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心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66-168
《榆树下的欲望》被称为是"奥尼尔创作的第一部悲剧",是一部以伦理为主题的悲剧。凯勃特的庄园是人的动物兽性的外化,是非理性意志的具象,在这座庄园的人都会产生出占有、肉欲、冷漠等充满原始兽性的欲念。凯勃特占有田庄,与儿子形成剥削被剥削关系,违背了作为父亲的伦理身份和伦理道德;爱碧嫁给了凯勃特,却未尽到妻子的责任,以乱伦手段获得儿子,欲以此来得到庄园;伊本不承认与凯勃特的先天父子伦理关系,仇恨父亲,希望父亲早点去世,以便霸占庄园,他也与爱碧发生了乱伦关系。戏剧中的人物都违背了伦理道德,造成了严重的伦理后果。 相似文献
2.
3.
曹艺馨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5):92-97
《群鬼》是易卜生的名著,国内外都有评论家对它进行过评论,但基本上都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进行解读。然而若从社会生态伦理的视角对该剧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讨论,则可得出:由于社会生态伦理的失衡,剧中人物都处于自我迷失状态。他们想要找回迷失的自我主体性,可往往走错了方向,离开自我主体性越来越远。其结果是,使得人物原本光明灿烂的心理状态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黑暗笼罩的破碎心灵,冰冷而寒碜,不断地发出阵阵祈求的呻吟:“太阳。太阳。” 相似文献
4.
陈富瑞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本文拟以《女勇士》中的一则故事"西宫门外"作为文本对象,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切入,沿着"月兰海外寻夫"的伦理主线,还原该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进而剖析月兰的"伦理选择"与"伦理身份",以期探讨月兰之疯的成因.中美不同的伦理标准导致月兰在面临伦理选择时犹豫不定,陷入了伦理困境;合法妻子伦理身份的丧失,导致月兰在美国的自我迷失;再加上自身性格的软弱酿就了月兰终被丈夫抛弃的悲剧.最后,结合作家的创作理想,揭示月兰这一疯女人形象所蕴含的伦理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金怀梅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1):45-51
在J. M.库切的小说《耻》中,主人公露西在遭遇黑人轮奸后拒绝报警,并随后主动放弃土地,转让给黑人佩特鲁斯。批评家将此解读为身为白人的露西在为祖辈赎罪或是为在新南非生存下去而付出的代价。然而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下,在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政治进程中来重读文本可以发现,这是作者借露西这一虚构人物的伦理选择对处于关键转型期的新南非政治局势的积极回应。库切认为,面对脆弱的新南非民主进程,唯有宽恕过去的暴行和伤害,才能避免走进暴力无限循环的漩涡,也唯有正视历史,对黑人实现补偿的正义,解决好土地问题,才有实现不同种族真正和解和共同发展的希望。库切以文学叙事参与到国家重大和解进程的思考与建设之中,形成了与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的互动,也因此凸显了作品独特的伦理关切和深厚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6.
何林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6,(4):75-80
叶芝的戏剧《来自星星的独角兽》由于演出效果不佳、作品的作者归属等问题,导致人们对这部作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这部戏剧通过马丁的身份困惑和伦理选择,展现了人物身上理性意志与自然意志、自由意志、非理性意志的冲突和博弈,总结了爱尔兰人民数百年来追寻爱尔兰之梦的艰难历程.该剧体现了叶芝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对爱尔兰和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诲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菊花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3)
《星期六》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九部小说,小说出版后广受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主人公贝罗安医生一方面显示出英国人身上特有的民族优越感及自豪感,英国仍然是一个崇尚理性、井然有序、等级森严的地方;另一方面其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充满了欧洲风味和美国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他的传统文化身份,使他面临着“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8.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27-34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有关认同伦理问题研究越来越凸显,辨识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差异理解和内在逻辑,也就成为严肃迫切的学术任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的辨析关键点在于伦理与道德之间的本质理解,它们构成认同伦理学的两大发展方向。伦理认同在生活世界中表现为主体对伦之共同体状态认同的理之自觉与确信,是建构主体归属感与家园感的存在根基;道德认同则偏重于个体自我的道德意向与道德行动、动机与效果、知与行、灵与肉等方面,将道德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问题视为全部。然而,在重视伦理道德认同分化方向的同时,也应看到二者之间内在的复杂景象。只有正确把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辩证逻辑,才能真正理解它们在认同伦理学中的地位和真谛。 相似文献
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40-143
内战后,在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美国,黑人虽然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遭受着白人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小说《冒充》中黑白混血儿克莱尔,在长相上和白人无异,然而在血缘方面,她却是黑人。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克莱尔既想做白人又想做黑人,因此陷入了种族身份认同的困惑。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探析克莱尔的种族身份,能够揭示出美国社会中种族伦理秩序的混乱与荒谬。 相似文献
10.
许锬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5-69
在短篇小说《落地》中,和尚甘勤意外获得新生的独特经历,不仅表明移民固有的单一文化立场会导致华人新移民在身份认同上的错位,也预示着异质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和混杂性为人们跨越种族的界限与藩篱提供了可能,这恰好体现了哈金本人"抵达"亦即"回归"的反本质主义的、流动的身份观。 相似文献
11.
《赫索格》是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身份问题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身份迷失自然有其重要的社会原因;但是主人公对民族文化的刻意回避是其自我迷失的主观因素,主人公经历一系列的精神打击后失去身份,最终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人生的善恶本质,在对现实的妥协中重识自我身份,这一过程说明了回归社会既是找回身份的途径,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相似文献
12.
于冬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43-156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讲述古巴渔夫圣地亚哥钓到大鱼又失去大鱼的悲壮故事。与此同时,在叙事进程中又插入他每晚都在重复的梦境——西北非海岸的和谐美景。古巴和西北非海岸两个叙事空间一实一虚,彰显出西班牙移民圣地亚哥身份认同的复杂多重性,也透视出海明威本人在前现代与现代、“美国性”与“他者性”之间的身份认同的多元复杂性。圣地亚哥梦中的西北非海岸,是海明威通过文学书写建构的审美乌托邦,借以寓托他内心深处对前现代世界的眷恋,抵制美国现代化、都市化对个体的同一性操控和异化。 相似文献
13.
李书影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5-107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其代表作《中国佬》深刻地表现了满怀"美国梦"的华裔男性移民身处西方语境伦理缺失的惨状及其家庭的伦理诉求。身为男人,他们被象征性地"阉割",丧失了为人夫、为人父的自然伦理身份;身为美国移民,他们被主流社会和历史"掩埋",被剥夺了享有尊严和保障的社会伦理身份。从"唐敖"到"杜子春"、从"中国的秀才"到"美国的洗衣工"、从"修建铁路的先驱"到"沼泽野人",他们的悲剧揭示了华裔男性在美国排华政策期间艰辛而漫长的伦理诉求与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4.
吴扬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85-87
鲁德亚德·吉卜林以自身独特的人生履历、在其文章中显著的说教风格及其跟殖民主义之间所保持的万般联系,使他逐渐成为英国文学领域里一位争议性的作家。其作品《丛林故事》作为他短篇集中有着最大影响力和流传范围的最广的动物题材小说,综合性地体现了他的创作主体与理念。从表面而言,该小说是一部既有趣又新奇的动物故事集,然而从表象之后的深层次来看,却包含作者对于两种文化影响下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16.
宋杰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1-66
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欲望号街车》是一部讲述“南方淑女”布兰琪伦理悲剧的剧作,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在剧中,布兰琪力求通过重建伦理身份以解决伦理危机,但却多次陷入伦理两难的困境中,最终因伦理意识的薄弱,为满足性欲破坏伦理禁忌,作出错误的伦理选择,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该剧展现了布兰琪伦理身份的建构之路、其遭遇的伦理两难处境和斯芬克斯因子在其伦理选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此说明导致布兰琪悲剧性命运的根本原因和揭示剧中蕴含的伦理教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秦丹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以二十世纪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伦理语境,追溯《纯真年代》中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的情感成长历程。通过对阿切尔与埃伦七次约会的回顾,探析阿切尔在面临婚外爱情时是怎样以及为何最终做出回归家庭这一伦理选择的。阿切尔对其婚姻伦理身份的回归是惆怅的,对家庭伦理秩序的重建是悲情的,这是对老纽约社会道德秩序的一份惆怅的献祭。 相似文献
18.
19.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5):107-113
《野鸭》是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后期创作的首部象征剧。在这部剧中,作者围绕中心意象野鸭展现了诸多人物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问题。主人公格瑞格斯因为扭曲心理而产生了恋母情结,正是这种伦理规则失范,导致格瑞格斯选择以阉割家庭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对伦理重构的期待,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格瑞格斯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伦理主义者,他以虚伪的道德伦理来要求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最终沉沦为邪恶力量的代表。易卜生通过一个无辜少女的死亡来表达自己的伦理焦虑,告诫人们只有怀有人生的真诚,维持家庭的和谐状态,才能够建立起一种正常的伦理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身份认同理论的观照下,匹普的成长过程包含了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在此过程中,匹普经历了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同时,认同环境也对其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