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工业革命形成科层化政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政府权力的极大膨胀,加剧政府科层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型经济规律的出现,限制政府树力的被动防守型理论日益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西方理论界重新审视政府职能,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改革浪潮席卷全球。  相似文献   

2.
标榜崇尚自由主义的当代西方世界在公共领域中的国家权力却在异化性地扩张,这种扩张是通过技术规则的“软性专制”形式包括管理的形式化、官僚科层化、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化以及对自由个人主义的社群主义的持续性批判等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乡镇驻村制与基层治理方式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驻村制是由解放初期的农村"工作队"演变而成,是一种反官僚化运作的工作方法,更是中国共产党"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运作机制。然而,从目前驻村制的运作特点看,原本"反科层化"运作的驻村制已经越来越具有科层化运作的特征。随着秉承"走群众路线"的乡镇驻村制向科层化演变,乡镇治理方式和乡村关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乡镇干部也从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村干部逐渐演变为远离村庄与村民日常生活的现代公务员。虽然这一演变形式上符合现代官僚制组织的特性,但实质上远离了群众路线,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变得愈加松散,乡村社会的各类治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字、技术的量化科研评估反映了理性化的学术逻辑,通过制定统一、客观的评估标准,张扬数字、技术的理性权威,将科研工具化,折射了工具理性的学术价值观;工具理性支撑的量化模式在实践中体现为科层化的科研评估逻辑,按照计划、上报、审批、验收的行政化模式开展学术评价,借助数字、技术对科研项目、成果进行筛选、分类、分层的等级化定性;理性化和科层化根基又为科研评估遵循意识形态的逻辑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评估技术的封闭、专业边界的维护和专业人员的权力博弈浸透着权威、服从、僵化的意识形态内涵,导致了先验、监控、执行、奖惩的园艺化学术管理。  相似文献   

5.
政府被赋予权力是必要的 ,但是政府被赋予的权力过剩却是危险的。人民赋予政府以权力 ,却无法驾驭政府 ,这与政府的权力过剩不无关系。因而要实现对政府的驾驭 ,应先解决政府权力过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行是实行"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的重要一步,彰显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决心,也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之法治化水平优化的重要举措。权力清单制度通过对权力事项梳理、明确权力依据及职责范围提出各类权力的管理要求,将政府的权力界限置于清单的范围之内,一方面优化权力运行制度,提高政府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另一方面,优化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推动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然权力清单制度在促进政府治理优化过程中仍面临定位不明确、效力不确定及功能待完善等问题。本文从权力清单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权力清单的现实作用,对其在政府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意义及存在路径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县级政府推行"权力清单"的目的是要控制和规范政府的行政权力,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多样性变化而控制和约束权力的越界和不当行为,从而把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确立在法治基础之上。"权力清单"的规范涉及中央与地方分权、政府职能转变、治理法治化等问题。然而,控制和规范政府权力,不仅涉及权力的结构性问题,更涉及权力的本质规定问题。县政"权力清单"的出台是在不触动基本权力结构的前提下做出的,也就是说,"权力清单"只是政府功能性权力的范围和职责的调整。规范县政权力必须在基本政治框架内和权力结构上做出制度性的调整和结构性的调适,不然,"权力清单制度"的推展不可能达到控制和规范政府行政权力的目标,只能是政府"自己规范自己权力"的单方面举措而已。  相似文献   

8.
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现代国家政府权力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民众对政府权力的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状态 ,要达到对政府权力的正确认识 ,必须把握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相对平衡。“平衡”认识政府权力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公共管理背景下的大学自治和政府控制权力之间的相互博弈反映出大学与政府在学术和绩效上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六大权力组织都对其发挥影响,其中政府的权力是最主要的。根据公共管理权力结构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政府权力在大学运行中存在着三大模糊与困境:大学自主办学权力缺失、非正式政府组织的权力边界模糊、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政府公共管理权力的相对有限性、形成以学术为导向的权力结构是其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诉求之一。政府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为政府权力设定法律界限就是最好的"制度笼子"。行政法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的重要机制,为政府权力的运行设定法律界限,规定了政府权力的边界范围和条件限制。政府权力的边界在于:职权法定、权利保障、行政责任;政府权力的限制在于:程序正当、合理行政、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1.
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体现人权、法治和民主的价值观,必须通过更新行政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方式,促使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充分发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制。  相似文献   

12.
SARS危机暴露了我国现行危机管理和政府职能的结构性缺陷,在此情况下,新公共服务理论成为完善危机应急机制的推动剂。新公共服务理论使得政府的权威、控制力、管理能力和权力运用的方式和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而使公共服务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目标,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构建服务型政府所处的时代背景。构建服务型政府可以从继续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新型公共型财政体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创新政府文化、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重构政府责任体系、公民参与等路径加以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也是我国政府转型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公民社会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发生了转变,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慢慢成长起来。本文以公民社会为视角,分析了公民社会在服务型政府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公民社会,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政府财政权作为公权力必然处于天然的强势地位,需要宪法和法律的控制;但从服务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作为保护公民权利提供服务的“供应方”,必须保障政府享有足够的财政权以维护自身的运转并提供有效的服务。论题主张根据新宪政理论构建服务政府财政权,即在控制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各级政府与其义务或者责任相匹配的权限以保障权力。服务政府的政府财政权应从两个维度进行建构:一是政府职能;二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是全新的政府管理目标模式,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汲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本质上是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这里借鉴了新公共服务的思想,并结合我国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出了转变行政观念,确立民主、服务新理念;增强民主管理观念,培养公民参与意识;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注重提高服务效益等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它的产生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主权、执政党建设、政府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带来一系列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强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形成都难以规避市场的考验,市场能够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同时,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容替代,它能起到“助推”或“催化”作用。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夜,在此背景下,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无疑要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但如何把握“介入度”,从而保证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这是各经济体在确保经济顺畅发展的同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经济自主发展、居民消费主导、大国发展战略、产业高度发达、高度对外开放等特征。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是确保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要求。要在推动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上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提升、政府财力与公共服务、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层面,政府信息公开都是大势所趋,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一股新兴而蓬勃的力量。公安机关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人民评价政府工作、衡量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北京市公安局本着对新时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型的自觉认识,从2010年11月份在西城警方开始试点,率先以立案公开为抓手,积极推动警务公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切入点,以北京市公安局试行"立案公开制"为例,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些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