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毋庸置疑,行人无视交通信号是明目张胆地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不管是批评教育还是适当的经济处罚都不为过。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远不是一句行人"有规不遵"便能解释。一些城市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设置不合理,道路发展更多的是为缓解机动车迅速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而考虑,造成了"中国式马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2013,(6):26
编者按这是一个被炒着的话题,令热相夹。冷的是现实的抵触,热的是现象的冲突。不管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敢走,这种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做法,这段时间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共同关注。这种现象几乎不间断地在每个城市路口上演,而在村道、城郊接合部可能更为频繁。我们在指责行人从众心理甚至上升到道德谴责的同时,是否想过行人为什么这样过马路?有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路权分配以及信号灯设置的无礼,也有一些刚刚进城的新市民,对信号灯的无视。在一些本该设置方便行人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  相似文献   

3.
姚炎中  李丽 《21世纪》2013,(6):26-29
这是一个被炒着的话题,冷热相夹。冷的是现实的抵触,热的是现象的冲突。“不管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敢走”,这种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做法,这段时间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共同关注。这种现象几乎不问断地在每个城市路口上演,而在村道、城郊接合部可能更为频繁。我们在指责行人“从众心理”甚至上升到道德谴责的同时,是否想过行人为什么这样过马路?有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路权分配以及信号灯设置的“无礼”,也有一些刚刚进城的新市民,对信号灯的“无视”。在一些本该设置方便行人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地方,却被一道道高高的护栏隔断,让行人过马路只能舍近求远或“翻山越岭”。行人在人行横道正常过马路时,有多少车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给行人让行?有多少车辆没有给行人让行而受到过相应的处罚?所以,“中国式过马路”不能一味指责“素质低”,也不能仅仅“一罚了之”,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行人敢冒生命的危险而上演着中国式过马路?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礼让”。所以有人认为,我们需要完善的,是我们的交通管理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对行人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这不一定是高素质的保障,却是高素质的前提。安全是入的基本需求和保障,交通安全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民生。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务必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因为事关民生,而民生无小事。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过马路”反映出当下部分中国人守矩美德的缺失、生命敬畏的缺少、义务道德的缺乏等道德问题;“重私德,轻公德”思维惯性的影响、效率“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焦虑是“中国式过马路”伦理之殇的诱因: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法律呵护道德、加强舆论宣传与监督、重视道德教育与践行,提升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德行,是“中国式过马路”道德治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姚炎中  李丽 《21世纪》2013,(6):30-32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中国汽车驾驶人首次突破2亿人,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18个大中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中国加速治理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显得尤为迫切。近日,北京、杭州、南京、柳州等地纷纷对中国式过马路亮罚单,引来叫好声一片。与此同时,处罚难度大、执法成本高,重拳整治陷入两难窘境,行人违章的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共鸣。人们倾向于将这种群体行为理解为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但如果是处于相同社会环境下的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习得的社会行为,就不能仅仅从公民个体素质方面来理解这一行为。而应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社会现象。文化学家泰勒指出,每一群体、每一社会都有一套显性的或潜性的行为模式。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叫做文化。个人的习惯模型是由适应既成的习惯模型形成的,即人的行为就是文化行为,文化对人的行为具有塑造作用。因此,本文基于高低文化语境理论来解读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