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屈原(约公元前339一约公元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在吸收民闯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样一种新形式,无疑为文化创造的个性开拓了道路,提供了范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的“族群书写”、作家创作的文学与文化、作为文化批评的学术研究实际上体现了“全球化语境”从三个方面来影响我们的现实 ,即“生活层面的全球化、写作的全球化和言说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王士禄与王士禛兄弟弱冠以甲科登第,并称"二王",由于家世、经历及文学才华而被时人比作眉山"二苏"。在清初特殊的家族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下,"二王"自觉追仿"二苏",表现在"磨勘之狱"与"二苏"精神上的契合,和蜀冈禅智寺唱和中文化上的认同。"二王"因此度过仕途的困厄,得到江南文人的认可与推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都安瑶族自治县紧紧闹绕“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全力打造布努瑶密洛陀等民族文化,全面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推进了全县文化“软实力”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不得不置身于"传统、现代、后现代"的文化共时格局中。这样的"共时"格局一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融合、创新的机会和途径,但另一方面也会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产生碎化的影响。因此,本文指出在"共时"格局中,少数民族文化在坚持"民族的"、"本真的"文化根基上,积极吸收"现代"、"后现代"文化的优秀成分,在动态变迁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从而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7.
苏、李诗为伪作今已成定论,但《文选》在收录"苏、李诗"时并没有将之看成是伪诗,苏、李诗非伪作并不是萧统一个人的认识,而是汉魏六朝主流文人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一、他们对苏、李诗拟作时没有将之看作是伪诗;二、在"以体论文"为特征的汉魏文论中,李陵诗被认为是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五言诗的滥觞。因此,被考证认为是伪作的苏、李诗,在汉魏六朝文学发展中却是以真实的苏、李诗的身份对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的。《文选》收录苏、李诗的意义在于从文章选本的角度肯定了苏、李诗对汉魏诗歌发展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文化的生成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人类文化共同质性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对民族文化的生成环境进行了论述,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屏障是指不同的民族人们在交往中,基于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等文化特点和差异,以隐蔽或显现方式反映出的民族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对自身保护的现象。它对民族关系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应当通过教育等途径克服和消减民族文化屏障给民族关系带来的消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民族政策视角论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民族政策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政策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化政策形成、发展、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文化政策指导下的民族文化传承效应及在新形势下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论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交往作为教学世界下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不争的事实。交往文化就是教师、学生在交往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共享的意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体系当中,价值观、信念、规范、思维方式等构成了其稳定的结构。交往文化具有“表征着教学的深层结构、丰富了教学研究方法论、促进教学论自身的反思与重建”的教学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作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 ,理论界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本文着重厘清了人们对文化在概念、价值方面的误解 ,认为文化是一个标志人的主观心态和观念形态的范畴 ,是人处理其与客观世界的多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和解决人类内在精神需求的方式 ,这种方式表现为并对象化为千状万态的精神现象和产物 ,并且认为文化对人和社会的价值意义是个客观事实 ,文化的作用已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演进过程中 ,最后从文化的价值意义出发 ,阐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13.
苏轼饮食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是一位美食家、品酒师、酿酒师和园艺师.他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作为学识渊博的文化人,开明士大夫中的一员,他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主张与人同乐;他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他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他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他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其家庭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冰心成为闻名中外的温柔典雅,贤良淑慧,乐善好施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典范;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冰心又是一名思想前卫,个性突出,乐观开放的现代新型女性的代表。然而,凭着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冰心巧妙地将这种传统思想和现代意识进行有机融合,成为举世闻名的人文一致的中国文坛祖母。  相似文献   

16.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重庆市的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他们的文化与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有密切关系。传说中的“三苗”和“盘瓠”部落及巴氏建立的廪君国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的踪迹。苗族人民的文化有独特的内涵,他们住“吊脚楼”、善酿酒、崇拜祖先,重视亲族,保留有古老的多种崇拜及丰富多彩的婚丧习俗……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论国家的本质及其社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本质问题是认识和理解国家问题的核心所在,我国政治学界先后提出的国家具有"双重本质"和"两个层次国家"等新说法,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观的本意.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学说,不仅要认识到国家的阶级统治属性,而且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国家的社会属性,要从阶级性与社会性结合、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和两种基本职能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等方面去认识国家的社会性,社会性并非国家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记载谢氏与王肃爱情典故的最早文献是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该书记载了一首谢氏赠与王肃的五言诗和公主代答诗一首,未曾提及谢氏是否有书信致王肃。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全文抄录了被认为是谢氏赠予王肃的骈文书信一封。该信文笔优美,宛转动人,堪称书信体文章中的佳作。但遗憾的是,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并考察相关史实,认为该信并非出自谢氏之手,而是后世好事者所代笔。  相似文献   

20.
苏轼才学出众,仕途上历经风雨,多次被贬谪迁徙大江南北,客居多地,每到一地,苏轼都积极主动体味各地的 饮食文化,创造性地改造变革,创新各种饮食,并用诗文记载歌咏风味饮食,弘扬了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