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因国家和社会现实需要,不同时期对十月革命的纪念与阐释呈现出不同的主题.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十月革命表达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苏关系协调、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世界和平的维护方面的政治诉求.改革开放后,十月革命的纪念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构起双向话语支撑,既明确了中国改革的政治方向,又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中国共产党对十月革命的纪念与阐释呈现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服务现实、彰显主体意识的鲜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坚持和继承,更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中国为本位对这一道路的发展与创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强调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交流抗日战争史研究成果,提高我省党史和革命史的教学,科研水平,四月二日至十二日,省和扬州市中共党史学会在扬州联合举办了抗日战争史讲习会。邀请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十三位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抗战所处的国际环境、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刘宝军 《理论界》2009,(3):142-143
抗战胜利以后,整个世界呈现出和平、民主的潮流.经过多年战乱,中国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这种心情,对经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14年的东北人民来讲,尤为迫切.但是国内形势的发展,恰恰与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国民党蒋介石为独霸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挑起内战,把历经长期战患的中国人民推向灾难和死亡的绝境,东北人民再次遭到战争的洗礼.关于国民党下定决心坚守东北的原因,史学界普遍认为主要是因为东北异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出于政治、外交、军事的需要,以及蒋介石对自己实力估计过高,这诸多因素最后促使国民党下定决心坚守东北,这是国民党维持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试论海外华侨对抗日战争的特殊作用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历史为线索,按照国际国内形势,把华侨支援和参加祖国抗战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中,华侨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尽最大的力量支援抗日战争,从而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指出了华侨在中国抗战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黄花岗起义纪念日最终被国民党制作成"革命先烈纪念日",由一党之纪念日建构为"国定纪念日",纪念仪式亦被固定下来。随着纪念日的确定和纪念仪式的程式化,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根据其政治诉求和时代变化对纪念意义不断作出新的阐释,突出黄花岗起义的重要性,塑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革命精神,从而为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左双文教授撰写的《华南抗战史稿》一书,已于2004年12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关于抗战时期以广东为主的华南地区历史的一部著作,包括日本对华南的入侵、国民党当局的应变措施及社会各界的反应、日伪在华南的统治、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战时广东的经济与文化、广东抗战的胜利,以及桂南会战、抗战后期中国收复台港澳问题、华南抗战的几个人物史事剖析等内容。既广泛吸取了学术界关于华南抗战的有关研究成果,又应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若干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7.
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政府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它的存在及其演变在中国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初期,国民参政会发挥了团结全国军民,坚持全民族抗战,反对妥协投降的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参政会内部出现了摩擦和分裂的端倪。在中期,国民参政会在团结抗战和摩擦分裂中曲折前进,国共斗争成为这段历史的主线。在抗战、团结、进步与投降、分裂、倒退的斗争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大局得以维护,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后期,国民参政会逐渐成为国民党鼓动内战,制造分裂的御用工具。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没落,那个曾经在抗战初期起过团结全国人民,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国民参政会,最终为中国人民唾弃。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抗日外交呈现出官方外交斡旋与民间外交努力官民互动、相辅相成之局面。国际宣传处因时成立,并积极开展以舆论宣传为主的民间外交活动,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暨中国抗战文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9~20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8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大会从抗战文学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抗战文史的区域性研究、抗战文学比较和译介及传播、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艺理论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重庆社会科学》2005,(9):F0002-F0002
重庆的抗战文化是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血与火铸成的重庆抗战文化,创造了一系列至今难以企及的文化成果,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展关于抗战文化的研讨,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突出宣传重庆在抗战中的特殊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2005年8月11日,重庆市社科联与重庆师范大学联合在重庆师范大学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庆抗战文化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法治话语是法治思维的最直接表现,而且也是法治方式的最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历史时期,在官方的意识形态中出现了不同的法治话语,述说着中国法治发展的不同状态。法治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孕育、生发到成熟与完善的过程,反映出来的是法治在中国于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往返流转以及建构法治话语体系的异常艰辛。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来之不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个人感情生活出现坎坷,一度陷入"失语"状态.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文学创作轨迹,寻求个人与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上海创作了<十八春>、<小艾>.这是两部非张爱玲式的作品,表明了作者力图与新中国合拍的努力.她一方面在努力保持自己对生活、对人性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又在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通俗小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双十节"是武昌首义的纪念日,纪念"双十节"也是人们延续和重构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在民国初年,"双十节"的内在意涵并不十分确定,具有解释权力的北京政府和国民党,对此节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位.以"共和"相诠解的北京政府随着掌权者的日益孤立,"双十"话语趋于衰微;以"革命"相定义的国民党随着继续革命的声势,逐渐将"双十节"的内涵直接与党的系谱相联系.二者节日叙事的背后,隐伏的都是强烈的政治暗示.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进行了成功的应对:通过首脑外交、特使外交等方式,利用国际政治的积极因素,加强与美英苏德交往,使中国的抗战不仅得到了盟国的支持,而且中立了德国,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结束时也大大提高.当然,国民党对国际环境嬗变的应对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错误判断国际形势及采取莽撞行动,国际势力使蒋介石“尴尬”;在国际活动中,国民党为了党派利益,也没有完全坚持领土主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重庆社会科学》2005,(11):F0003-F0003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抗战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重庆工商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持久抗战胜利与法国短期败降的历史比较,说明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主客观因素,给当代提供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即: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路线、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一个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保证,在现今高科技时代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背景和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这个特殊斗争环境中,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中国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艰苦的统战工作斗争实践的磨练,孕育和锻造了我党具有鲜明历史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红岩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精神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抗战精神"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集中体现,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民主革命胜利而顽强战斗的"韧"性精神.  相似文献   

18.
《琼州学院学报》2019,(1):32-36
2000年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总体呈现"低—高—低—高—低"发展态势,有两个产播高峰,前者以侧面剧为主,后者以正面剧为主。对国民党部分部队正面抗日进行肯定。电视剧类型程式化、脸谱化、娱乐化。抗战胜利纪念年、钓鱼岛主权争议等,是抗战题材电视剧增减变化的诱因;台海局势的改善及国家领导人公开场合对国共在抗日战场正面、敌后作用的客观定位,是抗战题材电视剧题材转向的外因。制作方追求利益至上是抗战题材电视剧产播高峰的内因;迎合部分观众娱乐游戏心理,消费历史是抗战题材电视剧产播起伏的变因。解决抗战剧产播弊端需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编导、演员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担当,电视受众需提高审美意识,需多方搭建精英话语权平台。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何丽萍抗战胜利后,中国处于一个历史转变的关头。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逐渐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以及建立什么样国家问题上,国共两党斗争直分尖锐。在这争取和平民主的关键时刻,各民主党派异常活跃,他们深...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肃奸运动。青岛市政府利用伪职人员接收后大肆收取贿赂,使得"经济汉奸"丁敬臣逍遥法外。而国民党内部另一利益集团却以报刊为重要工具,操纵舆论给予司法部门极大压力,与市长李先良为首的保丁派展开政治博弈。而后丁敬臣被上诉到山东高等法院审判,在司法党化且法制体系日益混乱的大背景下,检察官纵情轻判,肆意解释惩奸条文。"丁敬臣汉奸案"折射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争夺与重建国家秩序的无力,而司法漏洞恰好给政治操控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