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曼的法社会学有早期与晚期之分。卢曼晚期的法社会学通常被认为代表卢曼理论成熟时期的观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借鉴。相较于此,卢曼早期的法社会学理论则在全球范围被普遍忽视。然而,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具有不可被替代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可以分为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就研究内容而言,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对法律规范作出了独树一帜的社会学描述,并从新达尔文演化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法律与社会共同演化的理论;就研究方法而言,锻造意义的概念作为意识系统和社会系统共同演化的机制和基础,等置功能比较的方法和现象学化的一般系统理论是卢曼早期法社会学方法论的特色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卢曼(Luhmann)的系统论法学对中国法律转型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卢曼的系统论法学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早期作品受胡塞尔现象学和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启发较大,更聚焦于揭示世界的复杂性与偶联性的特征,法律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复杂性落差及其对法律系统演化所带来的影响.后期作品则进一步借鉴了自创生生物学、形式理论、二阶观察等研究成果,将法律作为一种功能分化社会中的自创生的社会功能子系统进行观察和理解,更侧重于法律系统内部动态运作结构的分析,尤其是法律系统内部纲要与代码的区分所导致的法律系统的运作封闭性与认知开放性.在卢曼后期的系统论法学研究中,法律系统是一种具有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能力的社会系统,而法教义学、一般法理论则体现了法律系统自我观察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系统论法学是在二阶观察的层次上对法律系统观察的自我的二阶观察.  相似文献   

3.
卢曼的系统论法学既不同于单纯强调法律封闭性的传统法律实证主义,也不同于单纯强调法律开放性的自然法学或法社会学.卢曼的系统论法学也不是对"封闭/开放"二元对立的庸俗折衷,而是创造性地超越了实证主义/自然法学之间的争论,对现代社会的法律运行极具解释力.卢曼把法律描述为一个自创生系统,既强调法律系统沟通的"封闭性",也强调法律系统沟通的"开放性",法律的开放性与封闭性互为条件,形成了循环指涉的悖论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法哲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创新中,法哲学应是一个重要课题。法哲学是法律、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法学和哲学的交叉学科,但侧重为法学的分支学科,可概括为“法学为体,哲学为用”,即用哲学的方法去研究法律现象。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是法的两重性。法的原则、规则、概念等,都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这两种属性。这就产生了法律的基本矛盾。法律理论和观念来源于法律和法律制度的现实,反过来,先进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理论又影响到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发展,这就形成了法律自身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讲“依法治国”,应该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大文明一起抓。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不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应是“制度文明”。过去法学界受危害最大的有“五个主义”:法学教条主义、法学经验主义、法学实用主义、人治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其根源是思维方法离开了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立法者“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的法律规范及其演进是由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一切人间法律必须与之相符,不然的话,即使可以中行于一时,终究会“法将不法”。这种隐藏在法律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内素就是“道”,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可违逆的客观规律,这种“道”与“法”的关系理论,即“道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原理的中国化表述。  相似文献   

6.
"软法"概念何以成立? ——卢曼系统论视野内的软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法”是缺乏“国家法”的拘束力,但却意图产生一定的规范效果的成文规范。在复杂、多元和速变的当代社会,“软法”是公共治理的主要凭借。“软法”概念是可以成立的。卢曼的系统论及其法理论可以为它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法与(和)经济学”,又称“法律经济学”,或者“法律的经济分析”,这是对法与经济学的一般理解。实际上,法与经济学就其内涵来说,可以划分为以麦乐怡为代表的“广义的法与经济学”,以及以波斯纳为代表的“狭义的法与经济学”,它们之间不但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而且研究的方法也有所区别。正确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方立法”这个词组包含两个单词,一是“立法”,二是“地方”。关于“立法”的理论已经蔚为大观,关于“地方”的理论尚待培育。法律地理学作为法理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揭示法的地理属性、地方属性,旨在从根本上解释地方性的法。在学术思想史上,法律地理学已有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见之于中国范围内的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陆地和海洋,法律都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出现分野。从法律地理学的角度思考法的地方性,有助于把地方立法根植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更好地体现地方立法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9.
对政策与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到了该从形而上的研究,前进到形而下的研究的阶段了。这种形而下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所未进行的,它具有两个特点或内容,一是关注对实例(个案)的研究;二是致力于政策与法和谐“相处”的机制建设,这种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避免政策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机制,另一个是进一步强化和“激活”立法机关的立法功能的机制,此二者相结合,才能使政策和法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试论法的真理与真理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的真理源于物质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经济基础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每一部法律必有体现法的真理的部分,而这正是真理的法的表现形式。法将不断趋向于法的真理和真理的法的完美结合,更好地指导人们依规律作为。  相似文献   

11.
概念是人们对反映对象的抽象,如果“反映对象”是不同的,则人们抽象出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会截然不同;因此,要科学定义“法”这一概念,首先必须准确界定其所指代的事物范围。然而由于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些学者混淆种概念与属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法律”与“法”相等同,以致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都未能科学界定“法”的指代范围。事实上,无论是从现实的语言习惯上看,还是从辨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上分析,“法”都应是一个包括原始社会习惯法、阶级社会的法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规则”在内的属概念,而“法律”只能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阶级社会的“法”。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的功能李力在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常常见到“法的职能”与“法的功能”这两种提法。究竟是提“法的职能”确切,还是提“法的功能”确切?这是个值得澄清的问题。法具有哪些功能(或职能)目前也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法具有专门职能和社会政治职能。有人还认为,...  相似文献   

13.
我国1982年宪法序言宣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对源自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观的接受,实则是承继了根本法之观念。高级法观念自古希腊始即贯穿于西方法文化传统之始终,我国宪法的高级法地位既是一种宣告,同时还以宪法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实证化。在我国,如何实施宪法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其具体路径可借鉴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在刚果金案中主动向具有法律解释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释法的实践经验;同时,在我国宪法监督体制不变之前提下,对相关制度与程序做补充完善,以适应宪法实施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民间法研究     
主持人语大凡法律研究者都知道,“活法”是法律社会学的基础性概念之一,它就是由本期所载《法社会学方法——关于“活法”的研究》一文的作者,奥地利著名法学家、法律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埃利希(Eugen·Ehrlich)最早提出来的。可以说,现在它已经成为整个法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是要说明:“法社会学必须以探察发现活法开始。它将注意力主要直接指向具体而非抽象的事物”;“活法的科学意义没有被限制在它对法院判决所适用的规范或者制定法内容的影响上。活法具有独立的价值,这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事实:活法构成了…  相似文献   

15.
卢曼的社会系统论可以广泛应用到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众多学科中。在以功能和语用为导向的篇章语言学的框架内,用来概括篇外因素的“交际领域”与系统论中的“社会系统”有着密切关联;篇章类型可以被纳入社会系统范畴,并作为“结构性耦合”连接不同的社会子系统;受系统论社会功能理论的影响,篇章功能被分为领域功能、文本功能和效果功能,分别指向环境、系统和读者,为篇章语用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参照史登(H.H.Stem)等人类学家对“广义的文化”的分解,可以将“物质”、“制度”和“观念”作为检视民族法文化体系的一般分类。通过对既存的民族法律文化进行具体分析,来确证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有无价值,如何实现这些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为覆盖前期上古汉语Pre—archaic Chinese(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与早期上古汉语Early—archaic Chinese(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历时性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早期上古时代所出现的“者”之功用。研究表明,“者”的功能与前期上古所出现的“之”的功能间存在着“平行对应”关系,我们将此关系定义为“平行法”机制,此机制从属于“类比”。存在于“之”与“者”之间的“平行法”机制可能促使了“者”的功能的涌现。  相似文献   

18.
对西方学者“法构成经济基础论”的批判刘茂林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概述“社会结构”这个概念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通常认为它主要应用于对社会权力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特别是用于对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研究。虽然这一概念在社会学中流传甚广,但在使用它...  相似文献   

19.
社会舆论与司法适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即:(1)社会舆论的主体与法的适用的主体不可置换,(2)评价所依据的“视线”不同,(3)法的适用的专门化决定执法者必须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通过对社会舆论与司法适用的差异性及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的研究,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加强舆论监督与维护司法公正之间找到平衡点,使社会舆论对法律现象的关注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有助于对法质量本身予以反思,从而弥补立法、司法的不足。作为一个执法者在实践中不但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适用原则,更应注重通过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培养社会法律理念,并以此作为执法者面对社会舆论的法律理论根基,最终促使社会舆论与法的适用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完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法的整体与部分李步云作者从法哲学角度论述了法律科学体系的性质、功能,分析了法体系的四个基本特征,并论述了法体系的子系统。本文认为,正在逐步实施中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正确处理法的整体与部分相互关系的一个范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法律所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