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阮元作为乾嘉学派强有力的殿军和总结者 ,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2 0世纪阮元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对阮元思想研究较为全面、系统 ,多有独到、深刻的见解 ;阮元学术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对阮元学术方法论的研究成绩显著 ;随着整个学术环境及视野的不断开阔 ,阮元文化活动研究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阮元的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元是乾嘉学派最后一个重镇。通过对儒家经典中若干基本概念的梳理和阐释,以恢复原儒的思想、强化圣贤之道修已治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品格,是阮元经解的重要特色。阮元的努力对系统地清理思想史上的材料、凸显和发挥原始儒学中不为后人所注意的某些方面,颇有裨益,其得失、经验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志汉 《船山学刊》2009,(4):111-113
结合阮元文献编纂实践的活动。简要论述了阮元的文献编纂原则,并指出阮元在编纂学方面一些观点、方法,仍对今天编纂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代乾嘉时期,汉学家埋头考据,忽略经世;崇尚汉儒,排斥宋学。书院教育则一味追求时艺,思想僵化。扬州学派领袖阮元为扭转不良学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任学政时,改革考试内容,倡导经史实学;任会试副总裁时,所出考题皆有关国计民生;先后创办新式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培养通经致用的真才实学之士;在学术界,阮元倡导通儒之学,主张汉宋兼采和经世。阮元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所倡导的新风得到了焦循、凌廷堪等著名学者的认同和呼应。以阮元为首的扬州学派所倡导的汉宋兼采和通经致用的学风对清末学术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清末汉宋合流和经世思潮的兴起进行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5.
文炳赞 《理论界》2010,(8):130-131
金正喜是朝鲜李朝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书画家,也是中朝两国学术交往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对金正喜的生平著述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他的经学考证思想作了约略的探讨。认为金正喜的考证学思想是对阮元等清代经学家考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阮元学术思想生成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瑜 《北方论丛》2006,(6):44-47
阮元学术成就的获得是多种原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一,在扬州浓厚的学术氛围浸淫中,阮元形成了以治经学为主的学术内容及由小学通经学的治学方法。其二,在西学的影响下,阮元会通中西文化,将其恰当地应用到其学术研究中,拓展了治学理路。其三,在师友的砥砺中,阮元形成了不固守一家、博大精深、实事求是的治学宗旨。其四,阮元自身酷爱学习、重视人才、注重实践。正是内因与外因、个人与社会的综合作用,使得阮元在学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岭南学海堂书院的文学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巧燕 《学术研究》2003,(4):101-105
学海堂是阮元创办的书院 ,虽然崇尚汉学 ,但文学教学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其文学教学有明显的朴学倾向 :受阮元骈文理论的影响 ,注重骈文的教学和研究 ;营造文学创作的氛围 ,注重雅集。  相似文献   

8.
阮元与清代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不赞成对阮元的经学持否定态度。主张把阮元的经学放在明清之际学术流变中去考察;放在嘉道时期社会矛盾、社会发展客观现实中去认识;放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去理解。认为阮元继承了由顾炎武开创的考据学的传统,承袭了乾嘉学派的主流学说,实事求是地把清代经学推向新境界,在许多方面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阮元通过编书、办学、交友、聘幕等形式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职科学家学术群体;通过为自然科学正名,使科学与巫术彻底划清了界限,确立了自然科学的独立地位,并使科学家的工作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阮元还主张向西方科技学习,融会中西;主张科技为现实服务。阮元为中国近代自然科技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山左金石志》是毕沅与阮元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部分地金石目录著作,开山左一地金石著作之先。该书搜罗广泛,体例成熟,考证精详,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其质量之高,声誉之隆,皆是众多学人努力的结果。《山左金石志》的作者毕沅与最终勒定和刊印全书的阮元贡献相当,近人对毕沅著作权持误解否定态度是不应该的。《山左金石志》的编纂是毕沅与阮元两个幕府史学活动的承续,其编纂催化了阮元幕府的形成,并为乾嘉时期官私互动的修书事业提供又一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1.
四书文是明清八股取士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作为考生,还是作为考官,阮元终其一生都与四书文关联甚密.阮元虽表明不喜四书文,但其国之重臣的身份又使其认识到“取士之道,不可不用此事”,从而肯定四书文.阮元肯定四书文不仅与他的政治立场相关,也与他的文统观密切相连.阮元渊博的知识促使了他既综观全局,又畛域分明;既通达万理,又专执一隅的独特思维特征的形成,在这种思维下,阮元认为,文章之义主要应由经、史、子来承担,而文章之形则应由藻饰之词来完成,这就形成了阮元以声韵、比偶、平仄为是的纯粹文统观.在阮元的逻辑里,这种文统始于《易·文言》,中经《文选》,流衍而下,从宋四六一直到明清四书文,统绪纯粹分明,四书文恰在这种文统演进的终端,是此一文统高度发展的精致呈现,故阮元认为,四书文为文之正统.  相似文献   

12.
屈宁 《文史哲》2023,(4):143-153+167-168
阮元与章学诚虽然学术风格迥异,亦无直接学术联系,但却不乏学术交集,主要表现为:阮元不仅阅读甚至选刻过《文史通义》,将其作为《国史儒林传稿》的重要史源,而且对清代浙东史学颇为关注,为浙东学人依次立传,与章学诚晚年撰写《浙东学术》的举动正相映照。在史学观念上,阮元提出必须借助历史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中体察史家之“命意”,亦与章氏“史意”说相发明。凡此种种暗合,根本上源于二人经史观的契合,尤其是对史学经世价值的高度重视。章学诚强调“六经皆史”,以史统经,阮元亦以史学为一切学问致用之前提,这一相似的史学情结及其所暗含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学术情怀,是阮元与清中叶其他有识学者理解和接受《文史通义》的重要前提,他们构成了《文史通义》最早的阅读群体。不过,阮元对理学思维的排斥,又决定了他对《文史通义》和浙东史学的认知是有限的,甚至是割裂的,他所感兴趣的主要是后者“重史”的观念和“经世”的旨趣,以及部分具体的历史编纂学主张和史传作品,至于章氏那套最为核心的主于逻辑推演和理论建构的偏形而上的“独断之学”,则较为排斥。这一思想局限,是乾嘉时期普遍重材料而轻理论的学风流弊的缩影,也是章学诚生前难以跻身主流学界的主...  相似文献   

13.
活跃于清中叶的著名人物阮元,因其“九省疆臣”的显赫仕途与“总结18世纪汉学思潮”的学术地位,向来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近年来所取得的许多重要学术成果,更逐步把阮元研究推向了高潮。就年谱而言,不仅有1994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雷塘庵主弟子记》影印本,而且  相似文献   

14.
李金松 《学术研究》2003,(11):141-142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撰著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洋洋七大卷,近370万字,其篇幅之巨,材料之丰富,论析之精当,久为学界所称。但是,该书在评述阮元的骈文理论时云: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著有《揅经室集》。他曾师从孙梅。孙氏留意骈文,著有《四六丛话》,这对阮元爱好骈文,加深对骈文艺术的认识有一定的作用。《清代文学批评史》的著者之所以认为阮元曾师从过孙梅,其根据当是阮元的《(四六丛话)序》,因为序中阮元坦陈自己与孙梅有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奕 《天津社会科学》2006,4(4):112-116
阮元的“文笔说”是清代文论中重要的一种,以往研究者只是孤立地看待它,而忽视了它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源流。本文从汉宋之争和骈文运动的双重背景上考察此说提出的原因,认为阮元的“文笔说”并非直接承袭南朝人,而是从凌廷堪、汪中两人的理论中继承而来。  相似文献   

16.
嘉道时期,阮元撰写了一系列文章考辨文笔,定唐宋古文为笔,非继承孔圣文统之"文",以此奠立文选正统,排斥桐城古文,又通过策问学海堂弟子扩张推广其文笔观.论者多视此事为单纯的文体之争,或是汉宋之争漫入文学领域的反应,离阮元本意较远.阮元厘正文笔,旨在树立文选正统,有维护家族荣誉与自身学统之意,更有隐刺方苞所定四书文程式的内涵.此举与其偏重科考第二三场经解史策、贬低四书文以引导经解之学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7.
桂馥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说文》四大家之一.他嗜好金石,精于篆隶,善治《说文》,并以此为基础,广交天下学人.其中一位忘年之交,就是大名鼎鼎的阮元.二人切磋问学,诗作唱和,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与阮元的交游,桂馥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交谊范围,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学术造诣.  相似文献   

18.
黄式三、以周父子"礼学即理学"思想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学术,以经学为中坚;而经学的复兴,以礼学的兴复为先导,且以礼学成就为最著.在清初诸大儒兴复礼学的努力下,研礼者踵继而起,续有兴作.乾嘉以降,蔚为大观.凌廷堪、阮元继顾炎武"经学即理学"之后所倡"以礼代理"说的揭出,更将此前礼学思想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而黄式三、以周父子"礼学即理学"思想的相继张扬,遂使一代礼学思想演进得一成功总结.故而,对黄式三、以周父子的礼学主张加以梳理分析,有裨于厘清有清一代礼学思想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慧玲 《东南学术》2013,(1):209-215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是清代的一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够问世,客观上是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条件的俱备。所谓"天时",谓乾嘉时期。乾嘉时期,朝廷的稽古右文政策,完成了由清初偏袒宋学到偏袒汉学的转变,校勘学成为一门显学。所谓"地利",谓以江浙地区为依托。当时的江浙地区,不但是研究经学的学者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地区,而且是国内图书最齐备的地区。所谓"人和",谓阮元兼有封疆大吏和汉学领袖的双重身份,登高一呼,应者云从,能够组织起一个最高水平的整理《十三经注疏》的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20.
清代早期开创和传承船山学的先驱人物有:刘献廷、潘宗洛、张仕可、储大文、董思凝、李周望、缪沅、王敔、余廷灿、阮元,以见船山学之传承、研究渊源有次。他们是开创与传承船山学的第一代学人,为船山学的传播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