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理论上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社会成本效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差距和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城乡投资竞争、实际需求错配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阻碍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应通过以下路径,强化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一是科学谋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立融合发展机制;二是完善过程监管制度,强化顶层设计防控风险;三是重视城乡居民现实需求,以新基建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贵  赵一帆 《河北学刊》2023,(6):137-144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是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制造业领域的区域差异要明显高于高技术服务业领域;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虽呈增长态势,但区域和产业间仍存在显著差异;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链和创新链耦合均有所发展,但其所处阶段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建议打造跨京津冀创新生态,强化区域产业链协同,推动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双链空间协同,促进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顾江  陈璐 《江海学刊》2024,(1):85-92+255
数字新基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拓展了文化消费业态与模式,提供了文化消费升级的新动能。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的发展可以显著推动居民文化消费升级,并且可以通过带动区域创新间接提振文化消费;数字新基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数字新基建对文化消费的积极影响存在区域和城乡异质性。因此,应以顶层设计、金融支撑、人才培育为抓手,大力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以平台建设优化区域文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新基建发展战略,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基建”能否促进省域内空间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是关系到“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理论模型推导出“新基建”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理论假说,然后利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新基建”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广东省域内“新基建”的典型特征,最后基于β收敛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一方面,广东省域内“新基建”具有显著的非均衡特征,深圳、广州、佛山的“新基建”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前列,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要素基础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另一方面,“新基建”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非对称的促进效应,即对于经济增长相对落后的地区,提升“新基建”发展水平可以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5.
在济南都市圈发展的背景下,中心城市济南发展存在综合实力较强但城市首位度不甚突出,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区域内经济联系不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但与区内产业雷同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但与区内网络衔接不够等特征.为加快济南发展,要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首位度,加快要素整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核心产业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蔡跃洲 《学术研究》2022,(2):84-90+177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和断点,畅通经济循环。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循环数字化和数字循环化两种机制为畅通经济循环提供助力。一方面,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以及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加速渗透,可强化信息流对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加速经济循环;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涉及面广泛,畅通生态体系各环节本身便形成规模可观的产业循环,并为加快数字化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当前,这两种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制于工业互联网及其他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滞后、ICT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以及就业结构调整和分配失衡。须从加快新基建、强化ICT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数字技能等着手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深刻影响地缘经济。随着大国博弈日益加剧,世界经济秩序正由多极化向欧美跨大西洋联盟和欧亚大陆联盟两个平行的体系演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重塑国际经贸规则的竞争舞台,正呈现出巨型化、跨区域、深度一体化等新特征。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尽管已经进入战略提升阶段,但在伙伴国、议题覆盖广度和一体化深度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应发挥自身经济实力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竞争,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第一,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妥善管理大国关系;第二,积极对标新一代区域贸易协定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第三,扩大自由贸易区网络伙伴范围,深化既有自由贸易区伙伴合作内容;第四,加快“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心国建设,夯实以我为主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基础。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注重激发农村消费需求,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发展受诸多因素约束,如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消费支出受限;农村消费环境亟须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消费结构层次较低,消费观念有待引导;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消费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破解农村消费力的约束因素,提升农村消费力,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培育科学消费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相关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
选取新疆产业结构比重与能源消费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计量模型。偏最小二乘方法在解决自变量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有效解决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作回归存在共线的问题。实证表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会使能源的消费总量有所增加,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动对煤炭、天然气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同步增长态势,与其他产业比重相比较,其影响系数均最大,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对天然气和水电风消费总量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对煤炭和石油消费总量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可以加快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对能耗较高的行业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要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从而使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表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因此,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新型机制体系、共同富裕四个层次诠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四环节入手,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促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1.
站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节点上,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对推动城乡融合、形成新型城乡关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现实要求。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数字经济为实现城乡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升级提供新要素、注入新动力,具有高渗透、高价值、高技术、非竞争性,能够深化城乡产业分工,产生数字重生赋能效应、数字融生平台效应、数字增生长尾效应、数字新生蝶变效应,渐进式实现城乡产业链从流程、产品升级到范围、结构层面的功能升级,最终实现系统性链条升级。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数字经济驱动城乡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现实基础已初步具备,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从培育城乡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探索城乡产业链数字化深度融合新场景等角度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来解决,地区间的产业融合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基于中间品投入产出关系设计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并采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30个省级区域为地区单元构建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分析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格局处于动态演进中,在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具有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板块特征,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运用QAP回归方法分析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变化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因此,应积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市场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弱化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的制约,进而提升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并优化其网络结构;在提高地区间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缩小地区间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地球环境变化导致气候问题频发,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动导致世界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加剧了全球各国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双碳战略目标”,展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和目标。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将在各行业“去碳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了可实现路径。当前我国各省份加快布局氢能产业,推动氢能产业的制、储、运、加、用各环节加速发展。本文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突破关键技术、提高氢能汽车补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安全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加快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推动的城市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息化正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并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由信息化推动的城市化表现出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特征.其动力机制一是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二是通过促进市场体系演进,推动城镇体系升级;三是带来新型城市间劳动地域的分工,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的同时推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是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作为赋能“双碳”目标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凭借技术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生态普惠效应,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重塑生活生态空间创造更多可能性,进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然而,当前三大产业仍具有较大碳减排空间,亟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我国应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坚持“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路线,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把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引导现代服务业绿色转型。在政策措施层面,应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治理赋能多维降碳发展;大力促进数字金融发展,以金融科技缓解碳减排融资约束;稳妥推动碳市场体系建设,以技术手段助力碳排放权交易。  相似文献   

16.
孙艳  朱璋龙 《天府新论》2024,(2):94-107
本文基于2012—2021年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面板数据,分析教育新基建对教育支撑体系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在时间维度上,教育新基建和教育支撑体系均持续增长,前者显著正向促进了后者发展,具有动态性;在空间维度上,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在全国层面,某一省域教育支撑体系的发展对其周边省域教育支撑体系的发展均呈负向溢出效应。分区域看,教育新基建对教育支撑体系在全部地区均有显著正向主效应和直接效应,且西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有显著的负向间接效应,西部地区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据此建议,着力构建区域特色分明的差异化发展策略,着力加强教育新基建协同共享,提高“新网络”“新平台”“新资源”“新安全”使用绩效,积极适应并引领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7.
汪彬  阳镇 《社会科学》2022,(1):73-81
新一轮技术革命下产业链供应链的主导权竞争日益激烈,且传统单一外向型的产业链供应链遇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更好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核心要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功能需从基础支撑、动力源泉、国际竞争态势以及产业基础与发展目标等多维度予以定位。但目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存在着诸多风险,主要表现为:断链风险多、外迁压力大、自主可控能力弱、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产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未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需要系统治理以及综合施策,要采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富有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优化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重、实施资源能源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及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举措。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然而,绿色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低碳产业作支撑,舍此,绿色低碳经济就是一具空壳.我国完全可以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我们应本着这种理论思维,通过以下路径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支持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产业生态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化;以绿色低碳消费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对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所以,分析目前我国及主要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从理论角度探讨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对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扩散效应、提升区域乃至于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姚战琪 《学术论坛》2022,(1):98-111
文章利用2013-2021年我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服务业进口技术溢出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进口技术溢出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正向影响,服务业进口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可通过提升创新效率来实现。针对服务业进口对我国创新效率影响的估计结果,存在专利申请授权数的门槛效应;针对创新效率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的估计结果,存在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的门槛效应;针对服务业进口技术溢出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的估计结果,存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门槛效应。因此,要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提高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