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宋晓杰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3-39
奈格里基于工人主义和自主主义的理论传统,以政治性—主体性的逻辑构架,从历史理论的客观主义范式回归革命主体性话语,从结构转向主体。由此,他将列宁思想的发展史重组为工人阶级不断摆脱外在的政治调解和组织模式进而获取自身充足性和自主性的主体性生产过程,并以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后福特制"转型为现实基础,把列宁思想当代化地塑造为建基于新革命主体性模式的生产和共产主义解放规划的激进政治。从本质上看,这种重构逻辑试图走出纯粹结构层面的客观历史分析,使阶级关系彻底摆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模式,恢复阶级斗争在历史运行中的中心地位,但因过度简化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和过分偏执于革命主体性视域,不可避免地摇摆在唯物主义与唯意志论之间,并带有强烈的审美乌托邦和相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4.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掘墓人理论的提出距今已有100多年了,它的提出顺应了当时历史条件的呼唤,并有力推进了阶级斗争历史发展进程。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该理论的基本原理仍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该理论需要我们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予以继承、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钱理群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6):1-16
通过对"革命文学论争"中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理论家的争论的剖析,概括出了关于建构"无产阶级文学"的两种想象,并由此形成两种实践、两条发展线索:一方面,是对工人、农民出身作家的着意培养,对工、农、兵出身创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用无产阶级意识的自觉形态--党的意识与意志来改造知识分子,创造为工农兵服务、为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服务的党的文学的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阶段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是一致的。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解放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经济的社会解放—人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政治前提,经济的社会解放是社会物质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人自身的解放,亦即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 相似文献
7.
孙乐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3,50(3):5-14,158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断"虽然写于150多年前,但它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范式及其统治策略的转型具有重要价值。奈格里、哈特等西方左派学者正是通过对"机器论片断"的解读,开辟了一条使马克思走向当代的道路。首先,在《〈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中,奈格里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机器大生产时代"劳动与生产过程分离"的论述,建构起了劳动与资本彻底对立的自治主义理论,实现了由劳动与资本的辩证对立到自治对抗的逻辑转变。其次,在《帝国》和《大众》等著作中,哈特、奈格里通过对"一般智力"的当代阐释,实现了由物质劳动到非物质劳动的转变,建构起了以生命政治为核心的大众哲学。最后,他们通过对"自由时间论"的批判性分析,重构了马克思的形式吸纳和实际吸纳理论,揭示了帝国统治的权力机制及其湮灭之路。虽然他们的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机器论片断"的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启示,但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对"机器论片断"的过分政治化、主体化的解读之上的,严重夸大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维度,滑向了一种充满伦理色彩的主体政治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孟永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6-29
在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均告失败的历史情境下,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相遭遇。在国际视野下中华民族已是无产阶级民族的观念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适用于中国革命的合法化论证路径之一,并进而演化为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结合的理论接点,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丽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16-19
在具有代表意义却处于不同境遇的俄国和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中,都提出了在我们今天仍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课题:即意识形态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事实上,马克思最先对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隐晦的解答,而列宁和卢卡奇、葛兰西又于不同地域赋予了这一问题以实践维度的应答,其具有的异路与互补特征为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也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创设了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早期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德国滞后的现实立为批判的靶子,重点围绕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展开论述。本文将根据《导言》的内在逻辑,从德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分析、德国革命解放主题的梳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初探和马克思思想的三重理论话语的融合等四个维度,对这一文本进行理论主题、行文逻辑和价值目标的探索与阐释,力图从总体上呈现青年马克思理论启程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11.
张爱武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8-1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性阶级。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无产阶级存在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阶级;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具有共同性的利益;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吴波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4):1-5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和核心思想,它所着重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的有规律的历史过程.这一理论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的横向说明和纵向阐释两个方面内容.当下对前者的把握需要突出地将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形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考察;对于后者的把握需要突出地将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和历史性联系在一起考察.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都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科学性的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3.
赵先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93
本文分析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和党建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的基本观点。即: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和党建理论形成,从内因看,是无产阶级自身发展壮大的结果;从外因看,是资本主义时代及其政党政治的产物。正是这个内外之因,促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党建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张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培育与锻造在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构架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其隐匿于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深层结构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着力发掘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内在张力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物化现象对于当下社会的全方位侵袭,无产阶级意识甚至无产阶级主体自身在后马克思主义者视域下业已成为值得怀疑的“伪命题”.而毛泽东将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视为拉近与工农群众距离的有效途径,认为通过体力劳动能够切身感受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进而强化对于自身阶级的认同,有助于建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毛泽东关于体力劳动与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处于低谷与挑战之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供了一种多样可能性参照 相似文献
15.
张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5):16-19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培育与锻造在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构架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其隐匿于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深层结构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着力发掘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内在张力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物化现象对于当下社会的全方位侵袭,无产阶级意识甚至无产阶级主体自身在后马克思主义者视域下业已成为值得怀疑的“伪命题”.而毛泽东将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视为拉近与工农群众距离的有效途径,认为通过体力劳动能够切身感受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进而强化对于自身阶级的认同,有助于建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毛泽东关于体力劳动与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处于低谷与挑战之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供了一种多样可能性参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始终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不仅开创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而且在丰富和深化意识形态合理内涵的同时,在新的基础上开辟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维度。推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先进性建设,必然要求全面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刻内涵,突破仅仅聚焦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批判维度的做法,同时凭借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加深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先进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罗中起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3):46-50
基于艺术生产即对劳动对象化的主体性阐释,面对当代哲学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和现实中“间性”艺术生产的理论诉求的双重挑战,文章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劳动对象化思想与主体间性理论有其一致之思。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对象化,是主体与对象统一于实践的“交互对象化”,是对传统的主体性哲学只讲单一向度对象化的超越,内在地包容了交互主体性的思想资源,同主体间性哲学一样,充溢着思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8.
田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405-412
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革命文学话语向无产阶级文学蜕变,崭新的文学理论话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1927—1929年史料文献涉及诸多与之相关的阐释与传播,由此形成的原初框架含有以人民为核心的现代观念,勾勒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萌芽期的基本面貌。无产阶级文学概念的人民立场直指广阔的人民生活,关乎题材叙事形态,蕴含的人民意志,贯穿作家身份的思想形态论争,实现了从客体到主体的过渡与融合,从而多维度建构起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人民本位理念,引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陈双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7-21
列宁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自信的思想。主要包括:增强理论自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要使命;获取民众广泛的精神"认同"是无产阶级政党增强理论自信的根本目标;教育与自觉相结合是实现理论自信的基本途径。探讨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自信的思想,对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增强理论自信的时代要求,也是研究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自信思想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20.
武二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1):1-3,13
长期以来,传统哲学教科书只从经济学意义上,片面解读马克思生产理论,单一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与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对马克思哲学的片面理解,导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肢解;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实践本体论思维取代物质本体论思维,重释马克思生产理论及四种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当前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