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可以迅速便捷地传播信息、自由互动地表述观点,这让企业所面对的的舆情环境将更具隐蔽性、突发性与扩散性,也使得企业舆情控制的不确定性增强.针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控制难度大,企业反应消极,虚假信息扩散严重以及宣传思维固化等问题,企业应在舆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监管策略:舆情预警阶段,海量信息的整理,强劲的技术、人才,对舆情信息准确的预测必不可少;而在舆情产生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利用意见领袖影响力,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舆情解除后还应将责任追根溯源,树立大舆情观念来拓展舆情管理.如此,企业才能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防患于未然,缓解舆论压力,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更广泛。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认识非常规突发事件涨落规律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舆情热度涨落规律,明晰影响舆情涨落的深度原因,同时也能够为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发展阶段的划分、舆情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技术手段裂变式发展,互联网正在形成舆论的"自由市场",因此,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扩散规律进行识别和引导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基于复杂系统网络信息传播与扩散的"六度分隔"假说、小世界网络和无尺度网络等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演化过程,建立了基于主体(Agent)的网络舆情扩散监测模型以及网络舆情扩散规律分析模型。仿真结果得出的网络舆情扩散规律符合实际情况。该研究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主体在网络舆情产生、扩散和影响的全过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凤凰古城收费事件典型案例,运用内容分析和描述统计方法,对283位舆情主体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舆情主体的身份识别特征主要是身份职业、所在地区、粉丝规模、开博时间4个方面;信息发布特征主要是相关帖数、关注时机、发帖内容、发帖形式和插入内容5个方面。并从研究范围、研究变量与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的运用3个方面对旅游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主体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主体在网络舆情产生、扩散和影响的全过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凤凰古城收费事件典型案例,运用内容分析和描述统计方法,对283位舆情主体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舆情主体的身份识别特征主要是身份职业、所在地区、粉丝规模、开博时间4个方面;信息发布特征主要是相关帖数、关注时机、发帖内容、发帖形式和插入内容5个方面。并从研究范围、研究变量与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的运用3个方面对旅游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主体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舆情,而不和谐舆情不仅是社会问题的反映,还将直接影响或感染人们的思想情绪,对社会和谐产生负效应。因此,准确地认识和掌握舆情产生的一般规律、表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信息盲点容易产生舆情,发生严重事件往往会出现舆情,社会改革总是要伴随社会敏感问题而与舆情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从众性,是舆情广泛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李可 《国际公关》2023,(22):155-158
在互联网互动平台繁荣发展的今天,网络舆情已经对学校造成了巨大压力。高校辅导员深耕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校园管理决策类以及安全类、师德师风类、带学校标签的学生生活作风问题类等的舆情时,高校辅导员应该在舆情孕育的初期消融舆情,在舆情扩散的前期抑制舆情,在舆情发展的后期引导舆情正确走向,从根本上防控舆情,肃清校园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突发事件和舆情的交织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衍生危机和灾害,如何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预案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首先从人工免疫原理和作用机制着手,剖析了免疫系统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相似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和舆情管理的人工免疫应急预案模型.该模型能够处理多渠道的异质舆情,一方面能改善群众因舆情势差造成不恰当的行为态度,进而有效减轻舆情传播和突发事件的扩散;另一方面提供了及时发现、制止群体性突发事件蔓延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地,本文还提出了基于人工免疫原理的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东方财富个股股吧评论内容作为原始语料,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显性舆情因子后发现,舆情因子与股票收益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子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舆情因子构建投资策略具有可行性。经将舆情因子加入多因子模型中形成指数增强策略,回测结果表明,结合舆情因子的多因子投资策略可以显著获得超过基准的超额收益。利用技术指标作为隐性舆情的替代,探讨隐性情绪指标在Barra模型中的利用以期获得更完善的情绪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隐性策略的Barra模型可以获得较显性策略且更稳健的回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微博影响力呈几何式倍增升态势下,微博已成为第二大舆情源头,在向舆情和突发事件的转移扩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异军突起,并对传统主流媒体舆论产生重大影响,微博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方法需要改进,尤其应重视微博关键传播节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社交媒体已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策源地和传播源。既往高校舆情研究主要聚焦于特定对象、特定时段、特定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缺乏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的学术聚焦。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建模和回归分析探寻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因素,从微观角度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导致的传播行为差异,为高校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治理提供事实依据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以舆情热点事件的主体、根源、内容、结果与应对为维度,在将影响舆情热度的因子分为地位差异、多元冲突、不可预测、危害巨大和应对失当的基础上,以人民网“舆情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榜”数据为材料,分析热源因子在具体事件中的呈现。结果表明,热源因子是导致事件演变成舆情热点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每个事件都具备所有热源;事件舆情热度和热源因子数量并无直接相关性,事件成为舆情热点与其所含热源因子的强度有关;且不同类型事件热源因子有所差异。对热源因子的认知和分析,可为政府干预、引导舆情热点事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仅是公众感知社会风险的自我表达,也是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重要参照。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风险演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规律:萌发期呈现出舆情风险突变规律式演化;扩散期呈现出舆情风险涟漪效应式演化;高涨期呈现出舆情风险共振规律式演化;消退期呈现出舆情风险耗散规律式演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的生成动因是固有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社会隐性风险与舆情风险相叠加、公众感知风险增加舆情变换风险、网络环境失衡加速舆情风险扩散、公共管理风险导致舆情风险反复。为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应强化舆情风险沟通理念与防控意识,完善舆情风险防控法律保障体系,构建舆情风险防控常态长效机制,提高舆情风险防控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往往贯穿事件全过程。事件本身的衍生性、多样性特点与网络空间匿名性、泛在性特征叠加,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导致民众恐慌、引致次生舆论灾害,还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舆情治理的难点和症结体现在健康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网络监管和政府公信力维护等方面。从生成动因来看,社会矛盾和现实风险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根本动因,事件走向和主体行为为舆情危机提供了直接动因,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则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放大效应。为消解舆情危机,维护网络晴朗健康,应优化舆情监测预警、完善舆情回应引导、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识别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结构及特征,解析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节点,有助于从舆情源头疏导、管理负面舆情,增强体育管理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效率与效果。本文以"6·23国乒罢赛门"为案例,结合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该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在社会网络分析视域下,分析该事件网络舆情的网络拓扑结构,揭示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为体育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历经"形成-爆发-扩散-衰退"四个阶段;(2)网络舆情传播结构的整体密度不高,节点间存在普遍的交流关系,但紧密度一般;(3)节点间距离短,信息传播速度快;(4)存在凝聚子群,促生出多中心、多主体的传播网络结构;(5)有结构洞存在但约束力相对较小,信息多为直接传播,个体位置和角色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内容复杂性、传播快捷性、影响广泛性、发展难控性等特点。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引导、管理及跟踪机制,对学校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近几年爆发的湖北高校网络热点事件,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传播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和外延的解释,依据其传播特点提出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舆情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其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即形成移动互联网舆情.移动互联网舆情具有跨时空性、泛在性、强互动性、零时延性、群体极化性、井喷型爆发等特点.在舆情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舆情的表现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手机等移动载体对于舆情参与程度的变化,以把握舆情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19.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聚焦性、即时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反应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性、敏感性、政治性和跨境复杂性特征。其中,民族特性是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的突出特征之一。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指涉的民族特性,辨析边疆民族地区舆情传播的民族因素及其社会影响,是认识和引导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的一个新视域。要以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空间、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和舆情消减话语的民族特性作为重要参照,正视"民族特性"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采取切合民族社会实际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高校舆情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双向影响作用,学生工作部门作为高校承担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部门,同高校舆情有着密切关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舆情的引导,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所要面临的新课题。学生工作者只有科学地把握高校舆情特征,积极探寻舆情引导的有效策略,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