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第五章 渤海同内地的密切关系 唐帝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唐朝统治集团对其庞大的国土,复杂的民族,采取不同形式进行统治。渤海系少数民族地区,唐对渤海的统治明显有别于内地。一方面朝廷允许渤海享有充分“自治权”;另一方面又在渤海置羁縻州、设都督府、派驻长使、令其受另一级地方政府管领。这种统治形式充分说明,唐朝对渤海的管辖,既从实际出发,又很具体。  相似文献   

2.
唐代统治者较少歧视少数民族,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一家、全国一体的观念,羁縻制度、和亲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唐代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形象记录,它生动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处理民族矛盾、解决民族冲突、实行民族统治的政策,真实再现了唐代化干戈为玉帛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3.
略论清代前期的“因俗而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前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时期。乾隆朝中叶,清王朝的疆域东北至外兴安岭,北达恰克图,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及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东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在这辽阔的境域内,生活着汉、满、蒙、维、藏等五十多个民族。清王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封建政权的巩固,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民族统治政策。其中,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因俗而治”,在这一政策中占重要地位。“因俗而治”政策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认识这一政策的实质?本文就以上问题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4.
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文化。如何处理各民族关系始终是中原封建王朝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王朝的安危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朝时,统治者尚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对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本文仅就唐朝对岭南地区实施的民族政策略作论述。一、唐朝对岭南地区的羁縻政策隋末,肖铣割据岭南,称梁帝,置百官。武德四年(621年),唐将李靖统兵灭肖铣,岭南始归入唐朝版图。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岭南道为其中之一,道下有州、县。“永徽后,以广、桂、容、邕、安南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封建王朝都面临着如何统治民族地区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当,中原地区就不能安定,中央政权也难以稳固。唐王朝统治民族地区的一个主要方式,是在民族地区设立羁糜府州,实行所谓“羁縻统治”。唐统治时期,在其政治势力所及的民族地区,大都设立了这种统治机构。但唐史上这一重要问题,现行的教科书很少提及,专著论及者亦不多见。今试作此文,提出不成熟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调节民族关系是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需要初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众多羁縻都督府、州,隶属于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四都护府和若干个边州都督府。开元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已达800余个,分隶于6个都护府和若干个边州都督府。在羁縻都督府、州内,先后出现突厥、回鹘、吐蕃、渤海、南诏等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羁縻都督府、州是统治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级地方政权,也是唐封建国家维系边疆少数  相似文献   

7.
“羁縻州府”是唐王朝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军事、行政地方机构。唐初相继平定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后,统治者为安定边疆,借鉴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顺应时代的要求,本着“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各族首领辖区内设置的州府,史称“羁縻州府”。这是唐朝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和地方行政机构上的创举。它既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团结及经济文化交流,又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蕃汉不同法”是封建羁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宋初,周边民族地区形成了以“和断”为原则的各类专法,之后随着边区的开拓与经营,部分地区的专法逐渐向汉法过渡或转变。为恰当处理日益突出的蕃汉关系问题,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蕃汉关系法规。文章认为,这些有别于内地的边区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充分显示出宋代民族关系的进步,以及作为多民族封建国家整体的有机联系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浅析唐朝羁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更是为后世所借鉴和参考。唐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以羁縻府州制为主体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共同缔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辽阔疆域的过程中,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形成了紧密相联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对这种民族关系的精炼概括。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开始走出农耕区的自然界限,其疆域与周边民族地区逐渐相接且互有伸缩,促进了各民族因疆土之争产生的碰撞与交融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北部边疆,伴随着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民族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边疆范围也出现反复波动,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各民族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北部边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辽阔疆域的形成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元世祖忽必烈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杰出的蒙古族政治家。他在位34年(1260—1294),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进入中原地区的蒙古族的封建化过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元朝,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采取了适合中原、江南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的统治方式,在元帝国境内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加强了国内及元帝国与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对我国历史的进步,对我国现今疆域的形成,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湘西土司     
<正>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地区从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王朝都不断加强对边疆僻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以期建立和巩固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社会历史、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平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生产落后、风尚习俗各异等各种原因,中央王朝不可能把内地的一整套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照搬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因而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特征,便逐渐地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内地的,且带有封建性质的统治制度——土司制度,或称之为“怀柔政策”(见  相似文献   

13.
羁縻政策是我国古代历朝统治者惯用的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唐代的统治者把这一政策推向高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意义。唐代的统治者在羁縻府州设置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适时适地、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其合理内核颇有借鉴意义,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问题。秦代,首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特别政区——“道”,并委任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臣邦君长”、“臣邦君公”(见《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这可谓中国历史上“土官土吏”(见《明史·土司列传》)之所始。其后,历代封建王朝沿袭并发展了秦代这一政策。至唐、宋时期,在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实行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羁縻”措施。始于元,完备于明、清的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可见,有宋一代的民族政策,在中国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宋代对南方诸族的羁縻政策的主要内容,作一初步的综合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拉祜族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拉祜族是傣族封建土司统治下的一个农业民族,其社会发展除少数地区外,大体上已脱离了原始公社制,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傣族封建土司的羁縻、统治下,有些地区封建化已经完成;有些地区还处在封建化过程中,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公社残余;若干地区则仍未脱掉原始公社的脐带。加之,受周邻佤、布朗、哈尼、彝、  相似文献   

16.
土司制度贯穿元、明两代。元代全面实行土司制度,边疆民族地区出现了一种“土流并治”的格局。但土司制度在封建王 朝统治者心目中,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安抚边疆民族地区的权宜之计。土司制度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明代的土司政权在政 治组织形式上已经被纳入了明王朝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而在土司的统治区域内,在政治、经济结构上仍然保留了地方的民族 特点。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对西南彝族地区的进一步加强,逐步开始了所谓的“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7.
羁縻府州与唐朝朔方军的设立李鸿宾唐朝朔方军所处的关内道及其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特别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此来彼往、交争不断,构织了本地区以争雄角逐为特征的政治发展态势。朔方军的设立就是这种形势的产物。我们通过对朔方军的研讨,试图弄清这...  相似文献   

18.
契丹在唐朝时期可分为外蕃与內蕃两部分。在唐朝羁縻统治下的契丹八部称为外蕃契丹,被唐朝编入户籍独立于八部之外的契丹部落是为內蕃契丹。根据北方政局的变化,唐太宗对外蕃契丹建立羁縻州府加以安抚。唐高宗与武则天在此基础上,采取武力镇压与实行质子制度。唐玄宗在前任统治者的基础上与外蕃契丹进行和亲,同时在其内部任命衙官分割联盟长的权力。唐朝将內蕃契丹编入到国家户籍当中,承担租庸调等义务,并在适当情况下采取移民政策,与外蕃契丹保持分离。这样既能发挥外蕃契丹保疆扩土的职能,又能起到分化契丹族整体势力的作用,最终壮大唐朝的实力。  相似文献   

19.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这古代中外交通的陆路大道上,商旅如流。驿使频传,各族人民纷纷荟萃到这里。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汉族人民从汉代起大量迁来这一带屯垦,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开发了沙碛边上一块块绿洲。汉朝设立敦煌郡;以后又改名沙州,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定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地位,除了要保障丝路的畅通外,还对这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实行了森严的民族统治。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敦煌及河西地区,势力最强大的,起先是吐蕃,然后是回鹘,曾在这里建立了政权或间接实行统治。沙州在建中二年(781年)落入吐蕃之手。沙州陷蕃之后,吐蕃贵族强迫当地人民  相似文献   

20.
清朝是历代中央王朝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最深入的一个朝代,这无疑得益于清朝武力的强大,但也与统治者在云南推行的文教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清初,朝廷势力刚进入云南民族地区,就仿前朝在云南继续推行儒学教育与科举考试,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稳定清朝在云南的统治;雍正朝改土归流前后,为进一步深入对云南民族地区的治理,清廷在云南广行教读以化其嚣凌,构建和保持少数民族对王朝的文化认同。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边地云南的文化类型与内地更趋一致,稳定和巩固了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具有典型地域色彩的、跨越族群边界的区域性称谓"云南人"出现,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