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诸类诗作成就斐然,其送别诗也别开新意,独具特色,“多情自古伤别离”(柳永语),“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语)王维的送别诗也抒写惜别并暗蓄优伤,但于惆怅感慨中溢出健康旷达的格调,透出清新活泼的气息,潜藏着催人勃发、激人自勉、慰人起放的青春活力和动人魅力。下面试就王维送别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美学特征作些分析。 王维的送别诗从不同角度书写了送别的各类场面,抒发了自己的微妙感情。首先是那些慷慨豪壮、蓬勃奋发之作。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  相似文献   

2.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经历所决定。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浓厚的禅意。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灵静寂的意境、闲适自在的境界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谢 等前人田园山水诗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王维把山水诗的创作推向成熟 ,在诗中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仕途的坎坷和佛学道教的影响使王维后期寄情山水 ,甘于寂寞 ,形成空灵静逸的独特诗境。王维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 ,精深的艺术修养形成了他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王维七律与盛唐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王维在唐人七律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并结合对“盛唐气象”的阐释 ,具体分析了王维七律代表作品包括一些精彩的应制诗 ,认为它们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 ,体现了劲健浑厚的“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5.
清新幽深空灵逸远─—王维诗禅境生成初探于雪棠,郭春燕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年),以其空灵澄淡,自然悠远的说禅理、写掸境、蕴禅趣的诗篇屹立文坛、独树一帜,世称“诗佛”.王维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曾拜南宗禅师道光为师,与南宗样师马祖道一也有...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我国古代极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多姿多采,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为了使学生具体地了解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1983年春天,我曾在本校中文系讲授过专题课“论王维的风景诗”,选了王维的写景诗80余首作为例证,并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加以诠释。这里选发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学识浅陋,故多皮相之谈,郢书燕  相似文献   

7.
盛唐时代的王维,是一位诗画兼长的艺术家。在绘画方面,他是南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被誉为“画家右丞,如书家右军。”(《容台集》)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方面,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可谓前人未有企及、后人未能逾越。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赞美,除了王维,无人可以承  相似文献   

8.
吴振华 《阅江学刊》2014,(2):120-129
李白《秋浦歌》与王维《辋川集》是天宝后期创作的表现江南秋浦胜境和北方蓝田辋川佳境的两组山水诗。尽管王、李二人没有交往唱和,也没有受到对方的影响,但两组诗还是存在相同之处:它们都继承了南朝大谢、小谢山水诗的艺术传统,运用五绝组诗描写山水景物。《秋浦歌》《辋川集》的差异主要是:李白重主观抒情,王维重客观描摹;李白受民歌影响,追求“诗中有人”,王维则受佛禅影响,追求“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山水田园诗,渗透了佛光禅影,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禅宗对王维的人生态度、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诗歌创作手法的深刻影响。作者认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幽静的境界、闲适自在的境界以及“无常”、“无我”的理念。由于诗人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从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使诗情画意与哲理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了“神韵天然”、空灵含蓄的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绘画的角度分点线、明暗、色彩三方面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进行分析,探讨其诗画一体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邵明珍 《求是学刊》2023,(1):151-160
《与魏居士书》确实反映了王维所信奉的“人生哲学”,但王维写作此信不是旨在为自己辩护,而是试图说服魏居士出仕以报效朝廷。魏征后人的贫困是王维十分关切的问题。晚年的王维孤苦伶仃,为朝廷尽忠是其余生唯一的追求。批评王维的诸多学者希望王维退出“浑浊的官场”,但当时包括高适、岑参、杜甫等大批诗人都在想方设法投身其中。“以隐为仕”是初盛唐文人普遍的风气,不能用“亦官亦隐”“独称”王维。王维受释道思想影响很深,但儒家“不废大伦”、积极入世才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历来对王维的《酬张少府》《竹里馆》等作品都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王维集中“辋川之什”以及系于“天宝下”的不少作品反映了王维对朝政之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13.
叶碧云 《唐都学刊》2007,23(4):12-16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为人和创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一生屡遭困厄,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政治仕途,都遭遇了许多不幸与痛苦,而佛教的信仰为他找到了解脱的方式。对王维的痛苦内容及解脱方式的探讨,可得知其受到后人膜拜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书法》杂志八二年第五期载胡济沧先生《李白<草书歌行>辨伪》一文,提出了五条理由,最后断定《草书歌行》决非李白所作。我以为他的论据是欠妥的。 该文说:“今按李白集子里确有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一诗,但事买上李白未果此行。”因为他们又恰遇李晔,三人有同游洞庭湖数篇之作;又碰到杨召卿、陈太守“话旧迎送,到岁暮还留在岳阳”。“我在集子里遍找李白的行踪,除了这首有争议的诗以外,看不出他和怀素  相似文献   

15.
空灵与禅意画意与诗意─-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高人雄王维一生奉佛习禅,佛学理念对他的山水田诗创作不无影响。尤其晚年,那些空灵剔透的山水诗,不同于谢灵运诗的细密繁富,也有别于孟浩然诗之古朴疏淡,陶渊明诗之自然淡远。这与诗人参禅悟道的体物方式或多或少引人...  相似文献   

16.
李亮伟 《浙江学刊》2003,(6):194-197
王维庙在浙江黄岩存在了一千一百多年 ,鲜为学界所知。考辨王维庙出现的情况 ,并探讨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乃知有始出迷信、继入传统“神道设教”轨范和地方政府“因势利导”以“辅治成化”之因 ,以及还有王维本人的“济人”之心、“重情”、文学才华得到人们推重等因素。王维庙对此邦兴文起到过积极作用。王维是否到过浙江 ,学界本存异议。浙江黄岩有王维庙 ,与王维生平行踪无关。  相似文献   

17.
王建民 《社会》2019,39(6):87-120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18.
近日从一家发往国外的报纸和一份全国性的杂志读到三篇文章,都谈到“王维评画”的故事,说王维见壁画“按乐图”而微笑出神,旁人问他是为了什么?王维答曰:“这画是描写《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的。”人们集乐工演奏,果然乐工的口和手在乐器上的方位以及动作姿势与壁面上描写的完全符合。这个故事是够吸引人的,但却不可靠。  相似文献   

1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也是吟咏重阳的经典名句。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故又称“重阳”,这是重阳节的文化缘  相似文献   

20.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7,23(1):124-128
吏隐与吏隐诗主要表达了吏隐者亦官亦隐的思想情怀。历史上的吏隐者有提出朝隐的东方朔、提出大隐的王康琚、提出中隐的白居易以及实践吏隐的山涛、阮籍、谢、王维等著名文人。探讨白居易的吏隐诗,闲适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其闲适乃是官场公务之余的个人放松,或者休假时闲雅、悠闲、自足的情调,与传统意义上隐士彻底的“闲”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