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焕峰 《学术论坛》2001,(3):113-116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县(市)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及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问题和我国县(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县(市)域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和国家生育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我国中西部开发的思路创新和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宁夏县(市)科技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市)科技工作是科技活动的基层单元和基础支撑,事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工作,对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宁夏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对县(市)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还很不够,县(市)科技工作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县(市)科技工作,要从明确县(市)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加强科技工作领导入手,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加大县(市)科技投入,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加强县(市)科技基础条件、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学者王昶,早年入紫阳书院,与钱大昕、王鸣盛、赵升之、曹仁虎、吴企晋、黄文莲并称"吴中七子",彼此之间文酒诗会,相互唱和,相互砥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王昶与"吴中七子"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游活动,展现了乾嘉时期文人士子的文采交流史,对王昶的全面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登进士第的后期西昆体诗人胡宿(996 -1067),只是在吕本中那里,“活法”说得到更为全面的阐释,如他认为,“活法”是“有意于文者之法”和“无意于文者之法”的辩证统一.但从胡宿到吕本中,如果追述其学术脉络,可以发现:苏轼提出的“无意为文”和“有为而作”等诗文创作学说,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43年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的成立,是自清末新政以来中小学教科书发行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作为专门从事部编教科书发行的民间机构,七联处的成立不但使战时中小学教科书供应短缺的局面有所缓解,而且也为国民政府党化教育的推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还满足了一批政府要员将中小学教科书发行的巨额利润纳入自己囊中的私欲。七联处发行体制在抗战胜利后所面临的困境与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其在1947年的终结与部编教科书版权的开放。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孔子的诗论“兴观群怨”说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加以比较 ,试探讨其异同。相同 :两者都重文艺的社会功用 ,前者追求一种“中和之美” ,后者使人们心理达到一种“中庸、适度的情感” ,从而受到审美陶冶。不同 :前者主要以重意境的诗歌类作品为对象 ,教育作用重在启发、诱导 ,后者主要以悲剧等重情节的叙事类作品为对象 ,教育作用更直接、更强烈 ;“兴观群怨”说倾向于道德说教 ,成为“文艺是工具”的理论源头 ,而以伦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更多地肯定文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可以怨”与“怨而不怒”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 《文史哲》2004,(1):119-123
"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是儒家诗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人与时贤对这两大命题的单独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尤其是钱钟书先生《诗可以怨》一文,对前者的分析已到了鞭辟入里的地步。然而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这两个命题有着相反相成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单独分析固然重要,却难免以偏概全。这就需要我们从儒家元典的材料入手,合理说明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橥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怨"之文化的整体意蕴。  相似文献   

8.
《易传》的"遯世无闷"说,强调"君子"不为外物左右,转世而不为世转的人格独立性,着重就君子所处穷迫困厄的非常情势以言君子人格之特征及其养成之途径,突出了君子独立人格表现的境域性特点。《易传》所谓的"隐遯",非一般隐士之隐逸,其藉此所表述的君子出入、进退之道,体现了一种乾乾精进,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论语》之言君子"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从常态的角度着眼。《论语》提出"下学而上达"这一培养君子独立人格的途径,揭示出儒家君子人格一个重要的特征:独与通的内在统一。最高的知必为独得于心的"独知","独知"才能达天人相通,具有充分而完全的敞开性。这样一种君子的人格成就,虽"独"而不碍其为"通",虽特立独行,却并不孤独。人不知而不愠,不怨不尤,遯世无闷,"唯圣者能之",正是人生修养所至最高境界的表现。《易传》"遯世无闷"与《论语》"人不知不愠"说相互参证,可使我们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有更为切实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田芳 《社会科学研究》2020,1(1):146-154
"劳而不获,获而不劳"会不会导致"懒惰"?一般人都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共产党宣言》中共产主义的反对者也正是如此回答的,甚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同样的经验。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无论在资产阶级社会还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劳而不获,获而不劳"都可能不会导致"懒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的确如此。但是,不同的社会却有着不同的原因。前者是由于劳动者别无选择,后者却不是。这涉及到关于共产主义合理性的诠释。借助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这样诠释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们是在比生理需求更高级的终极需求的驱动下投入劳动的,劳动本身就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所以,即使社会是按需分配的,人们依然会积极投入劳动,而不是懒于劳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打黑历经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严打的刑事政策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等四个阶段。然而,这种总体上严字当头的刑事策略在实践中效果并不明显,不能有效地遏制和预防此类犯罪的恶性演化。基于对我国打黑刑事政策观念的反思,我国在构建打黑的刑事立法与司法体系时,应当确立新的刑事政策观。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用“七个着力”明确了党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要求。“七个着力”有其特定的内在逻辑和深刻内涵。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了“七个着力”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进程,构成了“七个着力”的历史语境;践行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构成了“七个着力”的实践指向。“七个着力”从整体上展现出“谁来领导建设→聚焦什么任务建设→以什么为抓手建设→用什么方法建设”的总体逻辑,既是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就的经验总结,又是确保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新气象新作为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13.
句尾“了”与副词“没(有)”共现句式,通常带有时段状语;而王灿龙认为,时段成分不是“了”与“没(有)”共现的必要条件。经考察得知,“了”与“没(有)”可以共现于不带时段状语的句子,但该类句子要有时量起始标记,或者有“就”、“再”等副词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商品(服务)特征主要指商品或服务供应的资产专用性和测量困难性。近年来,随着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的提出,以商品(服务)特征为核心变量的府际合作成为区域治理研究的热点。借鉴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在中国情境下,针对区域协作治理进行有关商品(服务)特征的测量,探索其对区域治理的内在影响机理,促进区域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区域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外国学生使用这些否定副词出错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将就否定副词"不"与"没(有)"的语义表达功能加以辨析,并由此延伸探讨一些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否定副词的教学模式及其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村(居)一律师制度是"法治广东"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研究一村(居)一律师制度,论文结合收集的相关数据,制度的背景、制度绩效、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建议,全方面、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了我市村居律师工作制度的实施状况以及深化制度改革的建议,希望为"法治广东"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韩国政界和舆论界普遍认为,韩国外交基调已经从“安美经中”转变为“安美经世”。“安美经世”新外交体现了韩国对经济安全的担忧和对“战略模糊”外交的摒弃,其本质是“安美经益”,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对“安美经美”的追求。从外部环境、特定事件以及国内因素三个维度对韩国新外交的转变动因进行探析,可以发现中韩经贸技术合作以及中韩关系发展在短期内因此而受到的消极影响。但是,“安美经世”外交的实践效用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对中韩关系长期发展的大局形成根本性影响。尽管如此,中国仍需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8.
《楚辞·九歌》中的最高天神太一之所以与东这一方位词相配,现学界主要有祠在楚东、方位东帝、齐国太一神等观点。祠在楚东说,从古至今,影响最大,似无异议,但在各种新论的交锋中,其的合理性开始受到质疑。梳理儒家文献系统与方士、阴阳道家文化传统在祭天时具有的不同方位,可以发现《九歌》东皇太一神祠在楚东与方士文化中的祭天方位相关。战国秦汉时,在后儒所构建的于南郊天外,还存在另一种以东南(或东)为阳,于东南(或东)祭天神的文化现象。通过钩沉文献,还原史实,也可反观武帝到王莽时的儒者复古思潮中,儒家文化对其它文化传统的不断否定与胜利过程。  相似文献   

19.
1933年间,北平相继出现了两种大型文学杂志《文学杂志》和《文艺月报》。体裁与内容相似的这两种公开杂志之间有何关系?关于《文学杂志》,据当时左联负责人员陆万美的证言,它被当做了北方左联的机关刊物。但朱正以王志之在其《鲁迅印象记》里所描写的该杂志发刊筹备的情况为证据,主张它不是左联机关刊物。我再三慎重斟酌两种杂志的内容以及两位论者的主张,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与朱正的主张相反,我认为《文学杂志》的产生是北方左联在纠正"关门主义"的过程中所做的实践之一。但这个富有重要意义的尝试也被文总(即指导左联的上级机关)视为"右倾化"的产物而拒绝了。负责开展左联活动的潘漠华、陆万美等人受到批判,左联又改变了方向。《文艺月报》是在文总的指导下以北平社联的负责人员为中心创办的刊物,它是在推动北方左联全体走上"左倾"路线起了很大作用的一种杂志。  相似文献   

20.
江春生 《南方论刊》2001,(7):10-10,43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地总结了党80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业绩、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从新的实际出发回答了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