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琦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45-49
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合肥经济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助推器。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应从自身优势出发,遵从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找准承接重点,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并重。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承接地企业和政府环境责任缺失导致农地土壤污染加剧,其根源之一是相关法律制度供给不足。通过寻求产业转移承接地农地土壤污染加剧的法律根源,找出制定法律的因应对策:国家应当强化企业和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健全农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设定多元制裁与救济手段,完善法律责任追究程序;扩大农民参与范围,健全农民环境参与权;增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刚性,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切实防范污染转移。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遵循选择承接转移产业的相关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选择新疆承接转移产业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2010年新疆22个行业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各产业综合得分及排名,确定"十二五"期间新疆承接转移的重点产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纺织业。最后,结合新疆产业发展实际,提出新疆选择重点产业主要承接区域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产业转移理论和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研究,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及对甘肃省优势行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在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下,甘肃省在能源供应、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可以选择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行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医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转移承接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期,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以生态脆弱区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采用云理论与关联函数构建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测度模型,集成产业吸引、产业承接、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能力建立其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黄河三角洲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进行纵向、横向与趋势三维度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在2008—2017年由较弱到常规潜力等级,再到较高潜力等级,总体上呈现出稳定提升的趋势,但其潜力等级均位于理想潜力等级之下,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境内19个地区的潜力变化已呈现“三大梯度”的发展状态,而且各地区具有多样性的后期变动趋势,同时地区之间还存在相对明显的“都市联动”特征;趋势变迁分析中,黄河三角洲整体潜力维持相对稳定的态势,但仍存在局部短板指标影响其潜力的提升,尤其是后期发中需要注重“资本入乡、信息强乡、科技兴乡”等。 相似文献
6.
提升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鹏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56-59
湘南地区已获批成为我国的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地区要发挥周边区域转移的示范效应,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是关键。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和湘南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经济梯度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等机遇,进而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专技人才、有序采取承接模式、建立统一管理组织、加快一体化的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提升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胥留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5
产业转移,必将不同程度地附有污染物的转移,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获得利益的同时,必将承担着相应的环境风险。这似乎是一个难于消除的悖论。本文从环境伦理的不确定性、区际公平、地区形象等方面分析了先发地区产业转移中的伦理畸变,阐述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因素及面临的环境困境,提出了政府在促进产业转移与承接中应担负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8.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转移理论不能很好解释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现状与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也不能解释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而从制度角度可以提供一种很好的解释,认为东西制度差距才是问题的根源,制度转移和制度承接是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本情况,分析了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优势与困难,并从推动湘南示范区优惠政策落地、推进湘南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示范区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
从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基础平台、产业特征、投资方式、单项规模、开发区发展、政府行为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网络的发展为政府办公注入了新的生命,网络办公成为政府办公的新方式,在大力普及这一新的办公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等方式对陇西县政府网络办公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陇西县基层政府网络办公存在着政府人员网络办公意识欠缺、基层政府网站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为建成上通下达的政务网络,向政务办公"无纸化、移动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建设全县协同办公应用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公务员电子邮局、"数字陇西"和"平安陇西"、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东北地区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庆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3-58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动漫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整体发展水平低、尚未形成效益深远的产业链、品牌意识淡漠、专业人才缺乏、市场运营机制不完善等。推进东北地区动漫产业发展宜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动漫产业政策体系;以发展动漫原创为突破口,带动动漫产业链发展;科学谋划,加强动漫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市场化融资机制,多方面筹集资金;完善人才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皖北地区动漫产业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正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动漫公司数量较少、整体的发展水平偏低、动漫专业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瓶颈制约、市场运营机制不健全等。推动皖北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大帮扶力度,健全动漫产业政策体系;完善动漫人才结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畅通投融资渠道,多方面筹集动漫产业发展资金;以皖北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为题材,大力发展动漫原创,带动动漫产业链发展,全面提升皖北地区的绿色GDP;加强动漫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战略与合肥汽车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产业集群理论,指出了产业集群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通过对合肥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分析,提出了合肥汽车产业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以提升其竞争优势,并给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作战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27-31
文章回顾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全球产业转移和引进外资项目对中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影响,剖析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精髓,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引进外资项目的综合评价模型,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促进自主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加快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多个方面对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提出新要求。未来十五年,我国应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化工、房地产、轻纺等转型升级后的现有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新兴支柱产业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支柱产业,形成“6+7+6”战略性产业格局。要瞄准制约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难点问题,优化顶层设计、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产业政策支撑、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多措并举助力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朝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2):12-15
21世纪人类的主导经济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高度人本化的经济 ,高素质的人是其重要的基础。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变我国人力资源的“比较劣势”为“比较优势”,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正在从传统的"上级评价下级"的内部评估模式逐步向由多元主体参与的外部评估模式转变,坚持"公民导向"成为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重要发展趋势.公民作为政府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对政府的实际绩效最有资格进行判断,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广度与深度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估结果的信度与效度.但公民参与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却依然面临诸多的障碍与"瓶颈".从公民角色与责任视角入手,结合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模式,探讨了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中遇到的突出障碍及其基本特征,以及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政府培育与发展社区民间组织首先应从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定位出发,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培育、分类管理。此外,还应加快职能转变,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完善法律体系,为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自律和问责机制,规范社区民间组织行为;继续深化各项配套改革,为社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