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定居住生活方式的整体,它既包括物质的硬件,又包括知识、精神的软件,是人类在居住范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长足进步,我国在居住文化方面发生了传承文脉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新的飞跃。这种新的飞跃便成为了“新居住文化”理念产生的动力和基础。反过来,“新居住文化”理念的形成,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所谓“居住改变中国”就是这种反作用的高度提炼。因此,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居住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既是“人口的城市化”,也是“空间的城市化”。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重组明显,社会分层现象明显体现在居住空间分化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程度加剧。通过上海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及特征进行剖析,进而对农民工居住空间演变、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今日调查     
北京当选最适合居住城市 零点调查公司公布的一项“2002年小城镇居民生活” 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仍是小城镇居民认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排在全国前两位。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的天津提及率竟然不及威海等中等城市,排在第64位。 调查显示,认为北京是中国最适合居住城市,近五成的原因是“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选择上海近五成的原因是“经济发达,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强”;选择天津近三成的原因是“消费低”;而选择重庆近两成  相似文献   

4.
翻开第909期《上海家庭报》,第13版右下角是著名歌星王菲的新居介绍,特别描绘了为两个孩子设计的童房和玻璃屋内供孩子戏水的游泳池。王菲宽舒的住房在人们的心目中会引起多少强烈的羡慕不得而知,但高品位的住房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的追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关于居住的梦想从未停止,作为中国人的居住,历经了从农居,四合院,杂院(大院)、单位筒子楼、单元房、公寓、别墅的转换过程。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居住窘迫的苦涩、居住改善的喜悦以及居住宽敞的舒适的心路历程,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从墨子的话中也可感受到,“居”的问题已经被上升为人生大问题的高度,成了快乐和幸福的必要原则了。于是“住”是中国人一辈子的事业,这不仅仅因为住宅是生活要素中最昂贵的“大件”,还因为住宅和环境,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交通日益发达、全球各地区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炎黄子孙的足迹己随着祖国的强大而遍布世界各国,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独立的华人区,著名的有意大利的“中国城”、美国的唐人街等。意大利罗马的“中国城”: 1985年在罗马出现的“中国广场”, 是迄今为止西方最大的“中国城”, 占地60万平方米,可供30万人居住, 共有18条街,分别命名为“北京”、  相似文献   

6.
“四合院”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雪梅 《职业时空》2008,4(5):31-31
“四合院”是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型制,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而且能结合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自身的变化,构筑成生态建筑,使其精神内涵及形态在许多方面均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果说在落后的封建社会,我们尚且拥有象“四合院”这样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人文居住建筑。那么,在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构筑自己的人文居住建筑呢?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17日,新任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答台湾《联合报》记者问关于两岸关系前景问题时说:“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居住在两岸的是骨肉同胞,同胞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维护同胞之情,两岸关系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花好总有月圆时。也请你转达我对台湾同胞真诚问候和祝福。”  相似文献   

8.
秦力 《金色年华》2007,(5):48-48
意大利罗马的“中国城”:占地60万平方米。可供30万人居住,共有18条街,分别命名为“北京”、“上海”、“长江”、“黄河”、“长城”等。  相似文献   

9.
点击就业     
主持人: 长期以来,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是和包分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工人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拿的是“铁饭碗”;农民安土重迁,在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播种着希望。每个社会成员该如何流动、如何就业有着大体固定的模式。“低收入、广就业、高保障”曾经是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特征。但今天,正  相似文献   

10.
“孔夫子搬家”——全是书 如今,有一句流行语,叫做“与时俱进”。我的书房,也“与时俱进”。 我的书房浓缩着中国时代的身影。随着中国结束了“福利分房”,进入商品房时代,我也着手购买商品房,以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于是,“沉思斋”也随着搬迁了。  相似文献   

11.
文清 《当代老年》2006,(1):52-52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人类有史以来,就不断改善居住条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人类居住区的发展必然与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相协调,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其可持续地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都市人越来越向往人居与自然的和谐。住宅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形态,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绿色生态住宅之路,已成为世界潮流。“绿色生态住宅”是近一、二年来新兴的居住理念。国际上有的称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等等。它…  相似文献   

13.
赵晔琴 《社会学》2009,(3):21-31
本研究主要探讨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居住问题,笔者以“混居”为考察视角,通过对目前上海出现的城市边缘社区混居的现状及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乡城迁移人员与本地居民共同居住的内在逻辑和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下层社区中混居实践的可能性作出说明。笔者认为,与本地居民的社区混居是乡城迁移人员进入城市居住的有效方式之一,群体之间的利益“潜规则”是实践社区混居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任重 《公关世界》2010,(6):15-16
中国公众的参与程度以及中国表达的效果,是衡量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成果的标准。中国公众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世博公共外交的广度,中国表达的效果决定了世博公共外交的深度。只要在参与的广度和传播的深度上做足功夫,就一定能书写公共外交史上又一次不朽的传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时代遗产”,促进全世界对于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深远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江  赵海月 《现代交际》2024,(2):77-85+123
中国式现代化是带有中华文明特质规定性的现代化,其生发逻辑与价值面向体现着“和”文化基因。从渊源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引。其中,“与天和性、天人合一”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宇宙观,“与邦和谐、协和万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观,“与人和睦、和而不同”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观,“与心和解、人心和善”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将近半数的人口人均拥有一辆自行车——5.4亿辆自行车的拥有量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难以匹敌的。究竞这件由欧洲人发明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并被这里的居民广泛接受的呢?中国又是如何成为“自行车王国”的呢?本文的作者,一位居住在北京的法国记者为您讲述中国人和自行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善藏     
中国人,讲究含蓄。意不直叙、情不表露,于内敛中体现智慧,在婉曲中揣摩心意;又推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留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含蓄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也是一种藏的境界。藏,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书画中的“留白、飞白”,音乐里的“弦凝声歇”,戏曲中的“水袖遮面”,建筑里的“禅房花木深”……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我国政治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使之真正体现中国的时代特色。本文就“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主题,从几个方面提出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19.
孔俊婷  孔江伟 《城市》2015,(7):64-67
“蚁族”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社会现象.大城市边缘地区的“蚁族”聚居现象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笔者选择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附近的“蚁族”聚居区——侯台新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调研分析手法,进行深入的居住实态调查;重点对“蚁族”聚居区的物质空间环境、住户群体特征、住户居住满意度及意愿进行分析研究,并归纳总结其现状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对未来理想居住环境的意愿.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庆明 《城市》2008,(2):51-54
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人口管理体制下.农业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被分割为两个不相衔接的过程。这样,“城市农民工”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阶层就出现了。在我国城市现有的住房保障体制下.“城市农民工”的特殊身份.相应产生了农民工的城市居住问题。笔者试图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农民工居住问题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