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厥、蒙古、通古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G·克劳森(G·Clauson)爵士是世界著名的东方学家、突厥学家和蒙古学家.他生前著述甚多,并为学术界留下了不少一流的经典之作.本文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但鲜为中国学者所知.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元10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突厥语诸族、蒙古语诸族和满洲—通古斯语诸族的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及其语言关系.本文分四个部分:一、引言;二、阿尔泰理论问题;三、史前时期;四、若干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语部落.其中第四部分占去本文一半的篇幅,内容涉及古代北方民族狄、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拓技、吐谷浑、宇文、奚、契丹、柔然和鞑靼.作者认为,除了令、突厥、铁勒、回纥毫无疑问是操突厥语以外,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拓拔和柔然也是操突厥语的部族;除吐谷浑所操语言不清楚外,宇文、奚、契丹肯定是讲蒙古语的部族;鞑靼原来是操突厥语的,在公元13世纪以前并不指蒙古人.本文的观点虽不能为我们全然接受,但很值得我国史家在探讨这一难题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朝克 《世界民族》2000,(3):59-61
满 -通古斯诸语包括的语言有女真语、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埃文克语、埃文语、涅吉达尔语、那乃语 (戈尔德语 )、乌德盖语、乌尔奇语、奥罗奇语、奥罗克语等。在我国境内 ,满 -通古斯诸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 ,约 10 0 3 .15万人 (1990年 )。在俄罗斯 ,满 -通古斯诸民族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埃文克自治专区、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布利亚特自治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堪察加州、马加丹州等地 ,现有人口约 7.6万人。另外 ,在蒙古国巴尔虎地区有 12 0…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土耳其国土,即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和东伏拉基亚(鲁米利亚),是土耳其人作为一个民族的诞生地。这个民族由两个基本成分组成——从中央亚细亚及中亚迁到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的突厥语诸部落和已部分地同这些突厥语部落混合的当地居民。土耳其语起源于突厥诸部落的语言,土耳其民族的名称则起源干他们的共同名称:俄语为турки,土耳其语为тюрки。在俄语的科学术语中,这两个词的含义是不同的:人们把土耳其人本身叫作турки;而把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叫作тюрки,他们是阿塞拜疆人、阿尔泰人、阿  相似文献   

4.
明代奴儿干都司境内,居住着操不同语言、习俗各异的众多氏族部落.大体说来,从贝加尔湖以东到嫩江流域,为蒙古族的游牧地;松花江、乌苏里江两岸和黑龙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则为女真族的聚居地. (一)蒙古诸部奴儿干都司的西部地区是蒙古各部的游牧地.明初,蒙古分裂为瓦刺、鞑靼和兀良哈三大部.瓦刺部在今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鞑靼部在今黑龙江南北两  相似文献   

5.
80.列辛《俄国太平洋沿岸异族人概要》,78页,《俄国皇家地理学会通报》第24卷单印本,圣彼得堡,1888年。虽然文章不是完全在谈果尔特人,但记述了一些在果尔特人中遇到的风俗。81.雷奇科夫《通古斯诸部落概要》,载于《亚洲通报》第43期,3—16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语言是民族最基本的特征为主线,求证生活在蒙古高原诸部的通古斯祖源成分,认为通古斯人遍及整个欧亚草原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古代北方诸族及其语言的历史关系,考察了由丁零、东胡、肃慎等族系语言演化而来的突厥、蒙古、满通古斯诸语族之间的早期接触。文章认为,古代北方诸族及其语言、文化间的史前混合以及有史以来的接触与互动,是阿尔泰诸语族共同性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乔塔纳格普尔地区的土著居民由三个主要部落组成:操南亚语的蒙达人及其亲族;卡里亚人;和操达罗毗茶语的奥昂人。蒙达人中包括霍人(Hos)和几个小部落,如比罗尔人、科尔死人、比尔吉亚人和阿苏尔人(Asurs)。在乔塔纳格普尔地区的部落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属核心式(Nuclear)或初级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黑龙江流域通古斯诸族的族名、人口和分布地,简明论述了通古斯诸族婚姻、经济、宗教、民间文学等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鄂温克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温克人,以前称通古斯人,分布在苏联西伯利亚、中国东北,少数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尤热河上游和布伊尔——奴尔湖附近,是一个跨国民族。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洲语族通古斯语支。据1978年人口统计,苏联境内鄂温克人为28,000人,①中国境内鄂温克人为7,200人(1957),②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鄂温克人近2,000人。⑧  相似文献   

11.
部落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落”这个术语的印欧语词源法语的“部落”(tribu)和英语的“部落”(tribe)来源干一些表明远古印欧人制度的语言术语:拉丁语的 tribus,安布利亚语的 trifù或希腊语的 phule。最初,这些概念都是些经验的概念,随着印欧语系诸民族的发展,它们具有了不同的涵义;不过,就它们最早的词形而言,都意指存在于这些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组织。印欧语的“部落”即是城邦国家产生以前存在着的一种最大的社会政治共同体。它包括着一些较初级的社会单位,从  相似文献   

12.
在俄国的民族学文献中,居住在满洲西北部的部落叫做马涅戈尔人和鄂伦春人,他们属于北通古斯群体,与他们同时期的果尔特人和满洲人则属于南通古斯群体. 有过这样的推测,北通古斯人最初在成吉思汗的压力下或者还在更早些时候流落到北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留在了那里,直到今天还分布在北方广阔的冻土地带.然而,某些部落又返回了满洲.他们是如何返回和何时返回的,却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著名的美国学者E·J·林格伦在偏远荒凉的满洲西北角进行考察旅行时,研究了这个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突厥、蒙古、满通古斯诸语言核心词中关系词分布的分析和统计, 考察了三个语族词汇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三个语族语言的词汇之间主要表现为突厥一蒙古 一满通古斯这样依次推移的相关关系。这种推移性关系可能由于三个语族在历史的、区域的 接触与相互影响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外国的语言学专家、学者较早就开始了对鄂温克语的研究。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最早对鄂温克语进行研究的外国学者是俄国语言学家亚历山大·卡斯特伦(M.AlexanderCastr啨n’s,又译阿里克桑德尔),他在对包括鄂温克语在内的通古斯诸语言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于1856年撰写出《通古斯诸语语法教科书》。接着是俄国语言学家伊万诺夫斯基(A.O.Ivanovskiy),他利用自己在19世纪50年代所做的索伦鄂温克语实地调查资料,于1894年撰写了《索伦语与达斡尔语》,其中也对索伦鄂温克语做了分析。该书稿于1982年由G·卡拉(G.Kala)整理后在布达佩斯出版。可…  相似文献   

15.
印度的部落社会包括众多规模不一、发展也不平衡的部落集团。目前,印度有大约250个表列部落。他们讲大约105种语言和225种方言。除操达罗毗荼语和雅利安语的部落外,还有众多属于南亚语系的部落。后者包括中印度的桑塔尔人、蒙达人、霍人、科尔库人、萨瓦拉人、加达巴人以及梅加拉亚利的卡西人和尼科巴群島的尼科巴人等科尔或蒙达语族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部落社会中有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有游牧者、轮耕者、定居  相似文献   

16.
关于阿尔泰语和某些其他语言之间的关系的第一个假设,出现于十八世纪前半叶。第一个注意到突厥语、蒙古语、满洲-通古斯语之间存在某些相似点的学者,是在北方战争的波尔塔瓦之役中被俘的瑞典军官冯·斯特拉伦伯格。他多年在俄罗斯东部各地调查研究某些芬兰-乌戈尔语、突厥语、蒙古语以及其他语言,他称这些语言为“鞑靼诸语”,分之为六个语群。使用这六个语群语言的人是:1.维吾尔人(他称芬兰-乌戈尔人)、巴拉巴·鞑靼人、  相似文献   

17.
通古斯满语族诸民族的射日神话比较黄任远(一)射日神话的情节母题比较在北方通古斯——满语族的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诸民族中,流传着情节结构大同小异的射日神话。这些神话的情节母题可归纳为:①多日并出带来灾难。②英雄出世超凡脱俗。③英雄遭难神灵相救...  相似文献   

18.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乌德盖人的传统精神文化(上)林树山,姚风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乌德盖人自称“乌德埃”、“乌德赫”。该民族沿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右侧支流居住在今俄属滨海边区和哈巴罗夫边区,人口约2000人,操乌德盖语。其传统宗教信仰的特点是崇拜自然力和动物,颇信...  相似文献   

19.
原苏联满-通古斯语民族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各个多民族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苏联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 ,满 -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 ,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满 -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文化变迁和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满—通古斯语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共同体,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是研究诸民族原生态文化业态的样本;满—通古斯语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标识,独道的民族文化基因,既浓缩了民族文化精华,又彰显了民族文化精神;既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又显现了民族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满—通古斯语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需从教育传承、竞技传承、产业传承、媒体传承、民间传承和学术传承等入手,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