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宇宙”是整合多种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数智化应用和社会空间建构形态,是一个与人类现实世界嵌套又独立并隐匿于现实世界的立体化虚幻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数字虚幻世界。在身份、经济、文化和社会系统的系统变构中,“元宇宙”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充分接榫,构镜了界域地平线的时空和阴阳对接,实现了人类世的镜像重构和超度再生;其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融生和虚实联动所建构的融宇宙和超宇宙的虚实重生在时空幻象中超越了现实宇宙;其形成的叙事空间激发了人类的技术思维和时空探骊,使得“元宇宙”在解蔽数字平台异化的枷锁形态时,解构了人类“数字内卷化”的桎梏状态,释析出“数字合作主义”的生命政治姿态,牵引出“数字主义”宰制下对人的解放变奏的空间反思。为此,“元宇宙”引领者要发挥其功能性制导作用:打破传统发展逻辑,走出数字内卷;打破传统技术异化模式,实现统摄性数字幻象;颠覆资本增值统治,实现数字加持下的商业生态化;突破传统人类体验需求,实现具身交互联动的智识化空间运行。  相似文献   

2.
元宇宙集技术集成、生存空间和数字媒介于一体,它将带来人、世界及其人与世界的互动中介的变革,形成不同于自然人的“智能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世界和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数字媒介。这些变革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人叙事主体面临“智能人”叙事主体的挑战,现实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面临虚实融生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的挑战,传统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面临数字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的挑战。积极主动应对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挑战,构建不同存在样态叙事主体的协同叙事、新叙事思维引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数字媒介支持下的沉浸式交互叙事,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化“危”为“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孙睿 《山东社会科学》2022,(12):186-192
伴随技术美与艺术美的渗透关联日益密切,尤其是AR、VR等技术重构的数字展览空间应用愈加广泛,从技术参与的视角重新认识展览空间的美学形态变迁成为现阶段技术美学的重要课题。本文比较并探讨了侧重直观展示的传统展览空间与丰富感知的数字技术重构展览空间的美学形态,发现技术参与展览空间是综合参展主体参与、展出客体延伸、展览环境构建和技术条件干预多重要素发生的,技术工具参与的审美活动实现了从视觉捕捉到具身感受,从静态被动的审美展示到动态的互动性过程,展览空间中的展品与技术工具融合后带上了“装置”性质,进而成为叙述内容的多元媒介。最后,本文从审美价值理念的重构、展览设计元素的技术赋能、个性化审美体验的打造和展览空间形态的革命性重塑四个方面为未来数字技术参与展览空间重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转型,元宇宙成为全新的数字空间,它系统地集成了多种新兴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基于数字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成为可能。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元宇宙通过技术赋能创设了智能态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媒介,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丰富性、精准性和体验感;通过场域赋能创构了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立体化效果和具身性;通过价值赋能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主客体的共享、共情和共识。但元宇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了一系列现实危机:元宇宙面临着主体迷失、“信息茧房”、张力失度等多重风险,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叙事主导性、削弱了叙事完整性、消解了叙事价值性。基于此,应把握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契机,积极应对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挑战,坚持以澄明关系为前提,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与元宇宙的耦合之道;以解蔽主体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叙事理念;以虚实融合为关键,建构多元协同的叙事模式,实现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40-245
城市化同质化现象导致了"没有城市文化的城市化"。优化城市环境的差异性,创造风格多样化的生存形式和城市场所文化已是当务之急。在分析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和事件要素等城市叙事环境三构成要素基础上,阐述并论证城市叙事环境的公众感知及其方式,提出了城市叙事环境的重构路径。城市叙事环境构建要注重弘扬城市文化个性和感召地方人性情感;构建城市叙事环境旨在复归城市历史人文,让城市生活在历史与时代的融摄中充满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6.
晏青  何丽敏 《东岳论丛》2023,(8):43-52+191
数字媒介技术引发新的听觉行为和知觉方式的出现,“数字听觉人”作为新的主体形态应时而生。数字听觉人具有流动性收听、具身性、节点性、连接性等特点,能够在情境性身份中形成场景化社交圈层与共在式情感共鸣,以及通过声音入口与智能语音媒介构建“生成式”联结和智能栖居生态,重构“在家”的意义,绘制随时在家和陪伴在家的栖居图景。数字听觉人以“断连”的方式构建私人声景,实现“专注自我”的栖居之境,同时能够在虚实互嵌场景分身在场中创生出自我的声音价值和存在意义,从而构成数字时代以声为媒的声音景观和文化表征。数字听觉人作为声音媒介和声音意义秩序的主体呈现了独特的认知机制和传播路径,为反思视觉弊病提供了一种来自声音的具身性实践,也为当代数字化生存状况提供一种理论问题和切入框架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学松 《中州学刊》2006,14(6):178-181
韦庄名诗《秦妇吟》具有小说化的特征。一是它的虚构性,诗篇在历史背景真实的情况下虚构了人物、情节和环境;二是它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虚实相间的叙事艺术。其小说化的手法又是为表现其“志”和“情”服务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秦妇吟》可谓第一篇小说化长诗,它的出现与文体互渗、中国小说的成熟———唐传奇的繁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类文本研究拓展了传统的文本叙事交流情景,是文本研究的新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学界对热奈特类文本理论研究成果,重点针对热奈特文本叙事理论和类文本叙事理论体系之不足,修正类文本的概念和范畴,首次提出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交流情景和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批评框架,由此补充和发展热奈特叙事话语(文本)及其类文本(叙事)理论体系,以期为当代叙事新趋势提供与之匹配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9.
欧·亨利小说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亨利独具匠心的创造,使其小说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模式。即:一,二重组合的叙事对象。这在十九世纪短篇小说叙事艺术中具创新的意义。二,正、反向发展的叙述意念。反向意念的运用并非始自欧·亨利,但大量使用反向意念,使正反意念指向成为读者通常的接受模式,他却是第一人。三,删繁就简的叙事原则。他简掉的是详尽的图式,留下的是意念指向的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9):91-95
作为中国第一部专事叙写人间世情(即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其空间叙事带给我们许多关于作者、时代和创作诸关系信息。从考查小说叙事空间与作者关系是否是原生空间来看,作者应不可能是某一文人而应该是集体;从考查小说叙事空间与时代伦理要求关系来看,其叙事空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有分工,既有社会伦理性的,也有私人自由性的;从考查叙事空间的变易与叙事进程的关系来看,一般性的空间分工在现实中依然错综复杂,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故事的复杂性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空间中得到更为真实的表现,这不是作者创作的任性所致,而是现实本来如此。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电影叙事嬗变的三个维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电影,由第五代而"新生代",虽然"新生代"导演们极力彰显"新生代"电影的个性,但其仍与前代呈现出大致同质的叙事谱系。只不过从叙事学平台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维面的嬗变,即在叙事主题上由宏大叙事走向日常叙事,在叙事空间上由戏剧性空间转向镜像性空间,在叙事视点上由"零/未聚焦"滑向"内/外聚焦"。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学术探索》2006,(3):127-130
叙事思维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叙事塑造人的主体形象,为人的发展提供楷模。建构具有实践意义的叙事学理论,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作者主体性、叙事动机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这样,才能走出西方现代哲学设下的“人死了”的陷阱,在文学实践中复活人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新小说强化了“卫星”为重的故事安排、虚实互渗的情境设置、巧设悬念的结构处理,引入“陌生人”视角关照现实,其“惊人夺目”的叙事已然越过报章小说吸引眼球留住读者的浅层目的,具有探究事物本身、彰显社会痼疾的深度追求,兼具启蒙新民和谋取稻粱的双重意义.这是作家面对报刊传播影响阅读语境和读者心理做出的策略调整,体现了传播、消费、读者等场要素对文学的生产和压迫功能.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使其具有超越历史时空的独特魅力,被誉为具有超验性的文本。本文即从其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及叙事结构入手,探析《呼啸山庄》文本叙事之魅力产生的缘由,及其叙事中隐含的深厚的历史叙事内核。  相似文献   

15.
《百年孤独》的叙事过程蕴含着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神话叙事在文化维度赋予作品神秘而浪漫的美学特质;民族志叙事在历史维度赋予作品目的一致、清楚的民族意识和种族历史感;自传叙事则在现实生活层面为拉丁美洲民族觉醒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三种叙事策略的运用打通了神话、历史和现实这个三维空间沟通的渠道,使读者获得了一种亦幻亦真的阅读体验。在这个三维立体的叙事空间里,神话叙事、民族志叙事和自传叙事互相建构和解构,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互文性"特征,最终,文化的力量使作者在这个多维叙事空间完成了对拉美民族"身份重塑"和"认祖归宗"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云交往"作为虚拟世界替代现实世界中的交往行动,其本质是界面依赖.资本驱动下数字化迁徙促成社会转型,形成"被编程"的社会性,这构成了新的交往秩序.在此背景下,界面具身性其实是技术可供性的产物.本文指出,界面是一种"拟客体",它的"中立"是一种假象,"云交往"本质上是一种被控制的"连接".界面依赖是数字时代交往行为的基础,数字技术已将用户主体塑造成一种"外主体",个体不由自主地按程序行事,这导致生活世界的异化.界面空间需要一场革命以重建公共领域,重建交往理性的技术系统以保障云交往走向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7.
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是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在艺术形式上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文字语言和视觉语言最具渗透性的特征。但因媒介的本体特征不同,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在互通之中有差异,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换,不是叙事方式和内容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创造与对话。对叙事媒介的转换和比较研究有助于丰富文字和影像各自的叙事分析和叙事学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聊天已逐渐内化为现代都市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这是基于网络科技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一种依赖文字、语音和多媒体技术等相融合的互联网空间叙事,这种叙事既是来源于传统聊天又超越传统聊天,既是对它的重构也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空间的二重性逃逸,其结果一是人的感性身体经验的缺失即自我异化,二是人的自我中心非理性的内在膨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艺的叙事方式及其学术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茶艺是一种特定空间的特定叙事,是用肢体语言讲述的故事,其中的相关物件(诸如音乐、服饰、插花、薰香等)也会影响到叙事进程。茶艺叙事呈现出复杂性——不同功能的茶艺有不同的叙事方式。对茶艺叙事的研究,探讨了文字叙事、语言叙事之外的第三种叙事——肢体叙事的价值与作用,打破了单一的割裂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的界限,并且以人整体的精、气、神为研究对象,从而回归到以人为本体的叙事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线喂养中的分化问题,反映了同代人参与知识再生产过程中涉及数字接入、使用和结果层面的不平等事实。其理论依据在于,知识再生产概念是在建构主义的框架下串联起技术、个体和情境的多重要素,是数字鸿沟的综合体现。将在线育儿社区中的喂养故事和一对一深层次访谈作为经验材料,通过编码和归纳将研究锚定于资源搜寻、知识加工、新知扩散三个节点,进而勾勒出单一社区和跨媒介网络、教科书宣教型和数字叙事型、普通阅听者和亲密公众的差异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知识再生产过程如何产生数字鸿沟。需要重视不断扩大的知识再生产鸿沟,因为它分别在线下和线上形塑了育儿实践和育儿观念,甚至带来了家庭权力关系的重塑和限制弱势群体从公共动员中获利等更突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