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论旨趣及其思辨特性的疏析,指明老子“道”论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形态,其体(无)用(有)合一的本体论思辨特性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的理性传统;提出由“道”论展开的哲学认识乃是不同于西方哲学逻辑认识论的精神认识论,它不是逻辑范畴的认知,而是精神范畴的体认,并指明老子“道”论内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而非宗教)理念。  相似文献   

2.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文化发展来看,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老子》正是通过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亦即其道论开始他的人学思考的,依照“天人之学”这一内在的逻辑展开他的人学思想。以“道”论作为本体论根据、以性自然论作为人性论基础,在探究“天人之际”的理论背景中敞开其全新的人学视界,最后归人生最高境界于“道”的境界。文章认为,这是《老子》人学思想展开的基本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论旨趣及其思辨特性的疏析,指明老子"道"论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形态,其体(无)用(有)合一的本体论思辨特性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的理性传统;提出由"道"论展开的哲学认识论乃是不同于西方哲学逻辑认识论的精神认识论,它不是逻辑范畴的认知,而是精神范畴的体认,并指明老子"道"论内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而非宗教)理念.  相似文献   

9.
道论开启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大门,在理论上必然要关注道本体论形成的逻辑演进过程。通过对老、庄之道超验性、本真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及对道论自身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甄别,认为老子本源之道并未达到通常理解的本体的高度,而是庄子在自觉地区分了道和源的基础上,把道推向了超验世界,又把老子"道"本源论命题转换成知识论命题,通过对知识论的否定而成就了道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提要]基于“缘起论”思维根基的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其在思想层面遭遇了中国化的“体用”诠释。东晋释道安、僧肇等就借用玄学思想与概念通过“体用”“本末”等中国本土概念创造性地诠释了佛教般若思想,之后伴随着中国佛学由般若学向涅槃学的取向,《起信》《华严》及中国禅宗皆借用体用概念与思维模式逐渐建构起了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理论框架。中国本土的“体用”概念及其思维框架不仅深度介入到中国化佛学的哲学建构中,使印度佛教经过诠释与会通终于摇身一变成为启发中国人心智的理论模型,同时它也是达成儒佛道三教思想汇通的重要思维桥梁。“体用”思维模型一方面建构了中国化语境的佛教哲学,另一方面也使得本土的“体用”概念发生了“佛学化”的改造。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体用论模型在回溯到中印佛学思想源流的相关理论议题时也遭遇到一些挑战,如何面对此一挑战也关涉到中国佛学的现代性诠释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老子科学思想基础的自然观,包括以“道”为始基的自然哲学、宇宙生成论、宇宙循环论。“道”乃天地万物之本,它包含着两种相反因素的相互作用,蕴含着辩证法三大规律。老子的技术思想从“朴散为器”到“大制不割”,从“有而用之”到“有而不用”,从“有之以为利”到“无之以为用”,均体现出老子对人类心灵与器物之用关系的觉悟。老子的这些论述,不但对于工程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人们处理国事、家事、世事与人事等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老子科学思想实现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综合,以及“天”与“人”的综合,即自然与人的综合。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以及老子在管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许多主张,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中,笔者围绕老子关于“无为”的管理原则、“以人为本”的管理观、“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管理艺术等几个方面,对老子管理哲学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诠释被誉为英国人文主义的美学宣言的锡德尼(Philip Sidney)的<为诗一辩>.文章评析了锡德尼用以驳斥清教徒对诗的谴责的艺术及其著作的意义,并由此证明,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不仅仅是道家颠覆性的语言策略,是道家超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哲学写照,亦是道家对大千世界运动规律的经典性总结.因此,它也适用于对西方文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新旧社会交替、各种制度全面变革的时期,春秋晚期更是处于这次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对立统一思想是春秋晚期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老子朴素唯物辩证法理论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哲学著作,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尽管如此,这种理论的产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克服形而上学哲学史观的弊端,在人类文化的大框架中,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走向上,去看老子哲学,看他的思想超越古今,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文价值,具体分析老子对人类文明秩序的规范;老子哲学的结构性类比思维方式;老子哲学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赵秉文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秉文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道统论、道体论和明道论三个部分。道统论表明了赵秉文对儒学学术传承统续的理解,明显有调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倾向;道体论也即哲学本体论,是其对万事万物的根据的理解,也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根据,具有内在的矛盾,即道与道德价值的分裂;明道论是赵秉文理学修养功夫论,是道德实践的具体步骤,有明显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体验"概念的发展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经历了认识论、本体论和解释学这三个发展阶段.体验概念的发展有二个特点:其一,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主体性精神一步步凸现;其二,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非理性因素越来越浓烈."体验"是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我们可以把"体验"视为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理性主义哲学惯用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一种有力反抗.  相似文献   

20.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社会人生的法则和准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万物因而也以自然为本性,社会治理、政治方略和人生行为、道德修养同样以自然为宗旨。在生死问题上,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其“贵身”论主张安命自足、柔弱居下以得享天年,反对刻意强为和纵欲争利。老子的生死观追求的是效法天长地久之道,生死任其自然,从而做到“死而不亡者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