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是胡宏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他认为,性为天下之本,万物以性为基础。这个基础无善恶。原因在于性难言。同时胡宏提出心为天下之大本。具有认识、主宰等经验功能的心是成全本性的关键,甚至是基础,故为大本。胡宏援心证性,借用佛家所重视之心来引证、成全儒家之性,重视经验、突出实用才是胡宏哲学的中心。因此,心才是胡宏哲学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南宋前期湖湘学派的著名学者,胡宏哲学的问题意识乃直接有见于杨时、谢良佐之学日益趋向于对内在主观意识之体悟和直觉而来,故而如何从体用兼赅的意义上理解儒学之大本达道,成为胡宏思考问题的核心.胡宏言万物皆备,言即物求道,及其言心性情欲之关系皆在此深沉的寄心.然而,由于胡宏对心、性问题的特殊了解,他所苦心构作的心性论在理论的逻辑上不期竟导致到松动儒家价值标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问题,以至湖湘学最后被朱子学所掩盖.  相似文献   

3.
胡宏哲学的核心在于其心性论,而关于其心性关系的认识却存在为二与为一之歧见。这些不同的看法直接影响胡宏哲学精神之真实显现、哲学思想之圆融与否以及其哲学地位的认定。朱子从其己丑之悟后的心性情三分格局出发视胡宏之性与心二分,导致其对胡宏之学形成了诸多误解,以至于胡宏之学长久无人问津。牟宗三先生独具慧眼,从胡宏之学的道德实践本质出发,反对朱子对胡宏心性关系的认识,阐胡宏之学心性为一之旨,主张心体即为性体,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学界对胡宏之学的研究在牟宗三先生的研究上继续向前推进,纷纷从本体论的视角主张胡宏之学为性本或心本,致使胡宏之心性又分而为二,造成在解释胡宏之学时理论和实践不圆融的两难局面。此种现状的改变有赖于重新审视胡宏之学的心性关系,以体用诠释模式为突破口,明确胡宏之学不能简单地归约为性本或心本,而应当以兼括体用的“道体”称之。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性是心处其中并发挥影响变量的动态、整体的人性,荀子的心处于"可道"与"不可道"的十字路口。所谓恶之性可养、可化,所谓善之心可恶、可伪,此心与性的状态使荀子政治哲学具有了教化的指向。"性伪合而天下治",是荀子政治哲学在心、性基础上的总体架构和思想追求,荀子提出了养欲、师法、化性等政治哲学主张。荀子政治哲学虽然归结和落实于德性修养,但心、性的无根状态终使其政治哲学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5.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夫3个方面反驳了朱熹对《知言》的批判,指出胡宏的性无善恶说是指作为本体的善性,避免了将善恶混在的气质之性混入义理之性中,胡宏以心属已发的观点出自程颐早年的未定之说,胡宏察识本心发出的端倪而后容易下涵养工夫的观点与程颢的识仁说一致。编纂者基于心学立场推崇张栻较朱熹更早重视涵养工夫,批评其向外穷理的“集义”说,又肯定了湖湘学派以察识日常生活中本心流行的端倪作为体认仁体之方法的宗旨。  相似文献   

6.
商周时代人们信仰上帝鬼神,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至子思,则提出以“中”和“诚”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子思认为,“中”和“诚”虽无形影,却具有与上帝、鬼神一样的至上性和神妙性,它已经不仅是一般学者所理解的“时中”之“中”和诚信之“诚”,它同时是“天下之大本”和“天之道”。后世儒者因而称子思善于“体道”。大凡“本体”问题,皆很难证实或证伪,但将“中”和“诚”视作“本体”,便使之进入了信仰的层面。子思在孔子创立仁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之后,又建立了“中”和“诚”的哲学思想体系,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以“置生死于度外”一语来诠释墨家面对生、死之际的态度与作为,只怕是并未真正探入墨者之心怀以及领会墨者之精神!首先,墨者坚决反对执有命说,重视生命的创发,努力于既有命运的改造。要说有命,墨者仅在乎天(志)之赏罚,而天之赏罚仍是在于人之为己所造之命,但并非赏而活、罚则死,而是天罚之而令其不见容于世,犹如死去,因为墨者依于天志,杀己以利天下则赴死,如“以义死阳城君之难”的孟胜,但杀人可存天下却无利于天下,如“阻楚攻宋”的墨子,情愿自己身陷险境,也不愿对公输盘动杀机。其次,墨子提倡“节葬”的主张,表达面对死亡的安然以及生者对亡者的敬重、告别、孝子“慎终追远”的人文关怀,是在乱世仁人孝亲之权衡。而实际上,无论是非命、天之赏罚、节葬,在死亡或面对死亡皆在乎在情境内之权衡,其权衡的指标在于天下之利(公利),而其根本理念即是“兼爱”。因此,我们可以说,墨家的生死智慧正是“死生是一种为(公)利而权衡的抉择”,此等抉择,指向生命的成全,亦即,不但成全了对生者之“义”(公利),同时也成全了自身兼爱之理念。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大本大源”基础上的观念一元论 ,它具有求真性、务实性、辩证性和唯心史观等基本特征 ,其核心则为天人合一 ,实现自我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始基础 ,中国古典哲学则以之为中介成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理论来源 ;它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宋代理学发展 ,不应划分为两大派 ,而应划分为三条进路 :程朱的理本论、陆九渊的心本论和胡宏的性本论。胡宏的性本论在逻辑上为第三条进路 ,它避免了理本论和心本论的局限性。胡宏沿着第三条理学进路 ,提出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人性论和理欲观。人们往往没有深察胡宏论性的层次性 ,从而误解胡宏的人性论为自然人性论。事实上 ,他坚持的是彻底的性善论。胡宏对“天理人欲同体”中的“欲”和“体” ,有着不同于一般理学家的理解。他的理欲观 ,并不是对宋代理学的反动 ,而是对其修  相似文献   

10.
“万物一体说”是王阳明哲学体系的核心,是贯穿其思想始终的一条主线。“万物一体说”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和后来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心即理”是陆九渊提出来的,王阳明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发挥,成了他“万物一体说”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基石。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由于“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是“天下之大本”,所以,世界的一切,离开了“心’就不复存在。因此,王阳明指出:”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王阳明的“心”即是“良知”。他用“良知”把心…  相似文献   

11.
胡宏作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在继承二程仁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仁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发挥,使本体仁学的理论形态更趋于成熟与完善。从内容上说,他以仁为天地之心,赋予仁本体论的意义;借助于主体精神"心"的作用,使仁之生生之德能得到充分彰显与实现;他以"仁"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并将其最终落实于人的德性行为。在为仁之方上,他提出一系列的心地工夫,从尽心求仁、孝悌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胡宏并以仁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德治、仁政的政治主张。其仁学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宋儒哲学以“理”为终极关怀,故称之新儒教哲学。理论建设可上溯李翱的“复性”论,它是宋代新儒教哲学分辨理欲、变化气质学说的先导。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并分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天理人欲之辨植入新儒教哲学系统。程颢、程颐把具有神学目的论的“天”,变成抽象的哲学本体的“理”,建立起“理”本体论,完成了新儒教哲学本体建设的使命。朱熹继承并深化了二程的“天理”论,把“心统性情”的心、性关系肯定为“心统万物”的心、物关系和心性本体,使新儒教哲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具有形而上的本性和本体论的情结。超验性和先验性是两个完全不同且应当被明确区分开来的哲学范畴,真正的超验性是以经验为基础而又高于经验的一种哲学理论;而先验性则是一种视先验逻辑为经验基础的思维抽象。传统形而上学貌似超验,实则是先验性的,它的本体论承诺是永无可能兑现的神秘幻想,至多是理性化了的宗教。而马克思的哲学才是真正具有超验性向度的哲学体系,是经验性与超验性的真正统一,"人间"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天国"是其终极性价值理想,从"人间"升到"天国"的桥梁就是实践。承认超验性不仅丝毫不影响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地位,而且正是有了这种超验性向度和形而上情怀,才使马克思的思想真正具有了哲学的高度和深邃,使哲学思维真正与人的本质相契合,使哲学真正成为了人学。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与胡宏都是南宋理学大家。胡宏因其创立“性本论”思想进路而占有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胡宏及其思想对朱熹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胡宏对朱熹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朱熹肯认胡宏,并得益于胡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朱熹在怀疑和批判胡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理本论”思想进路更清晰、更纯粹。可以说,如果没有胡宏思想的“引领”,朱熹便很难以成为朱熹。  相似文献   

15.
"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从总体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理想境界的最高追求.本文认为,墨子在继承中华文化重视"和"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冲突的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宇宙论意义表达了"和"是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也是天地万物有序运行的基础.天地宇宙之"天地和"的应有之态、社会人伦之"万民和"的理想愿望、天下世界之"天下和"的最高诉求,构成了墨子"和"哲学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16.
(托名)狄奥尼修斯的美学并非从感觉出发的审美美学,而是从古典哲学出发而奠基在他的哲学神学基础之上的本体形上美学,这其中蕴含着神学论的主题。美首先是上帝所专有的绝对谓项,上帝是超验之美、原初之美、永恒之美,赋予此间世界一切存在以美的属性;由此才有了此间世界之美和艺术之美。他的本体形上美学是基督教美学和古典美学的分水岭,不仅直接造就了基督教哲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在关注和分析质料与形式之关系的前提下,还对于拜占庭的艺术理论、特别是圣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天地人三才是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同时,它也表明了宇宙时空的存在,刘因是位理学家,又是著名诗人,他以“心”之作用作为根据,十分巧妙将哲学时空转换为审美时空,采取哲学诗化、时空先后位置转换等手段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8.
可能世界语义学和心理空间理论是两种比较接近但又各有千秋的语言理论 ,它们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两者在哲学基础和认识论上的对立。前者奉行的是客观主义 ,而后者以经验主义 (或经验现实主义 )作为其哲学基础。经验主义 (或经验现实主义 )与客观主义应该统一起来 ,这样才有利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也才有利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应帝王》被公认为庄子表达“外王”思想的政治哲学文本,但其中着墨甚多的却是壶子“四示”神巫季咸的故事,后者的政治哲学意蕴并非自明,甚至在庄学史上成为颇为棘手的问题。在《应帝王》整体的脉络中,壶子本人是“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的明王典范,其核心以藏身方式藏天下于天下,这即是王者自身必须保持有“不可相”的修养,而后方能保持天下的“不可相”,而天下的“不可相”则在“藏天下于天下”,也就是还天下于天下人。一旦王者之不可相脱离天下之不可相,则王者之藏身就是达成支配的法术(巫术是其一)而非道术。在更广的智识脉络中,壶子四示意味着将政治生活建立在政治道术而不是政治巫术上,政治巫术的核心是通过过度智性化方式以世界的透明化、规则化、稳定化消除渊默性、不规则性与变化的无常,以达成对世界的掌控以及对人的组织和动员,从而使得人们从性命之情与生活世界中脱离出来投身于人为作为正式秩序的政治空间,进而脱离正式秩序与非正式秩序之间的结构性张力。这种政治巫术本质是一种支配性的统治技术。回归政治道术的可能性在于承认世界的不透明性、不规则性、偶然性与变易性,为包含人们的性命之情与生活世界的非正式秩序张本,将作为正式秩序的政...  相似文献   

20.
《大学》引用孔子的言论,论述品德的修养是本,处理具体的外在事物是末,先修养品德,再用美德感化百姓,这才是当务之急。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客观到主观的历练、成长。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个体的心灵光辉和精神价值。《大学》认为君子只有在道德上做到推己及人才可以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指明君子要有仁爱宽容之心,而不应该嫉妒贤能。常怀公正之心,大道才能得以推行,天下才能得以平定。三纲八目的的目的是为了约束君子品行,使其逐渐完善人格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大学之道"是一个人的成年的仪式,成人之礼,"大学"让他掌握一整套社会话语、社会伦理并获得一颗谦让、礼让、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