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生命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感性魅力。这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美在审美者的参与下产生的审美吸引力、感染力、开启力、征服力等综合而成的审美合力。它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活力的迸发。它的使命是实现二重转化,即艺术作品内在生命的转化和审美者心灵的转化。这是艺术作品的感性魅力的旨归所在。感性魅力来自于作品内涵的生命,也来自于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这两方面的感性魅力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整个艺术作品的感性魅力。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式即为艺术作品的表面呈象,也就是艺术思想的感性显现。这种形式是展现思想的一种手段,因此艺术形式所起的作用是带有间接性的。在这间接作用的基础上,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将本身的思想显现出来,同时也有了遮蔽的效果,这二者相辅相成。艺术家必须结合这种关系,来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佳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象征是一种普遍性的审美观念或艺术手法,不是仅属于某些文艺流派,也不限于某些艺术门类。象征大致有三层涵义:以特殊见普遍,以具体见抽象,以感觉见精神。以特殊见普遍,是一切艺术的通则;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也是以特殊见普遍,因而也是象征。以具体见抽象,朱光潜称之为"寓理于象";但象征化并非概念化,象征并非寓言。概念在艺术作品中变成了精神,因此象征又是以感觉见精神。柏拉图的精神世界、基督教的精神世界、艺术的精神世界,鼎足而三,唯有艺术的精神世界是不离感性的。精神必须通过物质来实现、主观必须通过客观来实现。因此,所谓象征,就是主观借客观以显现、心借物以显现,就是"托物言志",就是"物我相契"。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现代技术彰显了作为存在者意义上的"有"的世界,同时,遮蔽了大地的大地性;而此一遮蔽性却充分地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在建立世界的同时制造大地。决定技术和艺术区别的关键是,是否让大地作为大地显现。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艺术的沉思,显现被遗忘了的存在,以此,期待现代技术回到技术的本质之中。  相似文献   

5.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关联中,两者相互之间具有原初性的可逆性关系——“呈现”。呈现是非对象性的、存在性的“绝对呈现”,所以,“感性”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与知觉主体的肉体之间以呈现的方式生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身,成为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6.
澳洲土著艺术作为"梦"的象征表现,是一种相对静的艺术。它产生于相对平和的心境,因而具有精于细节的审美特质,这使"点"成为土著艺术中最常用的形式语言。由"点"缀成的艺术作品符合澳洲土著艺人追求精细的"梦"境,是人类艺术中最感性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7.
人为取得某种效果而改变对象,此种改变付诸实践前制定的计划即为设计。有了设计,实践中注入了明确的人的意向性。人类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或“再设计”改变成进一步人造之物,以取得更多效果。被设计改造过的自然,成为“人为物”,甚至人本身也成为“被设计的人”。不同文化的设计,尺度可能差异极大。而当一件设计物,或一件设计物的一部分,其意义超出物功用,也超出实用的符号意义,该物就越出庸常,获得了艺术品格。研究其中的机制,是符号美学的重大任务。在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该文化独特的设计标准、意义解读、美学风格,此种关系全局的设计方案即为“元设计”,其基础是该民族文化特有的神话哲理与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曾经指出,黑格尔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黑格尔美学关于艺术典型理论中的“这一个”就是这宏伟大厦中的珍宝之一。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中心,它规定艺术作品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艺术是熔铸成的美,它光彩夺目,令人倾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用现象学的方式来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即让事情自身显示出来。因此海德格尔将问题还原到艺术作品本身,寻找其本源即真理。海德格尔的真理是生成性的,艺术作品是真理的发生,真理是在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中产生,是人与物进入其无遮蔽状态,也是各自本性的显现,发生的真理海德格尔称之为林中空地,林中空地是黑暗与光明、遮蔽与显现生成的游戏。  相似文献   

10.
艺术作品的实质是创遣性的表现,是一种注重形式的艺术创造,是以不可重复性作为内在定义.真正的艺术家都具备有转化艺术直感的能力.无论你怎样地在艺术外在因素或内在含意上做出单一的努力,艺术作品都将难以成立.它是调动外在形式的表现能力来完成形式与内在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艺术作品的精神与内含.是一种内心的直感“替代”某种物体的摹状,而不是一种“模仿”.这些物象只是作为“替代”物的意义上“再现”了什么.艺术作为一种感觉的艺术,是以外在形式作为载体,综合哲学、文学、个人、社会、种族、地域、男、女为一体的感觉艺术,是创造者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人生的意识通过一定形式在一刹那间留在画面上.无论怎样,艺术作品最后都要落实到某一形式上.但艺术作品决不是形式问题,形式是艺术作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认为,艺术是精神性的、动态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过程。艺术作品的这种动态特征显示出艺术作品的实践意向,但是艺术作品的实践效果是不确定的。艺术作品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在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在批判中对人的精神的影响。虽然艺术作品会有社会效果,但是它不能刻意追求这种社会效果,这需要借助艺术接受者的反思能力。艺术创作虽然不刻意追求社会效果,但是也应有所“规划”。当然这个规划不是要教育大众,而是要促进接受者反思,否则就会转向专断。艺术作品的接受既不是要得到精神的安慰,也不是要直接对抗社会。艺术作品的实践态度和社会效果依赖于艺术接受者对于艺术作品真理内容的建构,而不是他们外在的实际活动。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反思人类精神现象、精神境界的活动 ,是一种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于理性无限的过程 ,也是把作品的艺术情思内化为读者生命的过程 ,具有净化心灵人性、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给人以自由的愉悦和满足。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也是一种哲学运动的效果史现象。享用哲学的乐趣虽然与选择哲学的自由有关 ,但必须考虑要选择的哲学在当代哲学视域中的位置和在艺术作品解读视域中的位置 ,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解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隐逸”精神是中国艺术意境表现中最核心的艺术审美特征,艺术意境作为“隐逸”艺术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与艺术审美表现中的“虚”“淡”品质一起,共同塑造、建构了中国艺术意境表现的审美精神内核。“隐”的规律最初源自于人的内心,其动力源自于中国历代传统文人士大夫个人的人格修养和价值追求。“心”是“隐”的美学意蕴生发、酝酿及至演变、呈现的最初载体,艺术意境的创造从“心”择“物”开始,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创造源自“心”对外部事物选择而做出的一系列情感回应。在“心”与“物”的共鸣关系中,蕴藏着一条隐性的逻辑规律。先由“心”择“物”,“物”则会隐于“心”,然后“心”将“物”中隐藏的“象”进行加工转化,即为“心象”。“心象”经过创作主体情感的酝酿以及艺术的创造,成为一种具有“境”的审美属性的艺术载体,即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中的“境”隐匿了创作主体的“心”,即“境”隐“心”。“隐”的规律是在“心”隐“物”、“物”隐“象”、“象”隐“境”、“境”隐“心”再回到“心”隐“境”的完整循环过程中实现的,一切艺术意境的创造都是在由“心”到“境”的隐性循环中反复酝酿、相互映照,最终得以实现。中国传统“隐逸”艺术蓬勃发展的背...  相似文献   

14.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本著作中,海德格尔通过“物与作品”、“作品与真理”以及“真理与艺术”三重追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象学结构,即存在者成为其自身——作品的作品性;作为自身的存在者是什么——艺术作为真理的无蔽的设立;作为自身的存在者如何是——艺术创作作为对无蔽真理的显现与保存。作为这个结构的一个结果,是传统形而上学美学在其自身的三个维度里的解构,即艺术作品作为构形的质料,艺术的本质即美作为认识性真理的感性显现,艺术创作作为对真理的模仿。海德格尔用现象学的方法完成了对艺术本质的考察,作为这样一种考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传统形而上美学在其自身结构中的解构。  相似文献   

15.
艺术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一直是黑格尔艺术哲学的难点,黑格尔《美学讲演录(1820/1821)》这份讲稿是研究此问题的重要进路。由于这份文献是黑格尔未正式发表的讲座稿,在中国国内黑格尔美学研究中更是少有提及,因此具备较大的文献学意义。这份文献是黑格尔柏林时期第一次讲授美学的纪要,因而有助于勾勒黑格尔思想发展的线索。依据黑格尔的规定,在艺术作品中,美成了理念的现实存在,这种理念在美中保持自身绝对同一性的力量,被黑格尔称之为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精神第一次真正达到了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尽管并不是精神发展的顶峰,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任何时代,艺术都是维护人类本真自由最核心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本源的探讨,在本性上就是探讨存在者的存在。作为独特的存在者的艺术作品,不同于纯物和器具之处在于,只有艺术作品才能敞开存在。艺术的本性是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也只有艺术作品才能让真理自身显现。在艺术作品、艺术家与艺术的关系中,根本的解释循环发生在艺术作品与艺术之间。此循环相关于不解的艺术之谜,这或许正是艺术永恒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随着数码复制技术的发展,旧媒体艺术的光晕被新媒体造成的冗余环境所遮蔽。在相当程度上,冗余环境会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而冗余对光晕的遮蔽会造成旧媒体艺术的萧条景象。但旧媒体艺术并没有消亡,旧媒体艺术的光晕并没有消失,它依旧以其母本价值捍卫着其生存的合理性。另外,旧媒体艺术还在新媒体环境中产生种种改变,增加了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对“质料”与“形式”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艺术创作过程的基本参照,他的观点具有普遍的文化学意义。实际上,艺术创作过程也就是质料的形式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质料本身的存在和意义被改变,其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原有的状态。在艺术作品中,质料被主观化和符号化,而成了表现的媒介。质料和形式是一种互动或反比关系,它可以用来解释两种相反的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19.
构成艺术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最基本的形态要素是点、线、面;其构成要素是大小、方向、明暗、色彩、肌理等。以这些基本要素为条件,加以组合构成,便会创造出无数理想的抽象造型。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动物、植物或人工造物等,所有轮廓线都是用点、线、面和色彩等交织而成的。可以说平面构成艺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艺术。艺术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除文学这一门语言艺术外,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和戏剧电影等均属于各种不同种类的艺术,它们运用各自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社会生活。就具体艺术作品而言,每一部好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其独特性,然而从总体来观察,可以看出,一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共性,换句话来说,这些艺术种类是互相联系、直相渗透和巨相影响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诸多艺术都离不开文学,文学便成了许多艺术的基础。反之,文学也从诸多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无怪乎,张着虚的《春江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