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全国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在地理区位较优、人口规模较大以及非资源型的城市,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同时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共同富裕。今后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可行经验走向全国,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方案,以基本公共服务和就业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解决好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城市群人口和经济与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小城镇建设短板突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即:坚持新发展理念,走集约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新型城镇化夯实基础;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使城镇化建设更具人文情怀;提高县城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日益加大。新型城镇化作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在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对人口红利消失和新型城镇化现实考察及内在关联的分析,认为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给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从产业升级、人力资本积累、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优先设计、全民参与五个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供给与劳动力集聚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公共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劳动力集聚均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作用。(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强化了劳动力集聚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同时,劳动力集聚受到公共医疗卫生的负向调节作用,公共基础教育加剧了劳动力集聚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负向影响。(3)劳动力集聚、公共服务供给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人力资本门槛检验,实证结果证实劳动力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呈现出阶段性减弱的促进作用,公共医疗卫生的促进作用初步显现,公共基础教育的影响效应呈“U”型,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效应呈现倒“U”型趋势。  相似文献   

5.
后脱贫时代需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以实现共同富裕。理论上城镇化可以协调城乡收入差距,现实却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差距依然居高不下。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处于倒“U”曲线继续下行的瓶颈期,城镇化滞后不仅仅是城镇化规模问题,仅仅依靠城镇化外延扩展型发展,很难实现城乡收入的协调,只有赋予城镇化更丰富的内涵,释放城镇化的要素优势、技术红利、产业红利和教育红利,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重要战略实践,也是理论研究焦点.当前我国城镇化研究集中于基本概念、动力机制、制度与模式建设、保障体制、质量评估和人口流动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基础研究薄弱、重宏观轻微观、对核心理念认识不够深入等诸多问题.未来多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系统观处理问题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以城镇人口比重而是以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对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综合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停滞型。在空间分布上,除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大城市外,其他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针对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下降和停滞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新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ADF单位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回归检验等方法。对2004年至2012年的新型城镇化率与农业发展方式衡量指标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城镇化率与农业发展方式衡量指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当前农业发展方式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脱节,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学投入背离新型城镇化要求,机械农业仅能在一定程度的上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应当以绿色环保为前提,以改进机械农业为动力,以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目的,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德州“两区同建”为中国城市化转型提供了范例。它启迪我们:新型城镇化应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解决当前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城市病”;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该用足用好“小城镇、大战略”,促进“三农”现代化,缩小而不是扩大城乡和工农差距;新型城镇化应当考虑打破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从根本上化解日渐凸显的、由征地、拆迁等诱发的社会冲突;新型城镇化应当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乡政村治”格局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制度配套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集聚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共同富裕的演化趋向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东北地区的经验数据,通过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共同富裕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长期内三者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均对城乡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短期内三者的动态关系没有达到最优,城镇化对城乡共同富裕的短期波动具有更为直接和明显的解释力,而制造业集聚对城乡共同富裕变化的解释力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制造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共同富裕之间的演进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由于存在较高的摩擦成本,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并未实现良性累积。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双重目标下,东北地区应改善制造业集聚形态,着力于城镇化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促进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交互协同效应的循环累积,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结构转型中实现跨越发展是必由之路。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和竞争分析方法,从城镇视角对甘肃省的农村贫困与区域欠发达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重新审视了甘肃省情。通过对甘肃城镇化现状、城镇化制约、城镇化条件、城镇化潜能的多角度研究,认为以新型城镇化助力贫困地区发展,支撑甘肃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是甘肃面向未来的重大抉择,并据此提出甘肃新型城镇化的若干对策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市蔓延,形成"城市二元结构"。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应做出相应改变。人的城镇化要求城乡人口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因而,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困难,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以确保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恢复补偿性增长,使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城市的盲目蔓延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城乡关系不协调,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针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城镇化应该加强大中小城市与重点小城镇的协调发展,采取严格的措施,实行因地制宜、节水、节地、节能、低碳的发展方式,逐步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1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城镇化建设的全程要融入文明生态理念,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积极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城镇化发展迅速.但近年来,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率持续偏低,因此,本文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找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视角,考察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从而提出一种“重构论”以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1)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虽然由国家推动和政府主导,带有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强制性,但基层社区并未完全被动接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并通过“变通”实现新制度的落实。(2)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遵循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理念,主要包括“四委一中心”的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党员群众服务站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及“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等。(3)文章打破村庄治理与社区治理的传统二分转型逻辑,将新型城镇化社区视作城乡连续统一体框架内的一种特殊人口聚落模式和社会空间,采用生成性视角考察社区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提出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重构论”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产城融合”。城镇化建设并非只有“放弃农业,发展制造业”唯一出路可供选择,依托农业产业链构建,发展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以涉农制造业与涉农生产性服务业为“增长极”形成区域内产业优化、环境保护与新型城镇发展协同演进,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方向。基于3个具有典型性城镇化演进案例的比较研究,证实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旨,以“产业引导”与“生态友好”为发展导向来驱动新型城镇发展,有可能成为传统农业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可行途径。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良性发展依靠市场选择和产业定位,政府不应该成为城镇化的主导者和决策者。  相似文献   

18.
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实现自由及稳定迁移是一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其社会融合是落实我国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笔者以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社会融合的制度框架,并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品的供给进行多维度的路径设计,力求多措并举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增强其城市融入意愿与融入能力,从而以实现人的融合为突破点,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本文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路,以土地流转为核心问题,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社会保障、再就业的意愿,以及农户耕地流转意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最终给出针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农地流转开展社会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民生问题亟须以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进行回应.对重庆南坪街道公共服务改革的个案分析表明: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需要以载体重构实现行政流程再造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分类化,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复合式协作治理框架,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需匹配配套机制.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是精细化治理的进一步提升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