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竞争伦理、发展伦理和利益伦理构成大学生择业伦理的三个基本维度。其中,竞争伦理的价值原则是诚信与公正,发展伦理的价值原则是体面与和谐,利益伦理的价值原则是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2.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责任伦理即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对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道德评判、价值指引,以此说明人要对其行为及其后果担当相应的责任,实现应有的道德价值。本文从社会、个人、自然三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责任的伦理要求。就社会维度来说,大学生应当关心国事、民生和家庭;就个人维度来说,大学生应当关爱自身;就自然维度来说,大学生应当关心自然。  相似文献   

3.
李萍  魏则胜 《中州学刊》2005,(6):131-134
"文化伦理"一词,一是指文化与伦理之间的必然联系,二是指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20世纪50年代之后,西方社会逐渐开始了文化发展的伦理转向;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成果,伦理或道德价值成为西方社会追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文化伦理经历了"从手段到目的"的命运转折:道德价值和伦理关怀摆脱了纯粹作为政治和经济生活附属品的工具意义,使自身显现为目的.我国文化发展由此开始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超越了纯粹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的时代,一个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维护社会公正与平等的时代,一个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时代.由此,我国文化发展被内在地嵌入了道德价值的指针,道德进步也因此具有了文化必然.  相似文献   

4.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环境特性评价方法和环境管理工具。将这种系统评价工具应用于河流开发的行为分析,针对河流生存危机,站在新的自然伦理高度,把河流与人类对等考虑,提出河流生命权利概念。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引入河流管理中,树立河流伦理意识,提出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新治水理念,对我国正在探索的建设维系人水和谐的生态与环境具有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为牺牲人类利益与幸福的"环境法西斯主义",陷入缺失人文价值的道德责难。究其原因,生态伦理探究常常受制于或限定在"现代性"道德框架内的规范伦理范畴,无法进入超越"现代性"道德展开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伦理文化传承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遮蔽了生态伦理思想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幸福之维。通过对现代社会"幸福悖论"的伦理反思,并借助于生态文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沿着精神生态的价值凸显与幸福之维的内在指引,寻求以德配享幸福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实践。因之,生态伦理思想就不能止于生态价值论的外显层面,而要深入人类社会的"内部自然",唤醒或激活人与自然天然联结的"生态潜意识",探寻人对待自然的"环境美德",获得精神生态的内在平衡,逐步达到社会生活中消费适度、精神自足的生态幸福。  相似文献   

6.
行政伦理的双重维度--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行政伦理的本质在于追求行政过程的伦理价值及行政人员的道德完善,即行政的道德化诉求.而行政的道德化包括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两个层面,或者说,行政伦理包含着两个维度,即整体的制度规范维度与个体的自觉维度.这两个维度体现了行政主体活动的本体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制度伦理具有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双重涵义;个体伦理包含规范伦理与心性伦理两方面内容.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将为行政改革提供制度的伦理资源,加强个体伦理的建设将使提高行政效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政治伦理内在地包含着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三个逻辑层次.它以对人的价值关怀为终极追求目标.从政治伦理的三个逻辑层次对列宁廉洁文化现进行解读,并阐明其所蕴涵的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将为当前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救治具有深刻的伦理性,对艾滋病救治的关注,理应纳入到生命伦理的视角。本文在分析论述生命神圣观、生命质量观、生命价值观、医学人道观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从这四个维度分别对艾滋病救治的2伦理基础进行了进一步地论证。  相似文献   

9.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汉代之所以重孝,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受先秦重孝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秦孝理念的继承与反思。汉朝推行“孝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祖时营造氛围,景帝时期正式开始推行,一直到武帝“罢黜百家”,“孝治”才得以全面实施;在东汉时“孝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推行“孝治”的举措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孝”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教育中大力推行《孝经》;三是“孝”与选官用人相结合;四是引“孝”入法令政策。从“孝”到“孝治”,汉代从国家实践层面全面完成了伦理与政治的同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政治上看,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伦理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利用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汉代社会凝聚力;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提振了文化自信,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 ,单向度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代表文化进步本身 ,而只不过表明人类的“天真”从“幼稚”走向“深刻”而已。科学知识的异化加剧了“人 -自然”与“人 -社会”关系的紧张 ;消解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否定性维度 ;只有以“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作为科学知识的航船之舵 ,才能使科技非理性主义理性化、科学知识人性化、科学进步伦理化和科学知识的潜在威胁虚无化。一句话 ,确立“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向度才是克服“科学知识异化”的理想进路。在生态危机、环境恶化急速加剧的今天 ,认真解读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一书 ,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融通 ,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伦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豪 《江淮论坛》2008,20(1):49-53
作为文化存在的经济伦理在实践有效性方面存在"目的一工具"的价值难题、经济伦理规范的有效性难题、经济伦理制度化难题.经济伦理实现其现实可能性必须超越这些难题,为此,经济伦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经济伦理作为规导经济行为的文化手段必须以目的性价值为导向;必须既要反映与维护客观经济伦理又要体现人类的价值追求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必须成为经济活动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一种共有信念.因此,经济伦理的可能性是有限度的,这种有限性还表现在经济伦理可能发挥作用的范围也是需要限定的.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哲学的扩张导致对象的客体维度被忽视,河流的内在价值被“遮蔽”,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应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模式,从单一的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实践论和生存论出发,建构一种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理念,使维持河流健康生命逐渐成为新的治河理念和共识,为当今河流开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以实现河流开发的生态化转向,而其实质不仅在利用河流的方式方法上,更重要的是人与河流在生存意义上的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发展什么?发展为了谁?怎样发展?”这样三个关于发展的核心命题,充分体现出了发展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目标的统一。“发展什么?发展为了谁?”是发展的价值,体现“发展的伦理”所指;而“怎样发展?”是追求发展价值过程的伦理要求。二者反映着人类对发展价值的追求以及对这种追求行为的道德约束相统一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4.
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不能陷入寻章摘句、史料拼接以及简单的历史叙述,而要在文化基因的意义上挖掘中华文明活着的传统.文明中的成素能否凝结为文化基因,取决于文化成素的人性根据及其生命属性,以及文化成素的精神追求及其教化功能.阐释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必须紧扣中国人的人性观念、生命态度及其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从中华民族的德性伦理、悟道思维以及修己成人的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凝练和揭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基因,直至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与追求,体现在中国人面对生活和理解人生的实践智慧中.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正有伦理内涵、伦理冲突、伦理标准三个维度。其中,就伦理内涵而言,司法公正指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的正义原则,包括公平、正义、平等、正当等含义。而伦理冲突则表现在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伦理冲突、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伦理冲突、司法主体的道德操守与部分司法人员个人私欲的伦理冲突三个方面。司法公正的伦理标准有人权标准、独立性标准、平等标准三个。  相似文献   

16.
佑素珍 《兰州学刊》2008,42(5):19-22
从现代实践哲学的立场看,自然观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内蕴于人类生活实践之中。人类生活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即技术实践、伦理实践和精神文化实践分别体现着自然观的三个维度,即技术维度、伦理维度与审美维度。可见,时下理论界所倡导的环境伦理既非一种矫情,也非自然观的全部,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之一,即伦理之维。从人类生活实践出发,恰当地将环境伦理视之为自然观的伦理维度,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情、理、法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蕴 ,在不同社会人际关系的互动和社会秩序整合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从人的自然属性意义上说 ,情是本能的情欲 ,理是人独有的用以控制和调节人的欲望和行为的一种能力 ,法是人为了生存而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从中国古代宗法伦理社会角度说 ,情是基于血缘的亲情及推演 ,理是血缘人伦之礼 ,法的积极含义等同于礼 ,消极的一面是刑 ;在现代法理社会中 ,法是基于人的主体性 ,实现人的尊严和幸福的规则体系 ,理则是人对自身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合理的设计和选择的理性 ,情则是作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情感体验和人性提升。可以说 ,情、理、法决定人的基本生活样式 ,三者作为人的共同属性始终是构成伦理体系的三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8.
陈思坤 《理论界》2009,(4):108-110
责任伦理倡导“尽己之责”的伦理精神,提倡恪尽职守的“天职”意识,强调人的“道义担当”,赋予人类责任意识和伦理关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责任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应加强责任认知教育,着力唤醒公民的责任自觉;加强舆论文化建设,着力营造“人尽其责”的社会风尚;完善尽责与失责奖惩机制,着力激发公民履行责任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许惠芬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5-110,158,159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伦理化或者说道德化问题,是清末以来中国法律学人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但由于学科不同,学者所做研究也局限于各自的已经领域。以伦理学为视角,依伦理学上的功利、正义与良知等基本理论为基础,对涉及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相关方面的进行分析与论证是十分必要的。东方儒家伦理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有其共同的属性,但由于产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不同,因此,建立在各自文化基础之上的法律也有很大的差异。儒家伦理根源于农耕文明,与宗法血缘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渗透着浓厚的儒家之“仁爱”,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精神弥漫;基督教伦理与上帝“救世”的情怀相联系,侧重于原罪的理论,并与古典文明相呼应,闪耀着理性主义、平等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