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咨询》2005,(7):33-34
一、经过今年两会深入讨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代表委员及全社会的共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指出,“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2005年.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元年.……  相似文献   

2.
《科学咨询》2005,(3):33-34
一、经过今年两会深入讨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代表委员及全社会的共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指出,"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2005年.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元年.  相似文献   

3.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主题词”。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当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含义,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首先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在新世纪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和谐社会有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和谐。这最后一种和谐所需要的就是领导艺术的和谐。欧洲有个博士学经典:“难能之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笔者认为,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领导者迫切需要深刻领会这一博学经典,努力提高和谐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农村和谐是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基础。实现农村和谐,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我国是一个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农村人群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  相似文献   

6.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以后,社会上“和谐”之声不绝于耳,真可谓“改革、发展、稳定话中国,听取和声一片”,这是对当今中国民生、民心、民意的历史性顺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清晰地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是置于我国社会的现实基础之上的。这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所形成的堪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媲美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这是我党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决定了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构建和谐铁路显然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要求。刘志军部长在4月24日铁道部党组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指出,铁路系统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和谐铁路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要求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概括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性。这六条特征主要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三大关系上,其中的核心是人。  相似文献   

9.
<正>利益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重中之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利益诉求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引导机制等。其中,完善的利益诉求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利益诉求机制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和问题回应机制。笔者就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问题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马正其 《决策导刊》2005,(12):11-13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下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进我国礼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领导范式,是领导者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宪政理念下的“法治”在内涵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倡“无为而治”,对建设法治国家的“有限政府”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一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呢?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尤为重要。工青妇组织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群众的作用,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群众踊跃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工青妇全国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举国上下正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建设团结和谐的各级领导班子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保证。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新时期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发扬民主,健全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未定稿     
协调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学专家陆学艺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两个问题应解决好:一是构建合理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阶层;二是要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要继续深化改革,制定和创新社会政策,调整社会结构,通过引导、调控,逐步形成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的呈橄榄形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儒家文化与官场腐败费英秋认为,历史上的官场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处,也是功利主义最发达之处。事实表明,只要儒家秉承“学而优则仕”,倡导官本位,就必然会蜕化为一…  相似文献   

17.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也必定涵含在企业之中。因此,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一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层面,也是企业、社会同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9·19”讲话的过程中,搞清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9.
卢钜波 《科学咨询》2009,(21):14-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被确定为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与法治息息相关。可见法治是和谐社会诸多要素中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要件,  相似文献   

20.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生了深刻变革,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工作体制机制急需进一步分析、研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转变和健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