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村建设中,卢作孚独辟蹊径,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 建设为先行,以北碚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建设实验”的新模式。“国家现代化”、 “乡村全面现代化”、“乡村经济建设”、“以训练人为宗旨的乡村教育”四个关键词,集中体现了他的乡村 建设思想。他对创造现代集团生活和新价值观、幸福观的论断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公益组织自身的建 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云在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阐述经济稳定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可以引起政治形势不稳定”、“制定正确的政策并切实贯彻好”、“摸着石头过河”、“综合平衡”等思想,为全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习、研究和发展陈云的稳定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文章着重论述了“四位一体”的建设、“四位一体”的改革、“四位一体”的目标,并简述了三个“四位一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社会步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它使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呈现出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时并进互相推动的趋势;它使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一种新方式——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我们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新范畴。分析这几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核心范畴。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新举措,从而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推进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揭示了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点,形成了“教育─人才─科技─经济”循环作用的辩证思想,即“教育─经济链”思想,并强调以教育为本,以经济建设为落脚点,发挥科技、教育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教育─经济链”思想是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明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可以对“十七大”这一立场做深入分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科学发展观不是要用其他因素取代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而是以更科学、全面的角度协调、把握经济建设和其他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思想界的各种“新中心论”有正确的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思维方式是其鲜明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为在中国建设方面构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在理论发展上揭示了继承与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理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经济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实践上印证了邓小平这一思想的科学性。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保持积极的发展速度。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中诸多方面的关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体制改革的“温州模式”举世瞩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新科学定位提供了牢固的实践基础。温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紧随其后,为“经济温州”的可持续后劲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也努力创造出鲜明的“温州特色”。由于温州发育充分的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吸收先进文化的需求与能力,温州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面应落在:阵地建设坚持公益性与凸显市场性的统一;重视素质教育环境的“温州乡土色彩”;发掘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温州先辈学贤的人文内蕴”。温州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还必须兼容校风学风、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骨干网与校园网建设等全国“共性”层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揭示了邓小平经济建设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必然,分析了其自身内在的三元结构——“经济建设”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的价值机制及“三个有利”的价值标准,指出了“经济建设”价值观是当代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致高点。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把“服务”与“依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新机制,确立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的新功能,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一、建立教育与经济建设的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及其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它包括国民经济的总称。教育与经济建设相联系构成为教育经济结构和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价值观的历史形成、逻辑结构和时代意义。首先揭示了邓小平经济建设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接着分析了其自身内在的三元结构──“经济建设”的价值原则,“改革开放”的价值机制及“三个有利”的价值标准;最后指出:“经济建设”价值观是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和时代精神的致高点。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 ,首先应该明确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目标 ,坚持集体主义这个基本原则 ,从而体现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这个根本的价值导向。把握了这个“目标”、“原则”和“根本” ,就把握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两手抓”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含义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同步进行。体现了社会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辩证关系。要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对唯物辩证法中“两点论”的具体应用,提出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则坚持了辩证法中的“重点论”,是以“两点论”为前提的重点论。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从全球看,目前的确是一个众多“新兴经济”不断崛起的时代,如“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纳米经济”、“生物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等。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新兴经济的崛起,最终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所以,众多新兴经济的内在统一性就是新工业化经济,我们必须透过众多新兴经济的不同表象看到它们所包含的新工业化经济的本质,这才能真正把握住新兴经济的真实面目及其发展趋势。没有新工业化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崛起为世界强国。新工业化是中国应对工业危机,积极参与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等一系列方针指引下,我国高等院校中以科技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以及兴办产业实体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产业逐步兴起,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改革的深入和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1948年建国到2018年,朝鲜劳动党把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摆在首位,先后制定并推行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举”战略路线、“先军革命路线”以及“经济建设与核武力建设并举”战略路线。2018年,为摆脱外部制裁压力,在核导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朝鲜劳动党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加强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新战略路线”,并在政治、外交、军事和对外经贸合作等领域有力保障其顺利推行。但是,朝鲜劳动党推行“新战略路线”面临着安全、稳定与改革、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推进对外经贸活动之间的矛盾,以及仍不明朗、不乐观的朝美、朝韩关系等诸多困境。朝鲜劳动党需要正视并克服这些制约因素,“新战略路线”才能真正推行下去。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江泽民同志不仅高度重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 ,而且高度重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 ,形成了以“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关系”为特征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建设的大方向 ,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要以“三个代表”为根本指导思想 ,使学校教育真正走进社会 ,走向经济战场 ,使教育真正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方面 ,使师生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践者。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从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着手 ,把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好。  相似文献   

20.
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形式和形象概括,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分析了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思考、发展载体优化分析和保障措施,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