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沟通两种语言的媒介,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理想的翻译应当将原文的信息如实地传递给读者,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译的这种性质与功能,决定了翻译必须遵循的客观标准是“信、达、雅”。但是,多年来由于认识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国译界在“信、达、雅”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至今仍未达到一致的认识。为了弄清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信、达、雅”标准进一步进行探讨,明确其真实涵义,发掘其新的义蕴,给予科学的阐述。信、达、雅的真实涵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把“信、  相似文献   

2.
<正> 一、信、达、雅一八九八年,严复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来的翻译界颇有影响。他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已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又说: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随后总结为: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严复诗文集》第101页)。这三条翻译标准当然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赞成的人多,但有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雅”字上,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一、翻译的标准100多年来,严复提出的译事楷模:“信、达、雅”在我国翻译界曾是翻译标准的典范,也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如今,“信、达、雅”的含义得到了科学的分析,不断改进和发展。今天,翻译界对“信、达、雅”的标准作出新的解释:“信”就是忠实原文;“达”即译文通顺晓畅快;“雅”即译文保持原作风格。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格列佛游记》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这三个译本分别为: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健的译本(以下简称张译)、2000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王林、史丽娜的译本(以下简称王译);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孙予的译本(以…  相似文献   

4.
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标准历来被视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国内外翻译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或原则,但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彻底的解决,争论颇多。一、对“信达雅”标准的评价在我国,关于翻译的标准,最有影响的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如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  相似文献   

5.
自1896年严复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至今已近百年。翻译界诸家对“信、达、雅”标准所持见解不尽相同,分歧颇大,因此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信、达、雅”三条标准中,以对“雅”的争论最激烈。“雅”按照严复的本意系指“尔雅”,即用古文言文(“汉以前字法、句法”)所表现的文字之典雅,并没有风格的意思。但是,随着译学争论的深入,译者的注意从对“信”与“达”的追求转向如何更好地体现原作之“情绪”、“情感”、“神韵”或“感应”。“雅”不再单指文字,而是进入了美学范畴。 用一定的言语文字及表现手法,表现一定的思想或事件,收到一定的效果,就形成作品的风格。而作品风格之不同,除作者本人的文学素质为关键之外,还受着时间、空间、言语社团以及题材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能草率从事 ,应遵循“信、达、雅”翻译原则 ,把翻译的内容精确、灵活、生动地表达出来 ;不可望文生义 ,要注意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做到翻译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7.
美学视野中的“信达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达、雅”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关于翻译的标准,百余年来在我国翻译界反复激起波澜,这说明“信、达、雅”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对“信、达、雅”否定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是因为我们对于“信、达、雅”缺乏认识上的引导。文章认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能展现经久不息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而这其中就有其天然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严复并未对自己提出的“信、达、雅”进行严谨、明确的界定和阐释,实际上,“信、达、雅”只是三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如何理解、运用,往概念中填充什么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或准则)应用于翻译实践,则见仁见智;而对严复译论的各家争鸣,便缘出于此,其中不乏无意(或有意)的误读与曲解.欲探严复心中的“信、达、雅”究竟是何种境界,须辨析其“译例言”,兼顾其翻译实操,以免望文生义.严复认为,翻译应该既“信”且“达”,但是,求“达”弃“信”,固不可取.其言下之逻辑乃是:1.既“信”且“达”,而“达”至重;2.“信”未必“达”,“达”则必“信”;3.“雅”有助于“信”、“达”,使译作“行远”.若以一言蔽之,即:以“达”为尊,既“信”且“雅”.  相似文献   

9.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历来是翻译研究中的讨论焦点。通过阐述三者的内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格律的角度重新解读"信、达、雅",以《出师表》的三种英译文为例,探讨在翻译中如何做到由"达"至"信",由"雅"至"达",进而至"信"。  相似文献   

10.
国际英文宣传片旨在通过跨文化传播达到宣传、公关之目的.国际宣传片解说词汉译英过程中,在遵循“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基础上,还需做到“地道、简洁、得体、易懂”,中国共产党国际英文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在一起》较好地做到了这些,值得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1898年,也就是距今约100年前,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1854~1921)先生在他为《天演论》写的《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后人一般都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翻译的标准。我们翻译的好坏,关键在于理解与表达,即对原作的理解和创造译作时的表达,这里既有语言的问题,也有非语言或超语言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的三个字是:“透、精、化”。即:理解务透,表达务精,成品务化。理解务透——大澈大悟是翻译的第一要素什么叫做透?怎样才能做到大澈大悟?首先,是要求·吃·透。这就要将原作拿来·反·复·阅·读,·反·复·吟·诵。不管…  相似文献   

12.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决定了它的对策性,而翻译标准决定了译品的质量和所传达的思想。十九世纪以来,我国翻译标准大体是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为标准的。期间也有别的提法,如“忠实、通顺”等,但都没有“信、达、雅”更有说服力的。可是“信、达、雅”也非绝对的标准,适合于任何体裁的翻译,有人亦提出它的局限性。那么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类型的翻译,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蝴蝶梦》中译本中存在的一些误译进行简单的评析 ,从“信”、“达”、“雅”三个角度对翻译的标准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宋词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奇葩,当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绝对有必要对中国宋词译为各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传颂。语言间的互译做到“信、达、雅”本是难事,翻译诗词要做到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更是难上加难。本文试就宋词英译中对词调、用韵、平仄、对仗等的处理进行讨论,求教于诸方家。  相似文献   

15.
自 19世纪末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 ,围绕翻译标准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百年。这期间不断有学者发表自己对翻译标准的见解。有的提出“忠实、通顺、优美” ,有的倡导“正确、通顺、易懂”。凡此种种标准 ,与“信、达、雅”相比较都是大同小异 ,而且大都有此三条标准。因此 ,翻译的标准势必受制于话语体裁、翻译目的、译者个人风格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 ,从事翻译的人常把字面靠近原文 ,意思不一定对等的翻译归为直译 (或死译 ) ,把着眼于原文意思或内容 ,字面脱离原文的翻译归为意译 (或活译 ) ,翻译过程仍然不十分全面。因此 ,在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是“死胡同”还是“里程碑”香港大学周兆祥先生在他的文章《翻译的准则与目标》中(见《中国翻译》1986年3月号),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翻译应不应该有准则?他的观点是,“学翻译的人说翻译的原则是XY Z有什么好处——即使这是一向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周先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时至今日,快一百年了,我国论翻译方法的文章,也总是拿“信、达、雅”做准绳,这种现象太可哀叹了。”这是“中国翻译理论的死胡同。”严复是清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曾花了十三年翻译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等十部  相似文献   

17.
“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信”指忠实原文 ,是翻译的基础 ;“达”指通顺明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 ;“雅”指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译著的文采。只有严格地遵循这些原则 ,才能使译作充分体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但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却没有遵循这个原则,而是应用“达旨”式翻译手法。文章从时代背景探究其翻译风格改变的历史根源,解释“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严译《天演论》获得成功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史志康教授在翻译《论语》中的成功做法。译者牢牢把握原文的内涵,翻译时紧密结合英语的风格和特点,做到忠实而又生动地再现原文,体现了“信”、“达”、“雅”的完美融合。同时译者从外延上对原文进一步诠释,并与西方经典文化进行对比,为读者展现了欣赏中国古典文化的立体画面。  相似文献   

20.
自严复先生提出“信、达、雅”翻译三原则百余年来,此三原则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然而,“信、达、雅”自提出之日起,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三者是相提并论,还是以“信”为主,亦或根据翻译内容定主次,对此很多翻译工作者都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阐述了在“信、达、雅”三原则中,“信”是前提概念,是忠实于原文所具有的一切语言信息。所谓的译文的“各有千秋”,应当指译文的风格,而不应指译文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