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周作人前期散文中 ,无论是不同程度蕴含“浮躁凌厉之气”的那类创作 ,还是写“身边琐事、草木虫鱼”的那些作品 ,其平和冲淡的风格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本文从语言和文章方法两个方面审视前一类散文的冲淡 ;从题材的选取、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涩味与简单味”等方面审视后一类散文的冲淡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是儒家艺术精神的核心,周作人散文的忧患意识与儒家艺术精神具有渊源关系.早期杂文的感时忧国、闲适小品的人生忧思和抄书体散文的历史忧患贯穿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忧患意识也是周作人散文"浮躁凌厉"和"苦涩"特色的形成和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周作人的“魏晋文章”可谓独具特色。其散文小品以及新旧诗体 ,皆以风格的冲淡平和与语言的流丽自然而见长 ,与魏晋文学神似。由于最为服膺陶渊明与颜之推 ,周作人的这一追求 ,对于后来的废名、俞平伯、江绍原等人都影响至深 ,从而于中国现代散文中的隐逸与静穆一脉风格之形成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者普遍认为平和冲淡、闲适自然是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然而周作人自己却尤其看重散文的"苦涩"味。"苦"表现在思想内容上,"涩"则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苦涩"结合而成为他20世纪30-40年代散文的一种独特风格,这与他的文学主张、个人气质及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另外,这种"苦涩"味也成为一种文学传统,对诸多作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够独树一帜、自成风格的散文大家。以周作人二十年代小品散文为本 ,研析其学者式的知识园地、“逸趣”盎然的艺术品格、舒缓自在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探讨周作人二十年代的小品散文的独特的精神内核及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视角上,对于不同的人物鲁迅采取了不同视角,而周作人的写作视角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鲁迅的忆人散文重在"评"而不在"忆",将叙述、抒情、议论合而为一,因此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重在"忆"而不在"评",缺少哲理上的思索.鲁迅的忆人散文的情感激越深沉,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情感平和冲淡.这种差异是与二人的思想性格、文学观念、美学追求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平和冲淡"不是直接出于周作人在美学上的自觉追求,而是出于作家对"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高谈阔论"的话语姿态及其影响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废名是京派小说最早的一名作家,湖北黄梅县人,五四时期曾在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参加过语丝社,在语丝周刊上登载《竹林的故事》等作品,1925年10月,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呕竹林的故事》,因为多写“乡村的儿女翁媪之事”,可以归入当时乡土小说的范围。众所周知,“五四”时规的散文创作大家该算是周作人了,他的冲淡平和的“美文”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作家,俞平伯,朱自清等大散文家无一不受其必响,但这都是在散文小品领域内的继承,而在小说领域内继承这种美学风格的作家要算废名为最著名.周作人在三十年代说过他的得意门生只有二…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周作人与周作人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深怀散文情结。"散文的周作人",意指周作人本身就是他所指认的言志的散文。他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性情情趣等无不诠释着他所命名的散文小品。"周作人的散文",可表述为散文是周作人的一种语言物化,是周作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周作人精神私人化的一种表达。主体与文本这样地相生,在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似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文章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周作人硬气、沉实的精神个性与古越先民强悍好斗的野性、句践兴国雪耻而惨淡经营的稳实作风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围绕周作人的“故乡泛化意识”,探讨了越初民敢于轻舟泛海的海洋心态于其“世界民”意识形成、古越怀疑而非盲从的理性思维方式于其破除传统故乡意识的影响;第三部分则梳理周作人散文平淡而又无法平淡的风格与古越精神中任适自然、追求事功两种对立文化质素并存兼容间的某种内在因缘。  相似文献   

11.
废名提出"重事实"的散文观念,发展了周作人的小品文观,产生以"隔"为特色的散文风格。辨析废名和周作人师生之间"隔"的异同,可窥其"重事实"散文观内质是重灵感、崇自然。废名从六朝文总结出"乱写"的技法,推崇无意为文,重内在灵感之线索。二者共同形成废名散文独特的"隔"之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旨在从生活、散文创作与文学理论三个层面来关照处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周作人,所表现的为人为学平和冲淡、质朴自然的特性;分析认为周作人之所以能保持这种特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深入骨髓的独立意识和冷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所处的时代是没有自由的,但他却把这种不自由的心境转化为自由的形式(小品散文)表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还将现实中沉重的东西尽量予以化解,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小品文是周作人心灵世界的自然流露,潜在文字间的那份“苦涩”不仅表明了他的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还指陈着他心灵自由的限度。  相似文献   

14.
"淡雅"范畴追求平淡自然、韵味淡远的审美意境。"淡雅"意味着超凡脱俗、飘逸淡远、雅洁冲淡,自然高妙。"淡雅"之境的创构则是无心偶合、自然天成;其审美特色是平淡而不流于浅俗,澄淡雅洁。故而,"淡雅",又称"平和淡雅"、"和雅冲淡"与"雅洁淡远"。"淡雅"之境域所表现出的"淡远"、审美风貌中的"冲淡",意指冲和、宁静、闲适、雅淡,是淡而意韵幽长、渐远而至无穷;是平淡萧疏、冰痕雪影、乌迹山廓,渐远渐无的清澄平淡之境;是淡中见浓、淡中见深;是浮云卷舒、孤鸿轻逝、空灵淡远。体现了中国美学重生生、重体验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之20世纪美学思想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把儿童文学纳入新文学的宏观建构中;二、对"言志派"与"载道派"两大新文学源流的批判性反思与鉴照;三、潜心于"冷落冲淡"与"逸趣横生"的散文风格创作实践.概而论之,其美学思想强而有力地标举和昭示着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应当在"古典"与"现代"的持衡中获得新生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6.
一、闲适派散文的发展嬗变周氏兄弟无愧为现代散文的鼻祖,分别为现代散文开了两条不同的重要的路。如果说鲁迅散文小品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是讽刺派或载道派散文的宗匠,那么周作人,这个中国新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家,则开创了闲适、冲淡的小品文体,成为闲适派散文的大师。可以说,这是现代文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的散文偏重个人趣味,但其趣味又常飘忽不定,这造成我们理解上的困难,常有不确定之感,宽以待之,则放之四海而皆准,严以律之,即寸步难行。为了更好地领会周作人散文趣味的精神,我们找到了另外的两组关键词:常识和人情物理。这两组词丰富和拓展了趣味的外延和内涵,常识是周作人趣味的支架,它使趣味充满知识之美,理性之美。情理是趣味的风度,它使趣味趋于澄明,充满了智慧之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仅就散文家的周作人,论述其突出的创作个性,考察评述其小品散文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风采的审美追求,以及对我国现代小品散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等关于五四文学革命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晚明小品与英国随笔合成现代散文源流的主张,在现代散文研究中影响至深.近年随着闲适、抒情小品热的出现,这一观点更是经常被人称引细化.但是,从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文化心态、文学观念以及阅读接受看,晚明小品的影响极为有限;而从散文品种的丰富繁多,风格体式的多样化看,晚明小品至多影响小品散文,严格讲只有言志派小品散文.五四散文以中国优秀的散文传统为基础,在承续清末新文体的同时,自觉吸取以英法随笔为主的外国散文观念,主动借鉴外国散文作品,从而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建设和文体尝试,并由此获得了现代品性.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沿着陶渊明所开创的平淡之风发展,指出诗人在汲取前人创作成就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冲淡平和。得出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使人生活的时代和诗人的性格倾向以及审美倾向有很大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