言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增大,本文试从联结主义观点、心理语言学观点和认知理论观点分析词块,探讨这种新语言元素的习得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元理论是指以学科自身的研究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研究取向或学问。元理论的研究范畴主要涉及元理论、元方法和元数据分析三大领域。后现代心理学取向普遍显现出元理论的研究色彩。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于元理论方面大概有以下结论: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当前心理学对学科自身的反思;后现代心理学中的建构论思想在理论上丰富了认识反映论;后现代心理学的新知识论观点在实践领域也促进了由认知主义范式向建构主义范式的积极转变。后现代心理学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工业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探索,且其本身也正处于发展及完善之中,受到我国心理学界重视也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因而要对其元理论探索成就作出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尚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2.
工作投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投入是工作倦怠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它是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取向。工作投入关注组织中个体积极的情绪和认知状态。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会影响工作投入的水平;同时工作投入对个体的工作态度、健康水平、组织承诺以及组织绩效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智能理论或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在对人类潜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有九种基本智能,这种理论是对智能及其性质和结构挑战的新的认知理论。我们发现,这种理论代表并预示着认知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它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的自我理解”就是对心理学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在“心理学的自我理解”中,“心理”的问题即关于“心理”的形而上学极其重要,涉及到关于“心理”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它们不在心理学之外,而在心理学之中,关于心理学对象、方法、内容和意义等问题的争论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表现为多元的叙述形态,但在核心功能上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理论或派别是以一定人性观为基础和前提的。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研究和理解的差异与分歧。针对学术界存在五大心理学研究取向:生物学研究取向、行为主义研究取向、认知主义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研究取向及人本主义研究取向对人性的理解,以促进对心理学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关于情绪的产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在认知领域的分歧表现为两大阵营:一种是情绪的产生是由生理反应引起的非认知过程,另一种是情绪的产生是一种认知的加工过程.基于以上分歧,通过对于记忆、意志、知觉、认知评价等认知成分对情绪作用的分析,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情绪的产生依赖于认知的作用,而不是对身体变化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关于欺负者的社会认知能力主要有两种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冷认知理论。从这两种研究范式得出了欺负者的两种形象:社会技能缺陷儿童和社会技能良好儿童。两种理论的分歧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欺负行为及社会能力的界定不一致;两种研究取向所关注的研究指标不同;两种研究取向选取的被试存在差异。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考察不同欺负类型欺负者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和心理理论水平,考察社会认知能力良好的欺负者的移情能力及欺负者的道德判断和情绪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自我的跨文化研究和脑机制研究是未来自我研究的热点和趁势.百年来国内外自我研究存在精神分析取向、现象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种取向,以及"客体我"和"主体我"研究两大范畴.当前自我研究存在自我的综合性研究不足、客体我的研究多主体我的研究少、脑机制的研究局限于认知部分、对本土文化的自我概念研究重视不够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情绪理论强调情绪是独立于认知的动机系统,是先天预定的生物模块;认知的观点则强调情绪依赖于认知,情绪发展随着认知发展而发展;机能主义者强调情绪是个体适应周围情境的产物,因而也离不开认知和经验的影响;社会建构论强调建构需要认知能力作基础,同时更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情绪建构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对情绪发生和发展的生物机制的探讨还会继续,对情绪所包含的多种成分是否确定为情绪的一种成分等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对情绪的适应性机能的关注将推动研究者进一步探讨是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特定的情境有助于情绪发展?社会建构论融合了认知和机能主义的观点,这使得从认知和情绪相互作用的角度、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探讨情绪成为当前情绪研究的热点所在。  相似文献   

20.
稳定的人类社会离不开健康成熟的道德体系的支持和维系.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人们对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已有研究发现道德判断不是由某个特定脑区负责,而是分散在大脑各处的众多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情绪功能系统、认知功能系统及心理理论系统.针对这些不同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研究人员已提出了社会直觉理论、双加工理论、事件—特征—情绪复合模型理论等理论模型.尽管目前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仍需要研究人员采用更加综合的研究手段,把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和传统心理学研究手段结合起来,从而逐渐解开道德的神经基础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