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战士兼诗人"的郭小川,曾因其<致青年公民>这样的政治抒情诗而为当时的读者和评论界所瞩目,同时也因其<望星空>、"爱情三部曲"那样充满着"叛逆"思想的探索性诗篇而广受非议.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重新审视这些当年备受争议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时代高音区内的"不和谐音符"奠定了郭小川在五六十年代诗坛上的"这一个"的当然地位,同时也使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重新解读这些文本,寻绎诗人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可以引发我们许多超越文学本体以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伦理这个角度来说,<资本论>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背景下的经济伦理学著作和一幅经济道德生活画卷.用伦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资本论>,我想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第一,用一个新的视角去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思想体系;第二,有利于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momo 《优雅》2009,(3)
她曾是著名语言教授的夫人,和三个孩子的母亲. 她也是英国著名作复D·H·劳伦斯笔下<查泰来夫人>的原型. 在她死后的若干年,她并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幻想她美丽而风韵的香肩. 三十多岁时她超越了世俗的挂碍而和一个年轻作家私奔. 人们对她议论不断,而她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和爱情.  相似文献   

4.
林白的<妇女闲聊录>从文体来看,完全是一部标准的口述实录,但作者本人、出版社、评论界都将其看作一部独立的长篇小说.口述体被小说借用缘自于后现代思想背景.后现代社会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的兴起,带来了信息碎片的泛滥,消解了纯文学以陌生化的自然语言为媒介并且包含具有精神深度的隐喻性叙事;而消费社会的泛审美化也消解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妇女闲聊录>正是通过林白的记录和作品的发表,使得木珍的原生态生活产生了"移位",让我们在"他者"的生活中感受了阅读的震惊和陌生化,从而获得了叙述的意义,也具有了文学性.  相似文献   

5.
路遥的小说<人生>和由其编剧的同名电影中,均出现了富于文化意味的集市和文化馆场景,它们在艺术作品中呈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文化景现.也具有某种叙事潜能.借助对小说<人生>和电影<人生>的解读.研究者可以透视这两个场景的叙事功能.并在欧文·戈夫曼的传播理论基础上对其文化意味进行比较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马哲界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理论热点,尽管不同的学者对<穆勒评注>有着不尽相同的判断与解读.本文试图从<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44年手稿>)的写作先后顺序、交往异化与劳动异化的关系等方面,采简要阐述目前学界关于<穆勒评注>一书的各种不同声音,并由此而对这一重要文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种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7.
肖曼琼 《船山学刊》2004,(2):149-151
埃伦·格拉斯哥是20世纪前期美国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出生于弗吉尼亚州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加上生性腼腆,她从未上过学,而是靠在家博览群书进行自学.她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她尤其喜爱英国作家的作品,受其影响颇深.1933年,她在早期作品<人民之声>(The Voice of the People)再版的序言中提到把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清教徒>(Old Mortality)作为自己的识字课本并开始尝试写作;她还提到狄更斯对她的影响,指出:"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至少部分属于狄更斯的世界."①托马斯·哈代对她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她最仰慕的英国作家之一.她曾于1914年与1927年两次登门拜访哈代.哈代敏捷的才思,闪烁的智慧给她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她在书信中写道:"我从未见过托马斯·哈代这般年纪的人具有他那样的吸引力.这证明了一个人在越过人生之山时,才智是极其重要的."②的确,她非常钦佩崇拜哈代,她的一些作品也借鉴了哈代作品的风格、内容,其成就最大又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不毛之地>就是一部模仿哈代的作品.不过,它不是一部机械、简单的模仿作品,而是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8.
近年大批地下儒家文献的出士,不仅可以补充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纠正以往研究中的偏失,厘清<论语>中许多论而未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解读<论语>,其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颇具特色.本文主要从自古及今、百年瞬间、季节更替三个维度论述<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儒林外史>中多次运用"自古及今",体现了古今同一的循环时间观;"百年"与"瞬间"的两极性时空操作,"给中国古典小说文体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季节的更替则体现着人生经验的起落沉浮和芸芸众生的荣枯盛衰.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发现,<儒林外史>在叙事时间方面既积极吸收传统古典小说的优秀成果,同时又有所超越,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黄万华 《东岳论丛》2005,26(4):9-14
抗战时期是形成鲁迅传统最初的也是最有力的时期,它在战争文化的背景上和时空的近距离观照中对鲁迅作出的解读,尤其是对鲁迅精神的理论解读,极大影响了日后鲁迅会在哪些层面上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全民抗战的时代环境,强化了革命领袖对鲁迅精神的权威诠释,也使战时中国文学对鲁迅的解读集中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但同时,作家们丰富而独异的战时人生体验催生着对鲁迅精神的个性化解读,使鲁迅精神活跃于作家们的文学生命中,鲁迅精神由此成为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西蒙娜·德·波伏瓦于1949年发表的<第二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也因此被西方女权运动者奉为女性的"圣经".然而,这部巨著的中国之旅却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从80年代后半期<第二性>着陆中国内地,到90年代末中文全译本的问世,再到新世纪的重译,期间包括对<第二性>哲学、女性等内容层面的解读、探讨与研究,<第二性>在中国经历了种种波折,也在普通读者和学界中掀起了一次次热潮,而这些热潮又恰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患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德里达注定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那些宏富精深而又晦涩难懂的著述,不仅把西方二千年的文化传统送进了垃圾堆,而且也使我们所熟悉的世界顷刻之间沉没了。我们似乎已经难以对周围的事物作出反应,并用语言去描述它们,因为经验世界已不再是切实可感的,而概念的确定性也已被颠覆,我们藉以表达和交流的语言,也突然变成了一种陌生的对象。面对德里达,我们惊恐地发现一切生存的支点,已绝无幸免地被解构了。德里达动摇了人们通常熟悉的许多概念,对许多理论命题,乃至西方二千年的文化传统本身提出了质疑。通过德里达的激进的发难,许多为人漠视的问题纷纷从尘封的传统中浮现出来。不管德里达对这些问题的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3.
读完至友张远山的<庄子奥义>,我感到许多话都不必再说,无比地茫然与欣喜. 这种茫然与欣喜,简单说是读书人的幸福,而我也曾不止一次地与之相逢:在读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时,在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在读李劫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时,现在,它又像一位森林中的小精灵,在我的面前蹦跳着,活泼泼地.  相似文献   

14.
她是<观世音>中里圣洁的小观世音,她是<陆小凤传奇>中美丽的玉屏公主,她是<金婚>中可爱又倔强的女儿燕妮……她是我们眼前的张舒羽,干净的面庞一如当年的董洁,动人安静.歌唱、舞蹈、写作、扬琴等多重才艺为她平添古典美人的恬静.  相似文献   

15.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邓晓芒 《学术界》2008,1(3):106-117
2007年,江苏的<学海>杂志第1期发表笔者长文<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批评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引来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和胡治洪四位先生的反驳,四篇反驳文章栽于<学海>杂志当年第2期;笔者于该杂志当年第4期又发表回应文章<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对四篇文章逐一作答;该杂志于当年第6期又发表四位先生的再反驳.现在这篇文章是对去年<学海>第6期所裁四篇针对我的文章的再回应,其中有关儒家"亲亲互隐"问题的争论仍是核心,但扩展到如何解读中西经典、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理性和仁德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于竞游 《理论界》2009,(10):213-215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的<文明冲突?>曾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各种批判随之而来.时隔11年,2004年亨廷顿出版了<我们是谁?>,他将"文明冲突"的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所遇到的种种挑战.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十余年来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有很多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试图站在维系一国国家特性的角度,重新评价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18.
一 说到雨果,大概无须再做介绍.他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早已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悉.<九三年>以法国大革命雅各宾专政时期的1793年为历史大背景,为我们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众多历史人物和塑造出郭文、西穆尔登、朗德纳克等艺术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9.
借用施特劳斯的术语,黑格尔对他的历史性原理有一个"隐微教诲"和一个"显白教诲",其"隐微教诲"在<精神现象学>第八章给出,其"显白教诲"则见于<历史哲学>绪论.本文是对<精神现象学>第八章黑格尔历史原理之"隐微教诲"的一个解读.黑格尔认为,"精神"产生自己并发现自己,最后达于对自己的概念式理解即绝对知识,这个"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历程就是历史.  相似文献   

20.
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整理有关个人在反右派运动中经历的人生实录<沉船>,在90年代中期又编了有关个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的<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都是为了拒绝遗忘,抢救记忆,给那一段不堪回首又必须审视的岁月留下一些细节、脚注,也是在场者的证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