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撞”、“侬”、“狼”是近古时期较有影响的壮族名称。“撞”又写作“僮”,是“壮”字的前身;“侬”又称为“布侬”,是分布于邕州西南的壮族;“狼”即“狼人”,“就是今天广西的壮族”。显而易见,这三种名称实际上标记的是同一个民族,在这方面,以往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对于这三种名称的来源却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都是从汉字的意义上去作些臆测。例如,“撞人喜冲突攻击,故曰撞”。“侬人之名大约取义  相似文献   

2.
<正> 众所周知,我国壮族的族称五十年代时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定,使用“僮”字。“壮”字是后来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改用的。解放前,特别是封建王朝统治时代,官书只称为猹人,“猹”字是从犬旁,有歧视含义。由于壮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能见到的书面记述都是汉文的旧籍文献,目前能查到的,“僮人”这个  相似文献   

3.
古代“僚”人与今日僮、布依、仡佬等族的关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意見: 一种意見認为,“僚”是僮、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先民,是古代这些民族的泛称。理由是:①他們均是古“駱越”發展来的,汉以后出現的“僚”人包括原来“駱越”的成員。②“僚”人分布区与今日这些民族分布地区相同,所謂“俚僚貴銅鼓,岭南二十五郡皆有之”。③“僚”与“葛佬”、“布佬”的“佬”音相同,直至今天,云南文山的部分僮族还自称为“布老”。④这些民族的語言均屬僮傣語族,这也与族別有密切关系。这种意見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字符号系统中包含有方块壮字来源的成分,其中用于记录和描写壮语地名和地貌特征的“岽”“?”“咘”“榃”“岜”“?”“峝”“峒”“垌”等字,主要由方块壮字“汉字化”而来。方块壮字“汉字化”背后反映的是壮汉民族的交往史以及文化上所蕴含的共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傜”、“僮”二字大量出现在涉及桂东、粤西等地的汉文文献中。“傜”“僮”是民族名称,这并无问题,问题是它们指的是哪一民族。如果以为“傜”都是指瑶族,“僮”都是指壮族,“傜僮”连称都是指瑶族与壮族,那是不尽妥当的。本文拟说明明、清时期文献中瑶、壮民族名称混用的情况,然后讨论混用的原因,并对怎样进行识别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6.
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一民族的来源和历朝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从一些文献材料看来,今天的僮族大致上是由周秦之际的“越人”、两汉以后的“乌浒”、“俚人”、“僚人”承继发展而来的,直至宋代,一些记述两广情况的著作中始见有“僮”,明清两朝,“僮”才愈来愈多地被人们作为这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7.
“一幅僮錦”是流傳■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它反映了僮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勇敢、机智,以及他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故事說:  相似文献   

8.
《三千书》是流传于广西龙州县金龙乡壮族民间的一部汉字与方块壮字对照的杂字体字书。透过与越南汉喃字书《三千字》比较,可发现《三千书》内汉字条目下之右排小字为越南喃字,说明《三千书》乃以《三千字》为蓝本,再以方块壮字添上对应的壮语词汇而成。  相似文献   

9.
民族出版社出版,黄臧苏编写的“广西僮族历史和现状”一书,对我们僮族人民了解自己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对书中有一句判断性的话是有不同意见的,这里特地提出来,希望作者考虑。这就是在本书的第五十一页第十五行中,叙述到关于僮族人民饮食方面时,指出僮族人民“喜吃稀饭”。僮族人民真的是“喜吃稀钣”而不喜吃干饭吗?(作者不一定有这意思)我以为这句话是不符合事实的。虽然这只是一句话,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吹毛求疵。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什么需要多费考证的问题,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一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就可以懂得。从流传到现在的一些民歌中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民歌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思想感情的反映,它的可靠性有些比文献记载更真实。关于吃稀饭的问题,我们县有两首山歌(僮歌)可以用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正> 湖南安乡县有罕见的“(比干)”姓,当地音贯,祠堂在黄山头南麓的安全乡槐树村(比干)家垱西,所有典籍无载,音义更无考。仅清代《安乡县志》略记,族源无考。(比干)姓居安乡约300多人,外地不到40人。其族中故老称:族人为殷比干的后代,姓以“比干”相切音“贯”。比干,商代贵族,纣王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安乡县志》载:“元二十七学士墓,东高村有碑,为元比干德成,字海涯之墓,二十七或其行也。明初合比  相似文献   

11.
方块壮字也称古壮字,是壮族先民仿效汉字六书造字法,利用汉字及其部件来记录壮语的一种民族民间文字.壮语称sawn1dip,意即生字,有不成熟之意.汉文献则称之"土俗字".方块壮字是壮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文字探源学者王殿卿先生精于汉字研究,对每个字的探源都是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直到现代楷体,加以考证辨析。对汉字三要素形、音、义的研究都有新的突破和建树。一字一文,自成篇章。每篇文章都展示出汉字“七体”的各种字形加以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既有学术之研究,又有雅趣之共赏。请欣赏殿卿先生为本社本号(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封面中国)11字(其中两字重复)探源之妙。  相似文献   

13.
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被当时统治者称为“蛮夷”之地。古书上所谓狼、僮、徭、獠、俚、蛋等,多为对百越诸族的蔑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生存到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族”)。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  相似文献   

14.
闲话壮文     
我们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多通晓汉语,使用汉文,这是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结果,是可喜的。但在目前,许多壮族地区(主要是广西),尤其是山区壮族,由于交通不便,又长期聚居,仍然不能普及汉语。这样,符合我们民族的壮文就在介绍外界事物、传播信息等方面起着汉文起不到的作用。在南宋时,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自己的“土俗字”,它是利用汉字的形声、意和上下边旁构成的方块字。如“田”字,壮语叫“那”,“土俗字”写成“(?)”字。这种“土俗字”一直用来写经文、契约和作为民间记帐用。广西柳州地区就收集到用“土俗  相似文献   

15.
1958年8、9月间,广西僮族人民同全国各兄弟民族一道,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了人民公社的诞生。经过1959年上半年的整顿和巩固工作,人民公社已经走上了巩固健全发展的道路。从建立公社到现在已经是一年多了,时间虽短,但已显示了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它对于发展广西僮族农村经济和文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了巨大作用。现在,且以僮族  相似文献   

16.
一种流传于上江圩乡一带的古文字,自1985年公诸于世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种文字当地人称为“蚊形字”、“蚁字”、“女字”,专家们称之为“女书”。“女书”与其他文字相比,奇异之处有:一、字形、结构不同于现在的方块汉字,也有别于甲骨文、西夏文、金文等,字体右上左下呈菱形,笔划纤细娟秀,结构匀称巧妙。二、它是一种表音文字,且一音多义。三、它记录的是当地土语,吟唱时也用土语。四、其传授、创作、欣赏只局限于这一带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女书”作为妇女的一种专用文  相似文献   

17.
“羌”是汉文载籍中使用了近三千年的一个种族名称。它始终写作同一个汉字,即由上面的“羊”字和下面“人”字组成。中国人以及继他们之后的欧洲学者们都承认此字始终些指同一个民族,但从未提供充足论据。从推理来看,此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可能是指一是不同的民族或部族。 此名三千年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代:  相似文献   

18.
据近编《壮族简史》载,“麻栏”、“干阑”是我国古代壮语词lα:n~2(家)的译音,这已为学术界普遍承认。古时候由于没有一套比较科学、准确的记音符号,更没有现代化的录音工具,因此,只能借助当时比较发达的汉语文字记录一些没有文字的语言。尽管这种记音方法缺乏一定的精确性,不能反映出记录对象的实际音值,但它仍可以近似地体现记录对象的语音面貌和语音结构。宋代汉文著作中的壮音词“麻栏”、“干阑”,就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壮语词汇中lα:n~2的语音形式,因此,这两个音译词  相似文献   

19.
“一夜东風遍地發”,自从柳州彩調团演出“刘三姐”后,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已出現了“人人爭看,处处傳頌”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高潮。数以百計的职业剧团和业余文工团竞相演出了这个戏,据不完全統計,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三月中旬,观众已超过了一千万人。“刘三姐”的剧本一版再版,共印了二十七万册,依然供不应求。“刘三姐”的故事在广西流傳很久。千百年来众口相傳,三姐是僮族人民的歌仙,聪明美丽,富有反抗精神,她以山歌作为武器反抗了封建統治阶級的压迫,为广大人民所热爱。彩調“刘三姐”就是根据这一美丽傳說創作的。因为經过加工整理后的剧本,比较完整和深刻地塑造了刘三姐这个人物,充分显示了刘三姐的革命性和人民性,同时这一切又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汉字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由于汉字或汉语传入日本的时期、途径不同,以及汉字原音在中国地区存在差异性等原因,音读又分成吴音、汉音、唐音三种读音。此外还有一种与汉字原音没有关系的“惯用音”。训读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正训和熟字训两种。另外,还有一种“当て字”,形式上利用了汉字的音读或训读,而内容上却与汉字的本来字义无关。日语汉字的读音具有多样性,但也并非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