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中的新形态,它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新型概念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溯历史发展的概念,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划分依据,可知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时性考察人类文明形态这一相近概念中呈现,在共时性对比前苏联创造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形态的对应概念中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答现实课题的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和中国特色的语境下,它表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概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机制中处理好道路与理论、传承与创新、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与物的关系是理解文明形态的基本视角,正是在人与物的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文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从人和物的关系视角可以将文明分为物非人非、人是物非、物是人非、物是人是等类型,其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相契合。西方现代化及其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全面“物化”,在根基处具有“物是人非”的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的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扬人而抑物,而是要让物和人都“是其所是”,从而在本质上朝向“物是人是”的理想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张扬基于人的存在理性的实践理性主义,是马克思所谓“历史之谜”的当代自觉解答,实质上指向人类的公共文明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这一进程具有无比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需要一种表现为历史耐心的历史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明形态是文明发展程度和文明成熟水平的标志,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继承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合理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时代发展要求有所继承、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提供了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孕育并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折射出人类文明新伦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芒照亮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发展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现代文明”理念的阐释发展,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继承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治理失灵的重大难题。人类文明新形态释放引领人类进步的价值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支撑,永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定位,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开放包容心态引领全世界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探索文明形态的发展历程,以继承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文明形态理论为基石,在实践中积极应对现代化发展困境。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文明底色、以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为文明要素、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文明优势、以人民为中心为文明立场、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文明目标的崭新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厚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底蕴,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多重超越,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全新路径选择,贡献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生成逻辑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创新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创造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性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阶段性展现和延续中国共产党现代化事业的百年历程。从文明呈现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文明、布局上是“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道路上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生文明、目标上是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型文明。从理论超越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五重超越”意义,超越了“西方中心论”“资本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和“历史终结论”,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突兀出场的,而是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理论逻辑看,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运用;从历史逻辑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性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从现实逻辑看,是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内生出来的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多维立体表现形态:第一,本质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中国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第二,总体形态是“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第三,道路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生出来的文明;第四,价值形态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理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发展进步对于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是以“中国话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方案的标识性概念,掌握了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话语权;从实践上看,新形态的创造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变得更强大的中国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要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文明形态是由低级向高级跃迁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和基础。与西方文明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西方现代性,具有独特优势、鲜明特色和根本立场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的新的历史方位。要彻底摆脱形而上学禁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持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展现出世界意义和中国特色,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之中,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熔铸,形成了人民至上、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融为一体的文明新范式。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范式具有重要价值贡献,既立足于为中华文明谋复兴,又着眼于为人类文明谋发展。从其生成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观点,是在时代召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淀而成,它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接续发展,要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在“解难题”上做出实际成效;要落实协调发展方针,在“促协调”上寻找最佳答案;要强化共同富裕实践,在“增福祉”上交出满意答卷;要增强和谐共生信念,在“遵规律”上实现绿色发展;要深化和平发展战略,在“谋发展”中践行开放共赢。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也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条现代化之路体现出历史选择性、人民主体性、实践探索性及世界引领性。现代化路径体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及主要矛盾,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是中国人结合国情自觉主动选择的结果,更是无数中国人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走自己的路”的重大选择,体现出中国人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面前的坚韧和执着,也体现出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付出的艰辛探索,最终为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创造出新形态,引领世界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一条现代化文明新路。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发展理念,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续写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版图。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中国新现代性,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转型,既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又重塑了人类文明发展类型和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倡导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生命共同体,有力回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文明之问。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多元共生加强文明交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加强文明治理、形塑人类文明格局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两个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确立”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两个确立”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追求的爱国、兴国、强国之伟大事业,内在地要求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鲜活的主题、特质、禀赋和发展前景。又由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所富含和要求的爱国主义必然是胸怀天下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爱国主义内涵并要求胸怀天下的精神要义是对人类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有助于打破西方式现代化狭隘爱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同时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是真正能够走向长远的高明、开明、光明的“人间正道”,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引领人类爱国主义发展方向并对世界伦理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基石、以人民为中心、“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展现了以原创性和引领性的文明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以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文明内涵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以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文明特征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等世界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绿色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资本驱动的现代化逻辑,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彻底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现代化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僵化问题,走出了后发国家的“经济依附”与“政治衰朽”困局,完成了文明古国的现代化转型,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形态,是世界各国一直以来的共同追求。西方凭借现代化的先行占据现代化理论的先机,其目的是把其他国家引导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于现代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探索社会进步同时对于西方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现代化由被动到主动,从工业化的认识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孕育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丰富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重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通过制度形态、文化形态和路径形态等三个维度的立体性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图景式呈现,也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重构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推进之间的本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五千年中华文明沃土,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具有显著的文明特质。和而不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因,是中国得以在现代化大潮中开辟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本色;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追求,是中国为实现更加平等公正的现代化进行的接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制,是中国立足于国情传统,为追求实质民主进行的有效创新;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伦理,是中国植根爱好和平传统、打破大国“国强必霸”魔咒的自觉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特质及其蕴含的生成逻辑、主体逻辑、制度逻辑、比较逻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厚度、人文温度、价值高度、胸怀广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为人类文明谱系贡献了新样态。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文明这四个维度出发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不仅有利于增强“四个自信”,同时,具有为构建美好世界和现代文明提供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明自信叙述命题的提出具有时代进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彰显人类文明进步大势和科学社会主义特质,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撑。进步视域下文明自信的叙述表现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步价值主体选择上,即以共同富裕的实现为新时代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以提出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文明自信叙述的核心议题是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进步道路的现代化叙述,具体包括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五大文明”协同进步为主体叙述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进步道路叙事为现实依据,以新时代奋斗叙事为现代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的变迁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具有一致性,判断文明形态演进的依据在于生产方式的发展状态。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变迁看,实践的发展决定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人类实践的高度,是人类文明变迁的动力源泉。从人类文明秩序的形成看,人类文明秩序既不由先验理性所设计,也不是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自然演化,而是受到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定,蕴含着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以对“现实的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为内驱动力,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追求平衡和充分,在生产关系的构建中凸显人的主体性,力求以生产方式的创新性发展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