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碣石新考     
碣石是我国古代的名胜之地,两千多年来史不绝书,各个时期的记载各有特色,所说的位置有很多不同。战国至三国时期,对于碣石的指认是一致的。战国时,“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①说太行山恒山“至于”碣石,就是太行山恒山东北的余脉到碣石为尽头,碣石是太行山恒山东北余脉的端点,大致位置在今渤海北。“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②这里并未明言碣石与黄河入海口的距离,不得拘泥于碣石一定在黄河入海口附近。此碣石实是东北岛夷入贡冀州所经在今渤海北者,与前所言为同一个碣石。秦时,秦始皇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2.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提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个碣石在那里?许多有关碣石的注释都认为早已沉沦于大海,实际是沿袭过去的通说之一。谭其骧先生在《碣石考》中以充分的论据驳了沦海说,指出魏武东临的碣石即今昌黎县境之大碣石山。对此,个人拟提出另一地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论秦汉碣石宫的兴建及其对巩固帝国统一的历史作用金家广八十年代以来,辽宁、河北两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相距四十公里的辽西绥中县锚湾到河北北戴河金山咀渤海西岸的半岛、岬角上,陆续发现多处秦汉建筑遗迹,①这将为解开历史上的“碣石”之迷提供有力的人文史迹之证,...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心理世界中的“恐惧”情结是连接其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也是人们进入神秘的张爱玲世界的一把钥匙。张爱玲“恐惧”情结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 ,这种“恐惧”情结使得其艺术世界中充满了孤独、焦虑、残缺和破碎 ,也给其现实人生涂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它既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又给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造成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非常推崇历史名人范仲淹,先后四次对范仲淹高度赞赏并作出精当评价,让我们领略到伟人们的心理共鸣与历史回响,这是很难得的,也是少见的。可谓跨越千年的神交,其中有什么缘故呢?作为一代历史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也源于历史。那么伟人的心理世界又是怎样的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6.
情结,是积聚于人心深处的心理爱好与习惯性思维。当然,这情结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的遗传、时代的赋予和外来文化的交汇作用中,其常常有形形色色的表现。正如魏晋玄学时期那些才子们吃厂五石散、裸露了并不健美的身材在寒冬腊月里奔走;也正如宋明以降的读书人在赶考时不免要在京城的所谓“怡红院”宿他一宿;还仿佛清朝鼎盛时期江南的老太太看到了年轻人的某些越轨就慌忙地跪拜菩萨,这中间的曲委,都可以用“五石散情结”、“怕红院情结”与“菩萨情结”去描述。时代不同,那情结就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化。 时至21世纪的今天,中国…  相似文献   

7.
某些历史细节一旦为文人的敏感所观照 ,就会成为独特的审美存在。文人视界的“三国周郎赤壁”在其历史表象之外 ,就具有丰满而独特的审美意蕴 ,折射着特定时代的特定心态和人格倾向 ,这也是文学母题和典故意象的根本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都市怀乡”是寓居都市的现代作家们共通的精神质素,从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乡土小说创作潮流开始,“都市怀乡”便成为这些“侨寓文学的作者”们创作的最初情感驱动。到了京派作家的笔下,不遗余力书写故乡的美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也可说是这种怀乡情结的极致展现。而由都市文化滋养出的海派作家同样具有乡土情结,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乡村的依恋和回望。结合沈从文、施蛰存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京派和海派这一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茅盾小说与"红楼"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楼”情结是茅盾经久的“图像仓库”的土壤。但这种情结不是板块式地嵌入的 ,而是经由转化、挪移、重组化合而生成的。这种历史的承传 ,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同时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吸取是在与中外艺术的多元交糅的关系中 ,融通建构的。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历史工具”论的主要含义是:伟人只是时代或阶级的“历史工具”。这是就伟人的作用和地位做的评价,而不是就其他人或所有人的作用和地位做的评价。这是说只有伟人可以成为历史工具,只有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可以成为历工具。成为历史工具的人只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而不是所有人。对其局限性应该从文本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文学叙事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盛世情结".这无疑源自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抵抗需求,又符合国家改革中全民族的盛世心理期待.作家通过描写历史盛世时空,集中笔力发掘传统文化的菁华力量.但是,"盛世情结"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遮蔽、抹杀了封建历史文化弊端,未能站在现代文明立场反思传统历史.因而,描写什么样的盛世,事实上关系到国家文化的走向,关系到传统文化菁华如何进行现代转型,有必要对"盛世"情结作进一步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2.
道教从酝酿到正式创立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始终与梦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梦度人 ,是道教的传统 ,在元代神仙道化剧中得到集中展示和充分表现。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元代神仙道化剧中的“梦”情结进行探讨 ,一是从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满足”出发 ,对“梦”情结进行心理探源 ;二是从梦与中国古代宿命论的关系和庄子“真人无梦论”着手 ,寻找“梦”情结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前几日在京西古村落碣石村古槐树大墙上见到,梁振宇先生书写的"碣石八景"是这样的32个字:"观龟取玉、水湖深潭、小船激浪、飞来巨石、窟窿穿山、古槐逢春、观音洞天、古井风韵."这个梁振宇显然名字与我"撞衫"了.  相似文献   

14.
[提要]“观照”是东方佛学术语,也是东方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近代日本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们较早使用“观照”来阐发自己的美学理念,其中岛村抱月提出“观照的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是艺术的“大乘之境”,强调“观照”所具有的“东洋趣味”;长谷川天溪站在现代社会“幻象破灭”与“幻象重建”的角度阐述“观照”美学,提出了“幻象观照”和“自我静观”论。同时,有评论家用“观照”论评论夏目漱石的作品,也有美学家用“观照”来对译西洋“aesthetic”(审美)一词,其中竹内敏雄把东方“观照”与西方“审美”加以融合,冈崎义惠在“感动”与“观照”的概念关联中阐发“观照”的东方特性。由此种种,“观照”在日本现代美学中完成了由传统东方美学概念向现代美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隔河情结”与“河桥意象”是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两个模式。“鹊桥神话”和“尾生传说”两个民俗故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隔河情结”逐步形成的过程。男女被河阻隔的情结是原始思维中氏族内部不得通婚的原始制度的产物,两性间渴求沟通的潜意识欲望通过桥的意象传达出来。桥在民族心理中是男根的象征,桥也暗示着男女的交合。河桥意象在文学中成为一个与性爱主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被女性情结所规定。本文对哭嫁歌也进行了独特的心理阐释,认为哭嫁是哭出一个母亲来,象征女性的节日,而哭嫁歌就成了女性———母亲的绝唱。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的“传奇”之处,主要表现在它传达出普通人在平俗的日常生活中心理上的一种怪异、苍凉的感觉。“苍凉”成为张爱玲观照人生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势。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其家族氛围、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着时代的投影。  相似文献   

18.
论张洁小说的“恋父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析出张洁小说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恋父情结”。在这种强烈的“情结”支配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三种创作模式,即《爱,是不能忘记的》模式,这是作家潜意识中早期“恋父情结”的投射;《方舟》模式,表达了作家深层意识中对“父亲”的失望情绪;《楔子》模式,则传达出作者对“父亲”憎恨的心理。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结构笼罩下,张洁的创作便成为她潜意识心理的演绎。  相似文献   

19.
活动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学活动理论是前苏联最大的心理学派别,活动理论对俄罗斯乃至世界心理学都产生很大影响。然而和其它许多流派一样,它也受到社会的、历史的等因素的制约。活动理论者们一方面证明了全部心理过程的对象活动的性质,使动作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心理过程的分析单位,一方面也夸大了“活动”这一范畴在心理学中的作用。8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活动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进入90年代,学者们则在探索使活动理论与文化历史心理学相结合、并对其开展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是鲁迅对现代中国语境下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深刻反思,当代作家张承志的散文《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和《文学的“惜别”》是通过个人阅读经验即“把握”对鲁迅文化理念的精神阐释,在日本情结、批判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捍卫民间精神性信仰等方面都与鲁迅产生强烈共鸣。这种民族历史观照的“交集”,既包括张承志试图从鲁迅身上寻求知识分子立身的精神资源,延续之后的“再阐释”也表达了全球化过程中保存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