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1935年1月,一艘英国轮船公司的邮船正乘风破浪由上海开往新加坡。一位“长年跼处在一个熙熙攘攘闹市中”的二十三岁上海青年,站在甲板上,“看到了海上日出日落,见到了无数海鸥飞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壮丽的海上景色,使他“思潮起伏”,想起“旅游南洋是一回事,南洋研究又是一回事。我不应满足于旅游,而应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这位在甲板上立下宏愿欲以毕生精力尽瘁南洋研究的青年是谁?他就是现代中国南洋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姚楠先生。  相似文献   

2.
我那年仅15岁的儿子在待人处事上已经很“成熟”,“成熟”得胜过我这个父亲。 有一次,一位同学向我儿子借《少儿百科全书》,他回说被别人借去了,而接着班主任的儿子问他借,他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我当时问儿子这是为何?儿子毫不掩饰地说:借给一般的同学没有什么作用,而借给班主任的儿子对自己则很有帮助。妻夸儿子聪明,说就应该这样处事。我却有一种可怕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去年冬季,我们一行到海南旅游,在迷人的海边还没玩够,就被导游拉到专卖珠宝的旅游商店。一进店门,一位打着领带、举止文雅的年轻人就向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当他听说我们是从石家庄来的游客时,立即兴奋地说:“哎呀!我也是石家庄人,出来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老乡,快请进!”说着亲切地招呼我们坐  相似文献   

4.
我和老公是同学,同班同桌,而且是毕业后天南海北折腾到一块的,听起来浪漫得不得了,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他追我的过程简单而神速。同桌两年一直是同学加同志,没多说过一句话,毫无预兆地他突然送我一双亲吻的瓷娃娃,我在大惊之下发问:“这是什么?”他很镇定地回答:“想知道吗?我马上就可以让你知道。”求爱尚且如此平铺直叙,就别指望以后了。第一次约会去公园,他就只领我进大门,一切圈起来收费的小门全免进了,还大言不惭地说:“大致看看就得了,里面外面差不多。”那时,我  相似文献   

5.
论沈有鼎     
<正> 一沈有鼎先生逝世了,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如今寂寞地归去。“白发多时故人少”,回忆过去与有鼎先生之吃茶谈“天”,为之神往。在70年代,我们经常在一起谈“天”,这“天”是自然的天,我们谈话总是围绕数理、哲学、逻辑以及中国经学、历史与古典文学。他是一位学识渊博而言辞锋利的人,这在最初。出乎我的意料,他蓬首垢面,行路蹒跚,体形象我的老友童书业、平时我没有注意到他,虽然早仰其大名,以为“不过尔尔”,接触后乃惊其博学与机锋,谈经夺席,当代仅有。  相似文献   

6.
章士钊 (1 881 - 1 973 ) ,在近百年历史舞台上 ,是一位相当特别的文化名人。早年他是个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论家 ,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 ,晚年退居书斋 ,完成了一部百万字的巨著《柳文指要》 ,一生斑斓丰富 ,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其功过是非。他曾经对中国的“现代性设计”① 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但是现实政治粉碎了他的社会理想 ;他抱着“志在从政 ,非止求官”② 的初衷踏上政坛 ,却一再地陷入政治漩涡 ,最终也未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在段祺瑞执政期间 ,他推行“整顿学风”政策 ,限制学生运动 ,又违背时代潮流 ,举…  相似文献   

7.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是他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紧张充实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相似文献   

8.
两位候选者     
孟繁星 《快乐青春》2009,(11):21-21
一位华侨富商决定在家乡投资办厂。很多人都希望能成为这位富商的合作者,纷纷跟他联系。在众多人中,富商挑选了两位比较合适的人选,但他只能选择一位作为经营管理者。富商酷爱下棋,而那两位候选者刚好也是下棋高手,富商便对他俩说:“你们谁赢了我,我就与谁合作。”  相似文献   

9.
李达同志因为公开反对林彪的“顶峰论”,在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含冤去世已经十二年多了。我对他的怀念,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益深切。在他身边工作的那些年,我还年轻,只觉得他是一位宽厚平易而又有些执拗的老人;他的言行,我也看得很平常。可是,经过这些年的风侵雨袭,他的影子却象镌刻在石上的花纹,越来越清晰了。一幕一幕的往事浮现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10.
那天,一个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顺路来看我,他读了我写的一篇关于男人脆弱的文章之后对我说:“写得太残忍了!别把男人的灵魂都剥光,给我们留一点自尊。其实男人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 是呵,从表面上看,男人比女人要强大,在情感方面他们也不像女人那般细腻隐秘,似乎要直白简单得多。然而事实上,恰恰是男人的这种表象给女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使他们轻易地就相信或讨厌一个男人,轻易地就爱至骨髓或恨到切齿。其实在很多时候,男人根本不知道  相似文献   

11.
我和冶方同志相识很晚,但我们之间的了解较深,这种了解是通过工作上的多次接触而加深的。他是我敬佩的一位学者,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当他逝世的噩耗传来,我怀着悲恸的心情在寄去的唁电中说:“孙冶方同志是党的正直无邪、有骨气和群众观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我们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他的浩气长存!”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与一位网友在网上聊天,他说能轻松地打开我的信箱,正在我怀疑之余,他已真的把我的信箱打开,并把信箱内所有信件的内容一一告诉了我。这真是叫我大跌眼镜:“你这么神?难道你是黑客?”他笑了:“这其实很简单,大多数人为了便于记忆,信箱的密码一般选择自己的生日或电话号码,这样试几次就会把你的信箱打开。”听后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事后我一琢磨,可不是吗,如果是比较要好的网友或同事、同学、朋友,一般会知道对方的生日或电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14.
<正> 《红旗》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二期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作者是林子力同志。他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批评斯大林的所谓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他说:“斯大林明确地把所有制规定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并决定着其它两个方面。从而就使得所有制成为可以脱离生产、流通和分配而存在的独立的概念,实际上也就是把所有制简单地等同于生产资料的归属。”“恰恰正是这个‘三分法’,是马克思生前批判过的形而上学”,并且“陷入了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列斯科夫是一位天才的叙述家 ,他的许多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列斯科夫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 ,而且“我”不仅成为小说的结构要素 ,同时也把小说作者的价值观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毫不顾忌地用“爱”这种欲望形式表现对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的作家。他的思想、创作虽然比鲁迅稍逊,但在“五四”文坛上,也是一位公认的大家。在“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本身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能用人文主义的严肃态度探讨人的情欲和生存问题,从个体的本能欲望切入到所处的时代、社会;借欲望的外貌,灌注启蒙的理性,把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文本成为一面以独特视角反映“五四”时代人性觉醒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17.
“求购:小提琴,无力出高价。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为什么我偏偏要注意到这则广告呢?就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平时是很少看这一类广告的。 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珊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就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我手臂渐渐长长了,也试着学拉苏珊娜的那把小提琴。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所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哦,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把琴呵!”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的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他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父亲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德国一位著名思想家说过:“器官得不到锻炼同器官过度紧张一样,都是会影响健康的。”因此,他反对追求过于舒适的享受,反对游手好闲,反对体力和智力上怠惰。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也说:“我若停止给自己找点工作干,那么我可能早就不行了,因为这种工作能增进我的健康,使我能睡个好觉,情绪饱满。”他虽然一生勤于写作,但到了晚年还经常下地耕种,因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旅游"观念及其民族文化心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来生 《社会科学》2003,(12):114-120
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 ,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这在字义上是由于与“旅”的搭配使“旅游”有了漂泊乡愁。而从民族文化的深度探析 ,在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下 ,中国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和血亲关系 ,一旦“失其本居” (旅 )而游于外 ,便难免有思乡之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文化观念才逐渐改变。商业经济萌动与旅游观念更新带来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 ,对该旅游热的出现及其文化背景加以分析 ,可以更好地印证古代特定经济背景和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化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诗人庞德写过一首有名的小诗《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这首诗很明显地与东方诗在神韵上呈现出一致。庞德也自称这首诗是“日本和歌式的”。庞德研究过中国诗,并翻译了一些中国旧体诗。他的这种“学养”与他的某种身份——意象派诗歌擎旗人一一之间有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这是耐人寻味的。庞德显然从东方诗中汲取了大量养分,他的意象理论也可以部分地视作是他对东方诗主要是中国诗的一个看法。由于庞德不谙中文,他对中国诗的了解自然是有限的,但这个缺陷倒恰好使他更直捷地看准了中国诗的意象性。 由庞德这个例子,使我有自信陈述一个基于缺陷产生的对西方诗的看法,即西方诗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