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小兰 《理论界》2010,(2):139-141
《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令人瞩目。本文从批评文体的角度进行观照,认为它们的文体皆是王国维自觉批评意识下的主动选择,指出《红楼梦评论》的颇受指摘与《人间词话》的备受赞誉与它们使用的文体密切相关,并从正面比较和反面假设中揭示《人间词话》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文论经典的《人间词话》,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英语世界的文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涂经诒的英译《人间词话》起步晚于李又安,但其译本的出版则在李又安译本之前。涂经诒与李又安在两种不同母语背景之下的英译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李又安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方法有深刻的研究,她钻研《人间词话》的时间长,又得到钱钟书、周策纵等人指点,对王国维的若干词学范畴、术语有颇为精到的把握,其译本更具学术价值。王国维早年曾通过对辜鸿铭英译《中庸》的批评而对若干中国语的英译表达了担忧,而英译《人间词话》的情形似乎正印证了王国维的担忧。但英译《人间词话》对于传播中国文论思想,促进中西文论的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是国内王国维研究权威陈鸿祥先生的新著。其突出的特点是,从东西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与传统的张力场中,对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人间词》,给予了一种新的注释和新的阐述。并在这宏阔的综合注评中,给《人间词话》《人间词》的文本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起到了迄今为止对《人间词话》《人间词》的当代注评的总体叙述的惊人效果,为我国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王国维最先参照西方文艺理论,经由《〈红楼梦〉评论》等文章而建构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批评体系,引领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潮流与模式。此乃其文学研究"得"之关键所在。然而,《〈红楼梦〉评论》中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观点,这些错误观点长期被学界所忽略,这是不正常的。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与中国人的精神大相违背,就是一个严重的失误。《〈红楼梦〉评论》表现出以西释中批评模式的局限性,此乃其比较文学研究"失"之体现。其研究之"得",启迪我们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时,要自觉以中国文论话语规则为主来融会西方文论;其研究之"失",对今日仍盲目套用西方文学理论解释中国文学的批评模式,则具有不可忽视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晓梅 《东岳论丛》2006,27(1):57-59
叶嘉莹在对《人间词话》的批评中指出中国诗学缺乏科学性,呼吁建立西方式的概念界定清晰、体系精严宏大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实际上,中国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转换、融合和提升是我们一直追问并将继续面对的问题。如果将古代文论研究大概分为“民族的”、“科学的”和“阐释的”三种理论态度,我们认为,“阐释的”态度是比较恰切的。借助“西风”之力吹落古代文论这棵“碧树”上的残枝败叶,革除主观印象式批评的缺陷,保留重感发体验的传统,延续曾一度中断的民族精神的血脉,使我们的文论研究获得生生不已的力量,是我们借鉴西方文论的目的,是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的思想博大精深 ,见之于文论方面 ,最重要的便是《姜斋诗话》 ;王国维之论文学 ,为世人所推崇 ,典范之作自然要算《人间词话》。船山论诗拈出意象 ,观堂说词标举境界 ,说法虽然不一 ,然而细加探究 ,即可看出二者的联系。本文即从二人论诗境、妙悟、诗法观点的一致性来阐释二者的传承关系。一、诗歌意境诗境是《姜斋诗话》与《人间词话》所论述的核心问题 ,前者论意与象 ,后者论境界 ,但二者都从诗中的情景谈起 ,其中不无关联。王夫之以为诗以“意”为主 ,强调情景的一致性 ;王国维则从“境”入手 ,主张诗中情景的自然融合。说情景一致…  相似文献   

7.
《〈人间词话〉〈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是国内王国维研究权威陈鸿祥先生的新著。其突出的特点是,从东西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与传统的张力场中,对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人间词》,给予了一种新的注释和新的阐述。并在这宏阔的综合注评中,给《人间词话》《人间词》的文本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起到了迄今为止对《人间词话》《人间词》的当代注评的总体叙述的惊人效果,为我国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王国维一生在文艺研究与创作上有三大贡献,即“论”“话”“考”。“论”为第一个…  相似文献   

8.
《人间词话》"气象"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涛 《江淮论坛》2006,(1):159-163
“气象”是《人间词话》中的重要概念,它与“境界”关系密切,对它的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对“境界”的评价。本文追溯了《人间词话》气象说的传统文论渊源,从生命关怀、个体感悟与悲剧体验三方面阐发了“气象”的内涵并探讨了“气象”与“境界”的关系,提出“境界”是一种人生境界。气象具有与境界相通的特点,是境界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皎然的《诗式》是唐代影响深远的诗学论著,解读《中国历代文论选》节录的《诗式》内容可知皎然以及编者所要表达的诗学观念,其中有关诗歌“用事”论,从概念及功用上把“用事”和“用典”、“比”区分开,使“用事”成为一个独立的诗学概念。并且通过例证,认为诗歌用事应做到“不傍经史,情格俱高”、“真于情性,尚于作用”、“用事不俗,不为事使”三个准则方可成就好诗。较之前代的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皎然对“用事”客观系统地论说开启了诗歌用事理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1.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2.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论中“才”“法”矛盾的解决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群 《兰州学刊》2004,140(5):233-235
"才"和"法"这两个文艺创作论范畴有着天然的矛盾.中国古代文论家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方式.尚理法者,不大胜也不大败,尚才气者,非大胜则大败.这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实践中解决才法矛盾的最常见思维方式.大部分理论家则认为最恰当的创作原则是"敛才就法".相对于"敛才就法"理论的保守,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敛才于法"的观点则体现了中国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陈良运 《东南学术》2002,(6):120-128
“真”是中国美学中与“美”密切相关的观念 ,属于美的本体范畴。始发于道家之“真” ,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质、本相、本色一种自然而又真实的状态 ;儒家以“诚”为“真” ,重点指向人的天赋本性 ,由此 ,“情”的本义也被界定为“真”。庄子首出“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成为后人文艺创作中至高的审美法则 ,王充反对虚妄强调客观之“真” ,司空图《诗品》标举诗之“真体”、“真力”、“真迹” ,明代诗人提出“真人”、“真诗”说 ,确定了“真”在文艺美学领域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三个代表”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从这“两个必然”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就此角度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刘素民 《东南学术》2006,(5):104-109
马里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粉碎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形象"、拔离了人曾经深植的精神之根,将人类文明推向"黄昏时分".陷入困境的现代人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的牵引,以恢复早已丢失了的"人的形象"、"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之根."存在"的意义是马里坦"新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滥觞于传统托马斯主义的生存论,既是现代存在主义及其关于人之存在意义的理论根源,又是马里坦生存论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7.
丁鼎 《齐鲁学刊》2007,(4):13-15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表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清王朝终结,"礼"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礼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道德应该"是当下道德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思想史上对于"道德应该"为"信"的哲学论证都不免陷入某种理论困境,因此,"道德应该"作为问题要从"存在"说起.在"存在"作为"无"而具有的"可能"视域中,"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其悖论意义是指从"道德应该"的规劝出发,沿着人们为"信"的逻辑轨道,必然地推出与其正相反对的"道德不应该"的规劝也是道德的,正相反对的"应该"与"不应该"在道德评价上是等价的."道德应该"的悖论特质来自于"存在"."存在"作为"无"体现为"可能".由存在的这种"可能"与"不可能"的正相反对,就使得在"存在"作为"可能"之"好"、"善"的区别里,已经包裹了"道德应该"的悖论意义."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的论断,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对"道德应该"普遍必然之绝对意义的理性依恋,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从追求以普遍必然的"道德应该"作为道德践行评价标准的理论迷雾中警醒.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和根本要求、显著优势和制度安排等重大问题作出系统阐释,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作出庄重宣示,赋予"中国之治"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纲领性文献,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两课"科研是教师提高自身内在素质的有力杠杆,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两课"科研的关键,是找准既适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而又切实可行的学术切入点和生长点."两课"科研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各职能部门尤其是广大"两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