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粗粗比较五四启蒙家与晚清维新派思想家对个体自由问题的论述,能够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陈独秀、胡适等人在五四时期倡导的个体自由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晚清维新思想家严复、梁启超等有关主张的重提。两个时代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基于相同的出发点:寻找一条快捷的使民族走上富强的途径。然而,他们的主张在各自的时代产生的社会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晚清知识分子无保留地接受了严复介绍的达尔文“物竞天择,优胜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与早期维新派关系密切.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人士多为李鸿章招揽的洋务人才,李鸿章对早期维新派人士能够予以信任、重用和帮助.李鸿章有发展工商业与富民的思想,有不断发展的“变法”思想,这是他同情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基础.李鸿章的这些思想愈到晚年愈见明显,其主张“变”的内容已超出了洋务运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大变革的时期。一些激进人士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不良习俗进行了批评,提出了移风易俗、改造社会文化的主张,其中包括:改良婚姻的习俗,改良生育的习俗,改良生活的习俗等方面。这些主张既促进了人们观念的进步,也推动了社会变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毕耕 《理论界》2008,(4):167-168
自清末至五四之际,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以黄遵宪、梁启超和裘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从开通民智、普及教育和富国强民的目的出发,积极鼓吹和倡导白话文,大力主张言文合一和国语统一,并开启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重新认识和评价这场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成就与局限,对于当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 ,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张之洞和梁启超 ,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都主张废科举 ,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都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同时 ,由于所处地位、所持立场的不同 ,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各个方面又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张之洞强调“稳中求变” ,梁启超则“趋变求新” ;张之洞主张进行“通才教育” ,梁启超则主张“新民教育”。他们的教育思想 ,体现了洋务派与维新派教育思想的不同 ,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由“人才教育”向“国民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史学界对光绪帝载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在民族矛盾加深之际力主变法图强的爱国行动得到充分肯定,他支持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性也得到承认。但对其“政治身分”,看法却很不一致,有人认为他是维新派,也有人说他属洋务派。对此,仍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清末维新派思想启蒙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利用舆论宣传阵地(即文化产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宣传自己的社会变革思想,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文化产业在确定其阶级属性及塑造其历史地位中的巨大作用。即维新派的资产阶级属性主要是在兴办资本主义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形成的;维新派由于自觉地借助于文化产业运作的方式宣传其思想主张,才使其影响随着报刊书籍在全国的传播和扩散而流布四方,不仅掀起了戊戌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而且也由此奠定了自己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赵桂兰 《中州学刊》2007,(5):172-174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工商业立国的经济思想。该思想起源于地主阶级经世派主张改革现行经济结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识,在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兴办工商企业的实践以及早期维新派宣扬商政观念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和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与中国近代法制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的外交生涯使黄遵宪逐步形成法律思想并最终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他在输入近代西方法文化、主张“以法治国”、批判“治外法权”、创设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几年来,随着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问题,日渐为人们所注意,其中关于郭嵩焘的思想就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就郭嵩焘思想评价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郭嵩焘思想评价及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关系的观点分歧对郭嵩焘思想的评价,在“文革”前没有展开讨论,一般认为他是洋务派的理论家。随着近几年洋务运动研究高潮的出现,郭嵩焘思想又被重新提出。文章虽然不多,但探讨较为深入。有人认为郭嵩焘对外主张妥协,但对内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却是非常进步的。又有人认为他是忧国忧民、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行者。他的思想水平已突破了洋务派思想的体系,他主张商民自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在<齐俗训>等篇中展现了别具特色的风俗观:其一,就风俗与人性的关系而言,认为"人之性,久湛于俗则易";其二,就"因俗治国"的构想而言,强调圣人"移风易俗";其三,在处理风俗歧异的态度与方法上,主张在"存异随俗"的基础上"化邪归正".<淮南子>一方面看到风俗对于治国理民的重要意义,以及君主对人民施行教化、"移风易俗"所能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认识到基于时代、地域差异的风俗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一)维新派继承和发展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把它从空谈变成实际的政治运动,并且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组成了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二)维新派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三)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提出了设立议会的主张,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四)他们组织了超出资产阶级界限的爱国主义运动;(五)维新运动既敌视农民又代表农民利益。戊戌维新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资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劳动阶层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斗争。文章还论述了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有一团乱麻,洋务派、所谓早期改良派、改良派麻,洋务派、所谓早期改良派、改良派(维新派)因“议院”问题纠结在一起,分不清、理不顺。原先认为,洋务派反对设“议院”,早期改良派主张设“议院”,维新派则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并把它付诸实践。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4.
以往认定康梁维新派在戊戊政变后由进步、先进转向保守、落后,主要是立据于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此时康梁维新派在实践行动上成立保皇会,武装勤王;二是在思想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于1993年11月在广东新会、南海两市举行的“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与会者经过对这两大事实的讨论和辩析,认为这一定论是有失偏颇的。关于“保皇”问题c与会者指出,以往认为康梁维新派成立保皇会进行武装勤王,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是康有为等人对光绪报思的行为,这只看到事实的表象,而没有抓住本质。第…  相似文献   

15.
《圣教杂志》是近代中国天主教会主办的最有影响力的教会机关刊物,它集宗教传播、新闻、政论和学术研究等内容为一体,在传播教义、指导教会发展方向的同时,还以天主教与社会问题为讨论对象,站在教会立场上发表看法和主张,与社会恶俗现象作斗争,在扫除积弊、移风易俗、废孔教方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与同时代进步人士的比较,对宋育仁展开专题研究,肯定宋育仁为杰出的维新志士。一、对宋育仁生平作评述式介绍,分别从“时人眼中的宋育仁”和“宋育仁生平摘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二、阐析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经济思想及实践,主要论述其重商思想,要求整顿关税,主铸金币的主张,并与康梁等维新派人士及早期维新派的思想言行进行比较研究。三、分析了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指出出使伦敦的经历、甲午后深重的民族危机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他经济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早期维新派的议院观有三个层次,即对西方议院制的了解和介绍,围绕设议院提出的政治思想观点,具体设计的中国式议院方案。其中,具有指导意义、处于核心位置的主张是“通下情”而不是行宪政。据此而设计的议院虽多少具有限制君权的作用,但并不具有立法权,不能称之为君主立宪。实际上,早期维新派的权力意识还相当微弱,更未产生明确的民权思想。这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维新派目录学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新派目录学是伴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但维新变法的失败并未使它走向式微,恰恰相反,戊戌变法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之一,便是维新派目录学迅速成为中国近代目录学史上一个深入人心且声势浩大的流派,深刻影响着世纪之交的整整一代中国人。从1895年起,为宣传变法图强的思想及全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的主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健将开始了对新学书、西学书的编目、评介、推荐工作。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中外纪闻》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刊,梁启超主持笔政,每期必撰文鼓吹维新,介绍西学。次年8厅,黄遵宪、汪康…  相似文献   

19.
维新派保皇的实质目的既非报恩,更非护满,而是维护自身根本的政治利益。起初欲坚决反击慈禧后党集团的政变,通过使光绪复位而重建维新运动的业绩,继续推进中国自上而下的改革。继而突破“君权变法”政治模式的束缚,决意推翻慈禧后党集团掌权的清朝政府,建立一个完全由维新派主持的新政权。最后则变为反对革命排满,主张实行立宪。反对革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臣清扶满。总的来看,维新派保皇的目的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艳丽 《兰州学刊》2005,(3):249-251
戊戌维新派在探索挽救民族危机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的价值作了新的估量和认定.维新派提出新的民的概念,对民众与国家盛衰的关系等都作出了新的阐释.在这方面,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做出的思想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