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性质的讨论中,当前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一是怎样解释“入派三声”,如杨耐思、李新魁主张《中原音韵》有入声,认为当时入声仍保持一个独立的调位。宁继福、刘俊一则认为《中原音韵》入声已经消失,“派”入是根据实际语言进行的。二是“入派三声”是否符合语言实际。主张《中原音韵》入声已经消失的当然认为符合语言实际,主张有入声的则在不同程度上表示怀疑。李新魁以为“入派三声”只是“‘广其押韵’、‘庶便学者’所采取的权宜措施”。  相似文献   

3.
《五方元音》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方元音》是清代尧山人樊腾凤在公元1654——1673年间编纂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原音韵》以后的一部重要著作,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的一份宝贵资料。赵荫堂先生在《中原音韵研究》中称它为“小学派韵书之后殿”。《五方元音》的研究,对于探讨北方话发展的历史线索,对于研究普通话语音的来源,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打算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五方元音》音系的一些主要问题,做些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辨伪学是研究史料真伪和年代的科学,属考据学或文献学。文献资料的运用,首先要求史实可靠年代准确。如研究古代哲学所参考的《周易》,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参考为《诗经》,虽然过去对其训诂、注释、音韵、名物、考证的人很多,但对这两种书为年代各有分歧,史实的真伪考证不一,作者更是众说纷纭。其他古籍中类似情况亦多。即使是近在唐宋,有的专集之中也羼杂了许多伪作。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李翰林集》苏武认为其中的《悲歌行》、《笑矣乎》、《赠怀素草书》等不是李白的作品,乃“唐末五代间齐己辈诗也”。宋代词人李清照,处于北宋南宋之间,  相似文献   

5.
元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一书,是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它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世北方戏曲语言的规范统一,都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汉语史的研究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自其问世以来近七百年间,由于牵扯到如何看待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来源及其发展问题,有关《中原音韵》所代表音系的争论,也就从未止息过。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于《中原音韵》所代表的音系争论,大致有三家意见: 一、《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大都话; 二、《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河洛音; 三、《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北方话。 认为代表大都话的有赵遐秋、曾庆瑞、宁继福先生。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6.
“声韵”与“音韵”究竟有何不同?这是青年同志常爱提出的问题。 “音者,声与韵相合之谓。”这是语音学的解释。远的不说,清初以来,顾炎武有《音学五书》,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国农村》本身与该刊涉及的主办机构、人物、论战等进行了诸多研究。从刊物本身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评价”“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研究”“对《中国农村》作者群、编辑理念、封面设计等的探讨”三个方面。从主编《中国农村》的机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研会“成立的原因”“主要成员”“会务问题”“主要活动和贡献”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派”的研究,从群像看,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中国农村派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性质”“贫困原因”的认知,以及“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等;从具体成员看,对陈翰笙、薛暮桥、钱俊瑞、孙冶方、千家驹等与《中国农村》的关系及其在农研会的活动有较多的研究。学界对《中国农村》所积极参与的中国农村社会改造问题论战研究最早、成果最多。相关研究的主题有“关于农村经济研究方法的争论”“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对梁...  相似文献   

8.
南宋郑樵的《通志·七音略》是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史的重要资料.郑樵讲,他撰写《七音略》,“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后来的研究者因此认为,《七音韵鉴》的作者是“胡僧”.笔者不同意这一说法,《七音韵鉴》的作者不大可能是“胡僧”,但郑樵所说的“妙义”,即唐末宋初出现的等韵学理论,却的确与印度的梵语语言学知识有关,后者正是通过“胡僧”传到中国来的.郑樵其他的一些说法是否正确也值得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音乐传统”的传承延续过程中,京剧唱腔与民族声乐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一批新生的、特色鲜明的,最具京剧唱腔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歌曲《梅兰芳》《贵妃醉酒》这两首具有京剧唱腔风格与韵味儿的民族声乐作品,都与京剧唱腔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本文在研究中分析了《梅兰芳》《贵妃醉酒》作品对京剧唱腔风格的运用,同时对作品演唱中京剧唱腔风格运用的情况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入派三声”说是《中原音韵》(1324年)的作者周德清提出来的。可是自明、清以来,对此说的看法一直有争议,甚至到现在也未能够取得完全一致的见解。这里,有主张“中原之音”本有入声的,也有坚持当时入声已经消失的。本文想从略析周德清本人关于“入派三声”说的论述着眼,兼及稍晚于《中原音韵》时代的朝鲜语言学者申叔舟(1417—1475)关于当时中国北方话语音的描述,来表述一下自己对当时有无入声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0.1戴震(1723—1777)对音韵、训诂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既问学于江永,又是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在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中,处于承上起下的地位.《转语二十章》(以下简称《转语》)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著作.《转语二十章序》(以下简称《序》)说:说经之士,搜小学之奇觚,访六书之逸简,溯厥本始,其亦有乐乎此也.作者对自己在书中提出的“转语”学说是颇为自信的.因而他往往把这个学说运用到其它一些有关音韵、训诂的研究中去.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说: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几部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 er 是单元音韵母。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胡本)认为:“单元音韵母是由单元音构成的韵母,共有10个;7个是舌面元音,3个是舌尖元音。”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本)  相似文献   

13.
音韵学是我国的一门古老的学科,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音韵之学仍然很有用处。罗常培在《汉语音韵学导论》中云:“音韵之学。功用至广,若夫先明此邦之声韵,继治异土之言文。则(角思)理既通,呈功必速。”然而,近些年来,问津音韵的人极少,音韵之学几乎成了“绝学”,即使在大专院校的文科各系,也被视为冷门。学生不愿学习,教师不愿开课,出版社不愿出版,印刷厂不愿印刷。许多语言学界的老前辈和专家学者都为此而竭力呼吁,李新魁先生在《汉语音韵学研究概况及展望》一文中指出:“必须尽量使音韵学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新年,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们来到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献上了一台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这台演出以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相组合,汇集了生旦净不同行当、梅程尚荀等不同流派,精彩纷呈地展现出中国国粹艺术的卓绝风姿。晚会以京胡独奏开场,一曲《夜深沉》,把我们带入京剧艺术特有的音韵之中。上半场节目以现代京剧样板戏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杜牧(公元803—853),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誉,尤以诗作称著,跟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同时,他的诗文在我国音韵史上也很有研究价值。这是因为: 第一,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上逾《切韵》成书两百余年,下距《广韵》成书一百五十年,归纳其诗文用韵情况,可资研讨唐宋音韵的演变,有助于考订“切韵—广韵”音韵系统。“从诗人用韵来窥探当时的语音情况,这是研究汉语历史语音学的重要途径之一。”①杜牧诗文就是探讨晚唐实际语音的重要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6.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起,于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最初,延安鲁艺没有设立京剧专业,不久,鲁艺把学院内爱好京剧的“票友”们组织起来,开展京剧的创编和演出工作。该院编演的第一部京剧是《松花江上》,内容反映的是东北松花江渔民的抗日反汉奸斗争。后来,鲁艺又编演了三出京剧:《刘家村》、《赵家镇》和《夜袭飞机场》。另外,鲁艺还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独立创作并演出了一出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周年的现代京剧《钱守常》,内容表现的是敌战区一个老知识分子因不堪日寇压迫而奋起抗争并最终投身游击队的故事。该…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在“文字”“音韵”“训诂”之外,应该再立“语法”这个部门。笔者这样主张,是因为笔者初步肯定中国古代有语法学。笔者这样肯定,是由于笔者认识到并发现了历代注释书,尤其是两汉注释书如《诗经诂训传》《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孟子章句》《楚辞章句》《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有丰富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语法分析材料,这样,笔者认为中国语法学产生于汉代。又经笔者较为仔细考察,发现《春秋公羊传》(下称《公羊传》)解说“春秋书法”(又名“春秋笔法”)中巳表现出对语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公羊传》的传授与成书年代已有定论,无疑早于包括西汉毛亨《诗经诂训传》在内的汉代注释书。因此,似可作  相似文献   

18.
由重庆出版社推出的《叶秀山文集》四卷本最近正式出版发行。文集收入了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叶秀山先生直至90年代末的主要作品,近230万字。其中哲学卷分上下两卷,影响甚大的《思·史·诗》、《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苏格拉底及其哲学》以及90年代那些代表作者自己对哲学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专论都收入这两卷;另两卷分别是美学卷和随笔卷。美学卷除了收入《美的哲学》外,还包括有关书法艺术与京剧艺术的专论。如果说哲学卷和美学卷展现了叶先生的学术工作,那么随笔卷则体现了作者在“学术后”的工作。因…  相似文献   

19.
何谓训诂,《说文》日:“诂,训故言也”。“训,说教也”。张辑《杂字》说:“诂者,古今之异语也”。《尔雅》则进一步推广开来,认为训诂不仅“释古今之异言”,而且“通方俗之殊语”。可见,用通行的话对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加以解释说明,都可以叫作训诂。因此,除音训、形训、义训之外,还有多种的训诂方式值得探讨,如以音韵、方言、转注、通假、破读、校勘、语法、修辞、典章制度等等,都可以作训诂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于古书的注解,自更属训诂的范畴了,现分述如下: 一、以音韵明训诂训诂之法有音训,但音训并不能包括以音韵的方式明训诂者。古音的运用,除了利用语言的某种配合关系来构词,利用声音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粤音韵汇》是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编写的广州方言同音字汇,对粤语研究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指出《粤音韵汇》所拟定的声韵调体系是通行20世纪的广州话标准音,穗港两地出版的广州音字典字汇皆沿用它的音系;同时从声母、韵母分别论证粤音韵书《分韵撮要》不能代表广州最通行的音,并通过现今方言调查材料分析,指出《分韵撮要》所代表的只是比广州话范围更大的“广府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