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又是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引领、推进传统文化渗透课程建设、重视传统文化隐性育人格局等措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阐释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为支撑,以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要求为行动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实践层面要关注供需匹配的平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需要融入教学内容;坚持知行合一,立体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善用技术载体,多维度融入教法改革;还要坚持教研结合,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3.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是坚持文化自信的表现,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提高文化思政能力,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中国历史教育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解读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增强大学生创造性转化和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继承和借鉴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不断提升思政课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回顾百年党史,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认识传统文化的原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理论发展、促进理论传播、凝聚民族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以解决时代问题为指向,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发展目标、治理方式、党的建设等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增强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政治认同。步入新时代,党在准确研判“两个大局”中继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二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有助于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学术必须开启中华新文化创造的“自我主张”、自觉自律,这是文化发展史的深刻启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和文化哲学的基本立场,梳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精神内核、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必然性源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各自文化使命的需要,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论原则、具体途径及终极目标。最后,阐发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多维度的、层层深入的重大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是彰显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更是引领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文章分析了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因素,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打开思政教育的新思路,还可以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各文科之间以及文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新文科背景下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从新文科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以及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有效举措,为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工作室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室的应有之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有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辅导员工作室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助力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按照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原则,研究探讨辅导员工作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措施。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拥有丰富的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效果。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实践凝结起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育人资源,其中的廉洁思想也尤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以及提高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力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自主学习、文化场域、网络传播而展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显得极为迫切,其关键在于找到应用的切入点,而修身无疑是传统文化实践层面的最佳途径,运用传统修身之道的智慧和方法并结合最新的养成教育方法和载体能够破解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难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应用中取得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先浸润到幼儿生活中的文化,但对豫南X地区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状况调查发现以下问题: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模糊、情感认同淡薄、行为认同没有落到实处等。幼儿教师的地方非物质文化认同不仅关系到教育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性等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选择,强化幼儿教师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增进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感认同、增强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认同是新时代幼儿教师和教育发展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巩固社会意识形态安全、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健全青年学子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文化意义、民族意义。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缺乏科学理论支撑、文化复古主义和汉学主义倾向严重、课程设计脱离青年主体需求等问题。在新时代下,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地位,科学地选择、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构建科学教学思路,秉持知识传授和价值教育兼备的理念,探索多元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打造高校英语教学“金课”工程的进程中,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把课堂思政教学内容和语言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通过通过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语言学习者牢固理想信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与社会意义;融入对爱国、诚信等内容的现代理解,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助于将大学英语课程打造成知识、技能和文化相融合的“金课”。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生态经济思想,是中国当代生态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应时代发展,升华了“天人合一”生态经济关系认识论,吸收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发扬了“崇尚节俭”的生态生产生活理念,推进了传统生态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借助传统文化阐释现代生态理念,倡导将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在传承创新中激活其生命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学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中华文化来源,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精神建设,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化与升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观念的传承与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传承历史的文化大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含有浓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与全球发展大局,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体现着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创造活力和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9.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成长;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内容模糊、方式单一、环境欠佳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革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具体策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