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运用于中国和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两个方面。其核心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含经济、政治关系和优秀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中国延绵近一个世纪,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进入新世纪,肩负新的使命的理论工作者,定会回应时代的呼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21世纪,韩国研究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逐渐开阔,所研究的课题也在与时俱进,从单一的研究模式扩大到“多元化”的角度发展,也突破了外国学者的局限。这些研究范围的扩展使“韩国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更能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同时也推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运用于中国和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两个方面。其核心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含经济、政治关系和优秀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中国延绵近一个世纪,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进入新世纪,肩负新的使命的理论工作者,定会回应时代的呼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活的灵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正确处理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具体运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关系,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对此,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评价对学术期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过去30年,政府以质量评估为工作重心的管理行为向以资金资助为主的“牵引型”服务模式转型,以双核心为主的核心期刊评价成为行业主导性力量;政府与市场“双失灵”,核心期刊评价处在“自发有为”状态。现在,核心期刊评价功能异化导致学术期刊发展功能“错位”,学术期刊生态失序,并与高质量发展形成悖论。未来,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重构,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改变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参考系”;要走出评价体系建设中的“国际化”怪圈与本土化“全评价”困局。同时,政府要包容专业研究机构核心期刊评价,还要“发声”进行纠偏;要坚决否定“以刊评文”的简单做法,消除导致核心期刊评价“异化”的关键变量;政府还要重拾学术期刊质量“评估”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三十年来,本土化一直是核心议题,这关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与建构路径。政治关联性、文化敏感性与实践反思性构成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三要素。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纷争实质是关于围绕社会工作本质的论争,在科学、政治与艺术三位一体的特质下,中国社会工作既需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科学知识,更要从中国政治文化实践脉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这恰恰是社会工作走向国际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价值的研究和运用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成效取得十分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语言价值研究的自觉和坚定,充分发挥语言力量,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求“真”、求“善”、求“美”等价值维度,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叙事、传播中国声音、凝聚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能力,加快和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需要进行“本土化”已经成为大家共识.但对本土化不同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如何本土化”的未来路径.本文在厘清我国已有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关注实践性知识,并进而对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以及实践性知识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发与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推进过程中,有三个"内在性"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逻辑上是一种蕴含或总体同一的关系,在缘起、层次、功能、表现等方面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具体差别,二者的实践基础是共同的,实质都在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本的方面都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世界(化)哲学一样,都存在一个根源于语言和文化形式差别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产生的实质根源在于实践,本质上不是一个"语言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世界化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形式上看似有历史和文化上的对立,但在超越西方现代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等实质方面则可以走向统一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直接理论资源.对以上三个"内在性"关系的理解,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其实质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杨匡汉坚持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是将他包容进来,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仿重新解读,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判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代之而起的是他的概念群,构成了当代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但经过整合与重建,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Jun平认为,“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因为前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角度,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或Varied-dimension(多维)的角度,将中国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化的过去为基础的,其情感成份我而理性成分少,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现当代中国学论作虽多,但大都采用“西方论在中国”而不是“中国论在世界”的方式。张喜洋通过解析奈保尔个案,指出,“诺贝尔学奖”作为化上的全球性事件,实质是要求多种多样的“本土”化去参予。杨风告诫人们注意“本土化”口号背后可能潜藏的极端民族主义。蒋淑娴强调以世界眼光、本土意识重建当代论,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一味消解。殷鉴认为,20世纪中国学的“欧化”实际上就是一次“本土化”。邓玉环呼呈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融合点。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是一个伦理价值急剧转型的社会,其中“政治身份”又成为伦理价值转型的重要内容。作为新中国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试图颠覆中国传统差序格局所构成的社会政治“身份”体系,以前所未有的激进方式,通过重建政治“身份”的途径,执著推进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这对现代中国的结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毛泽东晚年政治伦理观的结构,成为其强化“阶级斗争”道德依据。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是解释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承担了大量的中非研究课题,它们包括:由英国国际发展署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资助的“中国和非洲的发展和减贫:多元视角的比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资助的“中国与非洲减贫模式比较研究”、瑞士驻华大使馆资助“中非农业发展比较研究”以及由外交部资助的“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五十周年”等。随着这些研究课题的逐步深入,中国农业大学的国际发展研究领域也得以不断拓展,从而为推进中非合作和世界减贫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教育因素共同驱动及国际化和本土化探索的结果。政治动力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幼有所育,把学前教育视为“重大民生工程”,不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经济动力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各种类型托幼机构以解放妇女劳动力并激发社会经济活力;教育动力方面在于使学前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服务。为此,国家不断强化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改革、改善办园条件等。新中国学前教育在向外学习与立足国情有机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从1986年至今,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到1995年时期以区域性研究起步的奠基阶段,1996年到2005年时期以"借鉴"为特征的拓展阶段,2006年至今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以区域研究起步,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介绍和借鉴,进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试图以此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殊性,有效实现美国经验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体系的过度依赖,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主体性明显不足。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村庄特点及实际处境的判断,文章提出村庄本位的农村社会工作推进导向和发展思路,强调农村社会工作导向应从个人、家庭服务转向村庄服务,从问题解决转向关系调适,从经济帮扶转向文化帮扶。村庄本位的农村社会工作可以在村庄社会关系调适、经济资源整合与共同体意识培养方面等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助力培植农村发展的内源动力,其要义在于更好地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主体性发展,并在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实务模式创新上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6.
和谐价值观是胡锦涛主席首次提出的共产党新型价值观,它使中国价值研究界面临了近三十年来最重大的一次飞跃机遇。它迅速取代主客体价值论成为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原因在于:它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共产党在新阶段必须推行的新型价值观。它以法治为要义,内容有静动之分,逻辑架构从一到多,遵循“自由、平等、正义、人权、人本、合意、和谐、互惠、双赢、平和、简约”的法治原则,既包容了主客体价值体系的全部优势,又弥补了其不足,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乃至世界化双向运动中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7.
“全球本土化”是在世界风险社会背景下解决全球治理危机的新出路。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脱钩趋势,似乎在埋葬全球化,各国“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反映了全球治理的不足与缺位,世界风险社会正呼唤新的治理秩序。“全球本土化”作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新模式,意味着在全球治理缺位和全球性挑战蔓延的双重背景下,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可以结合本土化治理体系,进行全球治理危机的应对。在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国有望率先通过乡村的全面振兴、发挥乡村本土化优势,开创出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全球本土化新实践,以“有组织地负起责任”,为各国应对全球治理危机开拓出新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社会学者在社区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是社会学中国化核心议题。基于学术史角度,中国社区研究概念及其方法应用与理论谱系形成能够得到更为深入讨论。与“照片式”或“个案碎片”研究发掘中国社区研究所蕴含的思想功用不同,作为一种方法论尝试,从社区研究中国化本源出发,系统论述社区研究的概念与方法渊源,着重研析将“社区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存在的本体论与方法论、质疑论与回应论的学理问题。在阐明社区研究边界及关系基础上,将阶段性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术思想成果整合成为相互衔接“电影式”的社区研究谱系,从静态走向动态,达至历史与文化、结构与功能历时性赓续,以全景式地“明燎中国社会”、建设社会之目的。本土化的中国社区研究谱系形成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格跨世纪与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格跨世纪与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思考余潇枫一、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迫切性人格跨世纪是世界各国公民所共同面临的生存现实。人格作为体现人的存在的最高生存方式,与人类的文明变迁和民族的文化模式密切相关,因此,人格的转型意味着人的精神的转型和...  相似文献   

20.
旨在回顾中国政治学40年的发展状况,并反思和分析中国政治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制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上;另一方面,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科学化与方法多样性、"象牙塔"与政治实用性之间还存在诸多紧张和矛盾.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如何理解政治知识的本质以及将政治转化为知识的途径,相关争论表明科学的、普遍的、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径同特殊的、历史的、情境性的传统存在冲突.倡导"全球本土化"之路或许有助于调和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整合"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方面的互惠影响,在方法上兼顾"科学化"和"多样性",并且平衡学理性和社会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