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1):81-83
刘半农与刘大白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诗人。中国现代诗歌与声乐具有密切的合作关系,现代诗歌创作受到了歌曲的影响,刘大白与刘半农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刘大白的生平经历,一直流传着一种曾经逃婚和出家的说法,其始作俑者是天行和陈于德,但他们的说法都不真实。刘大白从1899年第一次结婚后,经历了三次丧妻的苦难遭遇,并没有逃婚;更没有因要逃婚而出家做和尚,1899-1909年他一直在家。这在刘大白的著作中有充分的证据。因此,这种误读今后应该予以改正。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诗词注评>(钱理群、袁本良评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9页录近代诗人刘大白(1880~1932)诗3首,其中一首七律为<湖上吊韩世忠>:君相筹边只议和,北来鼙鼓震关河.小朝已定红羊劫,大将空悲白雁歌.三字狱成同调少,两宫仇在痛心多.江山满眼都残雪,忍向西湖策蹇过. 相似文献
4.
(一)高步瀛先生(谥贞文)传略先生讳步瀛,字阆仙,姓高氏。故燕南霸县富室,后中落。先生九岁而孤,从其母张太夫人,居新安外家。外家聘郑州黄心权先生课训子弟,先生从而受书,励志横经,不舍昼夜,强记默识,莫与为俦。黄先生谓为聪明深智,必成伟器,而大爱悦奇之。先生初应童子试,冠其曹。有清光绪甲午,(光绪二十年,公历一八九四年)先生年二十二,举于乡。教学永清、完诸县,主讲定兴书院,犹赴保定莲池书院试月课。时桐城吴汝纶、挚甫先生主讲席,阅先生骈丽之文,尝自叹弗如,然先生从此治学,益攻本源,而为文遂擅骈、散两家之长矣。光绪辛丑(光绪二十七年,公历一九零一年)先生任畿辅大学堂教席、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教席,旋赴日本,卒业宏文师范学院。归国任省视学。学部侍 相似文献
6.
7.
一、生平简历及治学精神著名词曲学家、戏剧学家、敦煌学家任二北生于1897年6月1日,江苏扬州人。原名讷,字中敏,取《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意。早年治北宋词、北曲,笔名二北;后改治唐代音乐文艺,乃名半塘,意谓研究唐代韵文之半也。任出生于商人家庭,父亲名恭,字守谦。早年作过扬州盐商的“伙计”,稍有积蓄后,自营盐业。为扩展业务,举家迁往淮安,又搬家至沿淮重要商埠清江浦西坝集。母亲顾氏,扬州人,共生子、女十人。任二北行六,长兄任诚、二姐任华,均早亡,四姐、五姐、八妹、九妹、十弟均早夭,七弟任訚,二十多岁时病故,三姐任藻,年已九十多,住家扬州。任六岁时读私塾,后进入西坝集小学,1909年毕业。1912年暑期,考进常州第五中学,与瞿秋白、李子宽(《大公报》创办人之一)同班,因闹学潮,被开除学籍。1917年春季,进扬州第八中学,同年暑期取得中学毕业文凭。1915年前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传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世和童年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1897年9月18日生于桐城乡下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祖父和古文家吴挚甫有交谊,做得一手很好的八股文。父亲是个乡村私塾教师。朱光潜弟兄三人,他是老大。从六岁到十四岁,在父亲鞭挞之下受了封建私塾教育,读过而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左传》和《唐诗三百首》,学过写科举时代的策论时文;看过《史记》、《战国策》、《国语》、《西汉文》和《通鉴辑览》、《困学纪闻》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朱家处在穷乡僻壤,买书甚难。他的一位族兄每年都要到距家三十里地的牛王集上买一批书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刘古香,原名起今,字古香,广西马平县(今柳江县)人。1869年10月(清同治八年九月)生。1892年考取柳州府学,1896年考取广东广雅书院。1901年考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他鉴于清廷腐败,国势险危,志欲兴民族、救国家,乃弃文就武。1906年,入广东将弁学堂学习陆军,与姚雨平、张醁村等同学。是年暑假,刘回柳州,同柳州知识界邓承绪等创设“龙城求是学会”,讲求救国之道。1907年与钱权赴香港,由姚雨平介绍加入同盟会。旋奉派潜入广州进行革命活动,在人塘街廖氏书室暗设机关,吸收同志。不久,又与钱权回广西,运动梧州、浔州、柳州各属防军及各地会党。刘古香在柳州、借办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是举人,又是将弁学堂毕业生,允文允武,在柳州甚得人望。他协助马平县当局次第开办柳郡中学、柳郡师范、马邑两等小学堂,并兼任劝学所总董,负责管理教育行政事务。他还担任柳中、柳师、马邑小学的经学、国文、体操教师,在学校教育方面成绩卓越,声望日著。他对各界士绅的联络工作极为重视,地方团总和地方自治会人士以及教育知识界人士大都与刘古香接近。有些士绅和教育界人士受刘古香影响,逐渐倾向革命,并通过刘古香和柳城县邓宝书(字仙舫,同盟会员)的介绍先后加入了同盟会。当时加入同盟会的有柯汉资、李德山、李子廷、杨秀芝、王干廷、杨瑞池、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