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老庄的“道学”是一种反文化现象。“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不能按照传统的常规的语言观、思维观、真理观去理解和解释。“非常道”、“非常名”乃是运用反常的语言 ,进行反常的思维和判断 ,它是老庄道学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以宋德方为代表的13世纪早期全真道石窟建筑开凿与保护技术探索实践群体,在莱州寒同山不仅开凿了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而且在石窟山崖顶部留下了珍贵的古建保护技术遗产,体现了"道法自然"思想的实践结构,代表着道教建筑保护技术的最高水准,诚可谓"进乎技矣"。石窟群连同其依托的自然山体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保其坚固永久,其科技成就可总结为由"清、剔、破、通"等一系列具体方法构成的(一劳永逸式的、"自动化"的)"生态干预式石窟建筑自然保护技术",且其系统至今正常运行,泽被千年。该石窟为研究道教的石窟建筑保护技术提供了典型例证,亦可为再现道教建筑及其保护方法之"法自然"思想提供新证。全真道的生态干预式石窟保护技术对于某些洞穴建筑遗产的保护以及当代建筑生态设计仍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其所蕴含"基于生态系统观念的科学技术"思想更与都江堰无异,而堪媲美焉。  相似文献   

3.
唐初的四川著名道士王玄览,在他的《玄珠录》中,不仅把佛教一些思想融入他的理论,使他的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继承道家的基本思想并加以发挥,使他的思想不脱离道教的轨道。因此他的理论,仍然是地地道道的道教学说。他除了根据《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从而把道分成“可道”与“常道”而大加阐发外,还对《老子》的一些文宇  相似文献   

4.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①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句,历来注家纷陈,各抒己见,但不外乎将之解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叫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笔者认为,此解未稳。若依此解,则《老子》所谓“道,可道”且“名,可名”即当成为“道不可道”且“名不可名”,岂不令人费解!依笔者愚见,倒不如将“道,可道…  相似文献   

5.
道教文化是以太极图为象征的。道教学者借用道图来生动简明地描述道教最基本与最重要的思想,其中特别以太极图系统的道图最为有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的文化功能就是用来描述道教的宇宙演化思想与内丹修炼思想,而这种道教太极图系统便是以举世闻名的道图为代表,它现在已经成了世界人类文化的象征。因此,研究道教文化必须首先研究太极图。然而道教太极图系统的道图的源流、分合、演变向来没有被弄清楚,至今在探讨道教文化乃至理学文化上造成很大的混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把陈传所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其第一章的核心是理想政治范型建构。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设计的三种政治形态,名、可名、非常名,则是与此三种政治形态对应的政治秩序状态描述或评价;有与无构成"道"——理想政治模型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常有与常无则是对理想政治模型的体悟路径。道与名、无与有、常无与常有是其政治理论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7.
《老子》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章)总论世界起源,但文义简古,论老者解说不一。兹就本章文义之可异议处并其道论逻辑,略陈拙见,以求教专家学者。“道可道”“名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二句通行本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下简称帛书本)文字基本相同。于字义有异议者唯“道名可常”四字。四字关涉道论逻辑处拟后文述及,此处讨论末道名二字。此二字论者皆以为言词文字之谓,清俞正燮更谓道特指言词,名特指文字之义。他说:  相似文献   

8.
2000年来,人们提及老子之道,都根据《道经》首二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解,说老子之道玄虚微妙,不同世俗之政教经术之道,不可解说、不可名状,实为永恒不变、自然长生之道,此类解说与老子哲学思想的本旨实相抵牾。究其原由,皆因学者未悟“可道”、“可名”不当如字读。根据先秦文字书写特点及先秦文献文例,应读“可道”、“可名”为“何道”、“何名”。如此,则《老子》之语言较旧解为朴素,老子之哲学思想及命题较旧解也更为一贯。  相似文献   

9.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代天师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 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 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爱因斯坦 当代科学学的奠基人、著名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Jhon Desmond Bernal,1901—1971)在其名著《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卷首,就引用了我国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11.
开元十三年的唐玄宗泰山封禅活动,没有道士的参与,道教色彩淡薄,成为封禅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这与开元前期唐玄宗强调儒家政治、怀疑道教神仙方术、有节制地发展道教的政策等因素相关。然而,唐玄宗崇道和以道修身治国,泰山是道教名山,封禅又与道教有天然的联系,使此次封禅又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道教文化的色彩。唐玄宗的泰山封禅,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健 《新天地》2011,(12):I0001-I000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  相似文献   

13.
道家是哲学而非神学,它之所以被道教依附上,有其內在的神学基质。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是道教“体道成仙”的终极依据,成为道教最高的神学哲学范畴;道家的养生理论建立在独特的人体结构理论基础上,成为道教修炼道术的学理源头;道家还是神仙意象的最早创造者,这一意象为后起的道教直接取资。道家被神学化的历程,同时鲜明地体现在仙道诗中。  相似文献   

14.
论道诗     
诗歌与宗教,历来关系密切。纵观人类文明史,大宗教盛行的时代,必然有带宗教色彩的诗歌盛行。道教是中华文化滋生出来的最大宗教,随着道教的流行,道诗(即带有道教内容的诗歌)也繁荣起来。现存道诗估计在十万首以上,单从遗存的数量也可想见繁荣时的盛况。道诗有着鲜...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佛教、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官观大量设置,各名山的高僧、高道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在唐代三教鼎立的社会氛围下,长安僧人、道士皆注重传法弘道,努力扩大佛道二教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的三教论衡,僧人道士为弘道宣教的俗讲,唐诗中所见名僧高道的酬答唱和等活动,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佛教、道教和谐相处的历史实况.  相似文献   

16.
在仙道文化的影响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仙道诗歌。南北朝仙道诗是指南北朝时期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其形象塑造和意境的创造都是以道教活动为本原的诗歌;具体则包括南北朝时期以说明道体本身或者述说道教的神仙及信仰者(包括道士)的事迹、活动以及描写道教的宫观、名山,记录道教斋醮仪式活动和阐明道教教义,并宣扬信奉之效果及自我体道的情怀为题材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7.
在仙道文化的影响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仙道诗歌。南北朝仙道诗是指南北朝时期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其形象塑造和意境的创造都是以道教活动为本原的诗歌;具体则包括南北朝时期以说明道体本身或者述说道教的神仙及信仰者(包括道士)的事迹、活动以及描写道教的宫观、名山,记录道教斋醮仪式活动和阐明道教教义,并宣扬信奉之效果及自我体道的情怀为题材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8.
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  相似文献   

19.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道教思想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引进了不少佛教哲学。佛道两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特点是道教信仰者根据“道教”的意识,站在“道教”的立场上吸取佛教思想而造成的。道教不只吸取了佛教思想而且吸取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所以它的内容呈现出“杂而多端”的特点。因此,这使我们往往忽略它的本来面目。为了准确地把握“道教”的本来面目。确认道教信仰者对道教具备怎样的意识与立场,这是有意义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把初唐的道典《本际经》和它所看重的北朝道典《升玄经》,这两部经典中的“真一”思想作为关键,分析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道教的性格,同时还得考察一下《本际经》所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晋代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佛教、道教炽盛的两晋时代,他的思想主流是抵制道教的,但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诗人不可能完全脱离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以及他思想的产物-诗作,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陶渊明对道教的看法是矛盾的:既向往又拒绝。他对道教长生久视、羽化登仙十分向往,但是他又非常清楚地看到道教长生久视说法的虚妄,这种矛盾性在其作品里非常清楚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