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程虽出入老、释,却辟佛而较不辟老。二程的形上学、心性修养工夫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启发,吸收了不少道家所提出的哲学性问题、概念范畴、思辨方法,转化成儒家思想而创造出其理学思想的新面貌。例如:二程常说的“天理”一辞源出于《庄子》,庄子视“天理”为事物存在和活动所依循的内在理律、自然之理,二程更进一步地转折成人性所天赋的道德原理,建构出仁爱的道德形上学,程明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述,显然受庄子“道通为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命题所启发。程伊川“物物皆有理”的形上思想受庄子“万物殊理”的启发。然而,二程也有和道家不同处,例如庄子教人安时处顺来安命,程伊川认为义命或德命优位于自然的运命,二程以道德人格之培义为教育目标,与道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二程的天理论是二程哲学体系的重要命题.二程认为,天即是理,理即具有宇宙万物的主宰地位,同时亦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天理是自然之理,人们要顺应天理而不能违背它.同时天理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人们只有通过现象才能认识天理.二程又认为人伦即是天理,这就把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原则提升为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使儒家伦理学与哲学本体论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宋代理学的最终确立,这在中国哲学理论范畴的发展史和宋明理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与程伊川的自由思想代表了古代中国自由思想传统不同样态,两人相同相通之处在于:皆从价值本体论高度论证自由何以是权利之实现。庄子的自由思想可高度概括为"内在自由"、"精神自由"。"道"落实于人性为"德",尽性成德,"道德"的完全澄现就是逍遥自由,逍遥自由才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然权利。具有权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也可以说是人之"命"。儒家程伊川从天理高度证明"仁"善,人类遵从基于"仁"这一道德理性制定的社会制度、法则与伦理规范,就是自由。程伊川的自由思想已超越了观念学说视域,扩充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外王"领域。自由不仅是一种思想,也并未单纯停留于自然权利畛域。自由已是超越自然权利的社会诉求与理想社会秩序设计,程伊川的自由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古典表达。  相似文献   

4.
北宋程颢、程颐提倡万物存在的根源在于本体"实"理,阐发出理学之门庭是以儒家道德形上学为径路,基本内核是以居敬为方法的内圣修养工夫,从而在存在、价值、境界三方面廓清了理学"援佛而非佛"的本质。二程的"儒(理)佛差异"之辨是北宋道德秩序与道德价值的映照,他们对理佛差异的辨析有双向目标:一方面自信地回应了佛学挑战,另一方面阐发出儒学在北宋时期"理"之本体思想的精妙,表达出了对儒家生生之德的坚持与维护。  相似文献   

5.
在程颢之前,"天理"具有自然、天命、道德等含义。为了批判佛老、复兴儒学,程颢对"天理"古义进行了改造。为了辟佛,他肯定"天理"的自然之义。佛教否定人的自然之性,程颢则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是天理的体现。为了批判道家,程颢为"天理"赋予仁德。道家主张"绝仁弃义",程颢则认为仁德是天理的表现。程颢对"天理"的改造,奠定了理学的思想基础,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程颢的天理论还存在不足之处,体现在他对天理善恶缺乏一贯的认识,后经程颐改造,"天理"才真正成为理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家养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通过对道家养生不同流派的解析,阐述杨朱"顺性命之理"、"贵己乐生"和"全性保真"的养生思想,老子"顺其自然"、"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思想,以及庄子从生理层面的"依乎天理"到心理层面的"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再到精神层面"心斋"、"坐忘"养生的最高境界。指出"顺应自然"、"贵己乐生"、"依乎天理"、"惔而无为"等道家养生思想,符合现代健康观的需求,为现代社会培养正确的健康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先生据其道德形上学之立场对传统哲学中的“天道”范畴进行疏解和重铸.超越地言,“天道”即仁道、天理、普遍性,也即人之为人、物之为物的“实现之理”,它是一内在于万物而特显于人的超越本体,代表着万物生化之理;现实地言,“天道”代表着儒者对实践儒学道德理想的现实要求,它是尧舜文武之圣王理想及礼乐教化之伦常关系的落实,也即实践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8.
在朱子的形而上学体系中,理是其形上学的终极范畴,理内化于万物就是性,朱子称之为天理之性。人由理和气结合而生成,气有清浊,故人有善恶,此即人的气质之性。然而"气之清浊"又从何而来,朱子并没有追问。一般来说,气既然有"清浊"之别,可见气已经落入经验世界中而成为存在者(物)。既然一切物莫不统摄在其"天理"之下,至善之天理何以开出恶浊之气,这在朱子哲学中显然是一个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熹接着二程理学的思路讲,并不照着以往理学的内容讲.他把"天理"视为"天人合一"的本体论依据,强调"天理"在逻辑上先于宇宙万物.提出"理在气先"说,展开论证"理一分殊",使正统理学世界观臻于完备.  相似文献   

10.
[摘要]二程的“天理”论不仅构建了宋代新儒学贯通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普遍法则,更是儒家知识分子争回政治话语的自觉行动。但以往对二程的哲学探讨,多停留在对其义理、心性、为学工夫等问题的阐发,忽视了二程“天理”精神的一个重要焦点,即对重建国家权威和政治秩序的现实诉求。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问题,多与道德问题勾连在一起,导致了对道德的理解走向多元和相对,支撑政治权威的终极依据被消解在权力斗争的藉口中,“天理”思想所蕴含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在现实处境中被丢弃。因此,如何将二程“天理”学说的现实政治指向提炼出来,而又对其内在的超越境界作出正确评价,就成为研究二程政治哲学所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把宋明理学分为五峰蕺山、象山阳明与伊川朱子三系,并视五峰、蕺山与象山、阳明两系为儒学之正宗,而伊川、朱子系为儒学之歧出。牟先生宋明理学三系说的形上根据是“道德的形上学”。“道德的形上学”融道德与存有、心体与性体、主观性与客观性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文化理想,而且有利于以道德制衡科学与民主,是最完备的哲学形态。牟先生以“道德的形上学”这一圆教模型作为标准,对宋明理学进行分系,提出著名的宋明理学三系说。  相似文献   

12.
许建良是目前国内研究先秦道德哲学的著名学者,他从道德根据、道德范畴、道德教化、道德修养、理想人格等5个问题分析庄子道德哲学思想的全貌,其中所论富含新见,如“道”不生万物,万物自生; 道家因循方法; 万物是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继轨前贤尤其是程颢与程颐,朱熹不仅丰富了"理"的内涵,而且拓展了"理"的外延。他在充分肯定"理"的形上性、本源性与价值性的同时,以"理"贯"三纲"与"理"统"五常"完成了"以天理明人事"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建构。他在将"天理"推衍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的过程中试图消解"人欲",并以"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为价值呈现进路给追寻终极价值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朱熹不仅为儒家的纲常思想寻找到了形上依据,而且也为现实中的人伦规范与政治哲学找到了颇具说服力的理论基础。细绎之,其实程朱理学论域中的"存天理,灭人欲"隐存着些许的道德乌托邦情结,其现实价值与意义或许并非仅仅在于要在现实社会实然施行之,而是在于引导人们对泛滥的欲望进行节制、对自我的堕落进行反思,以及对日渐沉沦的世道人心有所警醒与关切。  相似文献   

14.
二程在自己体会的基础上,借鉴了《内经》及周敦颐、邵雍、张载等人的观点,对"天理"进行系统论述,创建了"天理"学说。二程以"理"论、"心性"论、"仁"论等理学思想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医学有关方面进行研究———以"理"论为哲学思想,研究养生、脉象、药理;以"心性"论为哲学思想,探讨心理健康;以"仁"论为哲学思想,对天地和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理学思想与中医学思想二者关系密切,理学思想为探讨医学知识提供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医学思想体现理学思想,并为理学发展升华奠定基础;其理学、医学思想对后世医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载的“道”指的是气化,这与二程的理相差很大,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观点。也正是在这一独特思想的基础上,张载提出了其负的理一分殊的体用论。张载认为,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负的理一分殊);在张载看来,一旦走出“形不形”之关节点,所形成的“天地法象”“万物形色”,都只不过是神之糟粕而已。张载进一步认为,虽然万物形色为糟粕,但它实是太虚本体的藏身之地;只要在糟粕上点睛以太虚本体,则糟粕即转化为精华。  相似文献   

16.
师道中国     
<正>何谓"道"?古代先贤对"道"有不同的解释。《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是自然、万物的本原。《韩非子·解老》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则、之规律。  相似文献   

17.
北宋理学的文化使命 ,就是要在汉唐以来佛道之教盛行、儒家信仰受到严重挑战的时刻 ,重新恢复对儒家人文之道的信仰。二程在理学史上的最大贡献 ,就是确立了以天理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二程一方面将宇宙主宰的“天”与人文法则的“理”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则是将超越存在的天理与个人内在的人性统一起来 ,从而确立了儒家人文之道的形上依据 ,实现了儒家人文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张载的“存天理灭人欲”说,经过二程与朱子的强化,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天理人欲之辨的道德约束对象最初只是儒家士大夫,要求他们不以一己私欲害国家之公益,同时也是儒者的道德自律,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朱子学在南宋成为显学后,理欲之辨转变为对普通民众的要求,出现了一种错位,因此遭到明末清初许多学者的批判,但道德严格主义的理欲观仍是明末清初思想界的主流.李光地、张伯行、华希闵等在注释张载《正蒙》时,肯定其合理性.当今需要重新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史意义,并肯定“尊崇理性,反对私欲”的理欲观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宋元明道德哲学具有逻辑的有序性、价值的合理性、话题的显明性、思维的互渗性、启蒙的批判性五个基本特征。以天理为核心,以"去人欲,存天理"为纲领,以超凡入圣为理想目标的伦理思想体系,构成了宋明道德哲学的逻辑有序性;宋明理学追求道与德的融合,强调个人对以天理为代表的道德精神、原则的体认,凸显了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的合理性;宋元明清各家各派,都是围绕天理(理)这个核心话题而展开哲学形上学的不同理路的论证,而有理气心性之辨,彰显了话题的显明性;宋明哲学家以求真的精神、恢宏的气度、开放的胸怀,接纳儒、释、道三教,各家各派之间以海纳百川的心态,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地钻研学术,这些都体现了宋明道德哲学思维的互渗性;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转变,而出现了所谓"异端"的、"离道"的社会思想,反映了新的经济势力、市民阶层的需求,可谓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20.
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庄子》的《齐物论》到《天下》 ,再到《天道》的主要段落中 ,可以看出庄子内圣外王之道思想的逻辑发展过程。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主要特征是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出发点 ,并汲取儒家的仁义说与人伦观 ,以及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部分思想 ,最后又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归宿。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是庄子有关道术之全体大用思想的完整体现 ,因而可以看做是他晚年的思想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