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农民教育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中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民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和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当前,由于农村所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农民通过教育加以适应、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通过农民教育加以实现、农民持续的增收需要通过农民教育加以保证,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民教育,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农民富裕度与共同度的影响强于农村共享性与可持续性;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政府支持与金融发展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不同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具有明显差异。据此,提出注重数字乡村建设的赋能作用,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底座;充分发挥政府支持与金融发展的中介作用,拓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多维路径;探索区域差异化发展道路,落实多层次、有重点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策略。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产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农村公共产品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公共产品建设的生力军.推进农村公共产品建设需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提升农民的参与度.以江西省为例,通过对639位农户入户深度访谈调查,利用二元Logistic的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种植规模、家庭收入、地理特征、民主参与、政策支持、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等6个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参与公共产品建设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从农民理性的视角出发,采用在荆门市X镇“二村一社区”的调研数据,研究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农业清洁生产和农民绿色生活状况,分析农民在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生态理性等特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水平总体较高,农业清洁生产并不理想,农民绿色生活方式有待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尚不明显;政策认知、清洁生产分别与绿色生活正相关,政策认知、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各自与建设成效正相关。据此提出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政策认知水平、形成生态意识行为自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发展农村绿色文化、培育农民绿色生活方式,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格局等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旨在富裕农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它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由于历史惯性、制度设计、农村资源流失、农民自身意识以及官员农民观、政绩观的问题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处于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农民的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培养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培育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于其现实条件,不可能很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在农村生活。经济收入的提高也不会很快。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改善农民的福利水平,在农村建立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具体包括:从文艺、文化活动入手,提高农民社会文化水平;组建农村老年协会,增强农村凝聚力;减少农民支出,增加农民福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它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不断上升。农村文化消费成为促进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总体上讲,我国农村文化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农村文化消费总量偏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文化消费方式单一及农民消费品位较低的问题。在综合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村文化消费提高的因素后,作者认为,应当采取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民文化消费观、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等措施,激发农民文化需求,培养农民文化消费热情,才能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农民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收入的增长速度趋缓,且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农民收入的不平衡性也在连年加剧。以晋城市农民收入增长状况为例,详尽分析了农民收入构成变化、不同县域间农民收入差别以及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力求从中探索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在规律。从调整优化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减负节本、科教兴农等方面寻求农民增收的实质性突破,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福建省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查 ,认为目前影响福建省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包括 :(1)生产条件 ;(2 )生产管理 ;(3)医疗卫生教育文化 ;(4 )生态环境。提出了“十五”期间提高福建省农民生活质量的对策 :(1)千方百计促进农民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 )发展农村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4 )改善农民膳食结构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5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6)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文章基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实证分析了1978~2008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起负向作用,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能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故应从加大政策性银行支农和增加乡镇企业贷款额度的角度着手,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制度创新构建我国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很多,但关键是由于制度缺陷的影响。通过制度创新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分析,认为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在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农村财政金融制度、农村组织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等农业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民权益为主线,通过提出研究假说并加以验证的形式,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认为:农民权益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内核,重视农民权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的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兼顾博弈各方的制度变迁内在机理,才能促成帕累托改进式的制度变迁格局。历史只会选择那些为了农民、服务于农民权益,而非无视农民、伤害和剥夺农民权益的农地制度。这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形成的共识,也是数十年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经验的凝结。在当前的城市化背景下,它应该得到珍视。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困难产生和解决都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城乡壁垒二元结构,乡镇机构臃肿而工作效率低下,乡村政治文明建设滞后,农民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某些领导干部未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等是农民增收困难的真实原因。为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对以上造成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几方面进行改革,打造农民增收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社区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中重要内容,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农民权益是建设农村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农村社区发展又是保护农民权益的目标和归宿。在我国目前新农村社区发展中,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保障服务和农民权益保护的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新农村社区发展受阻。为此,完善根本的法律制度体系,大力促进社区发展,是农民权益保护的基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与农民负担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民与乡村组织的长期交易过程中,不管农民在改革前后有没有意识到负担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还是无情地让弱势农民承担了大部分农村公共产品的生产。农村税费改革与农业税取消的政策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然而与此同时,一贯依赖于农民负担的农村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处境也将更加尴尬。只有选择好与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产品生产路径,才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19.
论农民负担沉重的体制与制度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负担问题逐步上升为诸多农村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农民负担问题的表面现象是农民负担过重,但实质在于农民负担体制的不合理上,农民负担沉重的原因在于农村公共分配秩序不规范;在于农村基层制度即现行的财税、行政体制的不规范以及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关系不清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南京城市边缘区农户对现有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的认识、评价和农户对政府投资农村环境建设的期望偏好,比较和分析了农户对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不同类型公共投资的需求。结果认为,目前城市边缘区农村环境质量处于不断恶化之中,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十分必要,而且农户对此也有较强的需求。从满足农户需求出发,政府有限的资金应当重点投资于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环境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注重政府投资项目偏向于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性质,同时加强农户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农户增加农村环境投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